陳晞(Sid Chen)

藝評書寫與研究者,現為典藏雜誌社(《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社群暨企劃主編、國際藝評人協會台灣分會(AICA Taiwan)理事。目前關注異質性的創作與勞動,長期研究繪畫性與敘事性等命題,對於另類文化和視覺語言的迷因混種亦深感興趣。文章散見於《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端傳媒》、《非池中藝術網》、《Fliper》、《ARTSPIRE》、《500輯》、《藝術認證》、《歷史文物》、《新北美誌》等。

sid@artouch.com

KINJO繪畫中的Vintage表現主義——「KOVER:KINJO SOLO EXHIBITION」
日本藝術家KINJO在最新個展「Kover」中看待圖像的方式,有著與我們在街頭藝術創作中難得看見的一股溫柔,一種對於物的...
看一場在廟前舉辦的迷幻演唱會——寫在《Mong Tong: 成功廟LIVE》表演前夕
Mong Tong將《Mong Tong: 成功廟LIVE》的表演地點,選定於臺北士林的開臺聖王成功廟,表演集結了受泰國...
作為藝術在市場與學術之外的第三價值,如何為藝術進駐的影響力「估價」?側寫2024Res Artis臺北年會閉幕座談
作為藝術在市場價值、學術價值之外的第三價值,藝術進駐之於社會永續的價值與影響力評估,在臺灣的藝術進駐單位中大多還尚未成為...
葉怡暄創作中的「向生而死」
「生活已經很殘酷了。」葉怡暄說。面對殘酷的生活,藝術能做什麼呢?攝影能做什麼呢?是去再現它嗎?或許葉怡暄的藝術創作在思考...
吳耿禎,手把手:自文化集體性中解放的手藝與重構
吳耿禎這雙手,剪紙已剪了二十年。今年他與尊彩藝術中心合作,回到家鄉的臺南市美術館舉辦個展「剪花人 土象星」,又像是對自己...
為了藝術而拜拜,不如跟藝術說掰掰—看藝術宮的「藝術王船慶典」
「從事藝術創作的話,要拜什麼呢?」這個問題也許偶爾有人想過,但幾乎鮮少被以藝術行動試著回答,特別是在臺灣,藝術創作通常都...
侯玉書與何孟娟談「春之培力 & 春之展望」計劃,企業贊助如何為固化的藝術環境打開新可能?
「春之藝術行政人才培力計畫」是多年來少見、從民間發生的基金會與民間協會合作的贊助計劃,它以系統性的培力計畫,不只試圖改變...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特展爭議,藝術界齊聲呼籲政府完善藝術品鑑定制度
在記者會中,文資學者蕭文杰與策展人胡永芬,更分析ATCT協會與該協會理事長歐陽健中的展出作品爭議細節與方法套路,呼籲政府...
從藝術市場面看「母神的備忘錄:武玉玲個展」,以及國際藝術界對臺灣原住民族當代藝術日益增長的興趣
文化中介組織與民間藝博會的合作、國際藝術機構對原住民族藝術的關注、商業畫廊規格化的作品保存制度,與企業看待藝術收藏與贊助...
放下當代藝術的包袱,成就一個有意義的行動—新興糊紙與沾沾喜氣
讓一顆獅頭被視為是工藝品,並與委託方溝通創新製作的設計提案,這在當代設計與藝術產業中,看似再簡單不過的委託文化,被實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