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李志勇談2024城西生活節「笑杯、聖杯、喝一杯」:三場館首次聯手,如何以藝術匯聚萬華的文化自信力?

李志勇談2024城西生活節「笑杯、聖杯、喝一杯」:三場館首次聯手,如何以藝術匯聚萬華的文化自信力?

Frank Lee on 2024 West Taipei Life Festival: Three Venues Join Forces for the First Time, How to Use Art to Converge Wanhua’s Cultural Confidence?

自2019年起舉辦的城西生活節,透過五年來的策辦與經驗累積,如今成為萬華區一帶指標性的年度活動。每一年,城西生活節都會從不同的視角推廣萬華的常民文化,讓在地商家、地方倡議團體、藝術家與觀光整合成一個地方創生的活動。今年的擴大舉辦,則與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於2022年起成立的「城西營運部」有重要的關係。

在西門一間50年代開的咖啡店,喝著把菊花跟枸杞裝滿半杯玻璃杯的菊花茶。豪邁的原物料,熟齡(或許平均年齡60歲以上)的咖啡店員工,你看得到店內改裝拉皮的內裝,貼在它一開始裝潢的建築結構上面。從沾了一些灰塵的透明玻璃自動門望向街道,我觀察來往的人們,年齡層很極端,若不是高齡長輩,便是40歲以下的年輕人居多。

自50年代開業的西門老牌咖啡廳「南美咖啡」的菊花茶(局部)。(攝影/陳晞)

隔代共生,青銀共存,是萬華給我的印象。一直以來,萬華總被認為是臺北市最不受待見的地方。疫情時,萬華更背負著疫情破口的罵名,但卻也因此,萬華人開始凝聚認同,相互支持。這個被稱為「又老又窮」的城區一再活躍起來。最近,更是面臨著都更議題。

許多市民對都更的印象往往是,新的建設過程覆蓋了曾經輝煌且深厚的文化與歷史,深怕新萬華被建起來的時候,老萬華會慢慢死去。從這個角度來說,城西生活節就是老萬華與新萬華,在生活文化上的共存提案。

「是在地的人與生活,讓萬華一直活著」城西營運部總監李志勇說,這裏的在地商家與團體,對萬華有深厚的認同與情感,「我們在做的,則是透過自己作為民間與官方的整合橋樑,進一步喚回人們對這裡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2024城西生活節「笑杯、聖杯、喝一杯」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展場一隅。(三月影像提供)

凝聚城區文化自信力—城西生活節

自2019年起舉辦的城西生活節,透過五年來的策辦與經驗累積,如今成為萬華區一帶指標性的年度活動。每一年,城西生活節都會從不同的視角推廣萬華的常民文化,讓在地商家、地方倡議團體、藝術家與觀光整合成一個地方創生的活動。今年的擴大舉辦,則與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於2022年起成立的「城西營運部」有關。

城西營運部管轄剝皮寮歷史街區、西門紅樓、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等城西三大場館,今年擴大舉辦的2024城西生活節「笑杯、聖杯、喝一杯」,以上述三館作為展演基地邀請多位藝術家以「萬華的飲」為題創作,連結店家推廣、在地走讀、以及多場展演活動,讓城西生活節成為廣為人知的萬華藝文慶典。

今年的城西生活節,11組藝術家來到萬華,從常民文化中抽取、轉化地方的社交文化與感知經驗;在西門紅樓,由走路草農藝團帶來的《箱內蔬果的機能戀愛物語》,將百年前的女給文化轉換成「蔬果男給」;洞穴The Cave & 激浪特攻本部的派對表演《歡迎您:免費提供,好聽的歌曲》,以裝置、聲響、節奏電子音樂等手法體驗萬華在地文化的多樣性。

2024城西生活節「笑杯、聖杯、喝一杯」西門紅樓展場一隅。(三月影像提供)
賴彥勳的《茶室計畫「萬花庵」》。(三月影像提供)

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由胡宮雪娜規劃《JASMINE的四味茶坊》,藝術家化身為茉莉花少女,在電影公園開設了四味茶坊,透過喝茶打開過往南萬華「加蚋仔」的茉莉花記憶;張乃仁則以《咖啡色彩實驗室—圖紙上的時光旅行》工作坊,邀請人們透過咖啡液為主要的書寫與繪畫素材,製成一本多種場景的藝術書,藉此以不同的方式,呼應城西一帶的咖啡飲品文化史。

剝皮寮歷史街區,則有陳俊宇《路邊野花不要採—摸摸草×野草盆景》具象化藥草形象,讓民眾與療癒產生連結與互動;羅懿君《第三河畔》藉著舞踏表演者化身為遺失毛皮的水獺之動作表演,以及現場藝術裝置的場景建構,帶領人們探索南萬華錯綜複雜的水文生態與歷史網絡;吳柏葳《草草的走讀》邀請民眾一起漫步在剝皮寮與青草巷一帶,呼應本次的創作《青青的睡去》從治療自身長期失眠而追尋食療古法過程的視覺化呈現;賴彥勳的《茶室計畫「萬花庵」》,以一台人力移動的行動茶室,帶領民眾漫遊在萬華巷弄間體驗傳統茶席。

呂妙盈&魯志楷的《新時計》拼貼跨越 30 年的時間記憶,圍繞對於容器從本質到歷史的提問。藝術家一面紀錄著相對於容器形成的歸零,一面以破碎的聲音回響,反思 ASMR 本就安全而私密的預設。而邱馳《地濕濕的》則以傳統市場中濕滑的地板為切入點,探索都市生活中人與水的微妙連結。

2024城西生活節「笑杯、聖杯、喝一杯」剝皮寮歷史街區展場一隅。(三月影像提供)
2024城西生活節「笑杯、聖杯、喝一杯」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展場一隅。(三月影像提供)

城西—異質者共融之地

城西營運部李志勇總監說,他希望能以更新的方式,讓城西營運部成為地方、觀光、商家、民間團體與藝術家之間的網絡維繫者。今年除了十月搭配彩虹平權月所舉辦的「城西脈動文化共融」,城西營運部也支持如窮學盟組織的「貧窮人的台北」行動,翻轉萬華與「三流」—流氓、流鶯、流民的刻板印象。由此來看,萬華、或稱城西地區,就是一個容納在日常中難受待見的異質者的城區,也因此而充滿精彩的多樣性。

台北市文化基金會於2007年運營西門紅樓、2009年加入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2019年再加入剝皮寮歷史街區。每次的接手與加入都是在重新定義這些場館的可能性。「例如我們重新定義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的文化方向,將它視為青少年文化聚集的場所。」李志勇說,雖然街頭文化好像已經蔚為主流,甚至街舞也成為奧運賽事之一,但常民生活裡,還是有很多刻板印象。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在2022年,將剝皮寮歷史街區、西門紅樓、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三場館整合為「城西營運部」,此部門致力於凝結萬華一帶的藝文活動,三大場館的整合與原本致力的目標不謀而合,卻來得更有力道。

城西營運部李志勇總監希望讓城西營運部成為地方、觀光、商家、民間團體與藝術家之間的網絡維繫者。圖為李志勇觀賞城西生活節裝置作品。(三月影像提供)

城市翻轉進行式

面對城市文化的議題,城西營運部雖不是以創新實驗先行,但實際更常面對的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凝聚共識,一如城西生活節的舉辦初衷-「讓多樣性的文化被不同的族群所接納、認識」。換句話說,城西營運部基本上就是個站在前線,思考如何翻轉常民對不同文化與階層刻板印象的小戰隊。

「格局擴大,目標放遠,做事從小。」李志勇談起自己對於城西營運部同仁的期許,以整合三館的人力與量能,對於地區發展作更全面性的思考與規劃,同時也要以下一個3年、5年的眼光做長遠目標的預擬及準備,並於當下認真努力地執行每一件業務。城西營運部能夠有這些精采的呈現,歸功於幕後的所有同仁,李志勇說起自己的團隊眼裡滿是驕傲。

從文化治理到實務操作,這之間有一道道需要面對的關卡與挑戰,萬華如何從過往刻板印象到歷經疫情後的下一個階段,從城西營運部三個場館的營運以及城西生活節的持續開辦,或許可以從中看見一些未來能夠依循的路徑。

李志勇最後說到,每一條路都是由前人所開拓,正如萬華累積豐厚的歷史底蘊與文化內涵,提供了我們非常強大且充足的能量繼續前進,2024城西生活節「笑杯、聖杯、喝一杯」正是城西營運部所嘗試踏出的第一步,從早期的耕耘到現在的持續開拓,城西部門將持續陪伴萬華走過下一個與每一個蛻變的歷程與嶄新的階段。

讓多樣性的文化被不同的族群所接納、認識,是城西生活節的舉辦初衷。圖為城西生活節開幕表演現場。(三月影像提供)
由Norman Normal設計的2024城西生活節「笑杯、聖杯、喝一杯」主視覺。

2024城西生活節|笑杯、聖杯、喝一杯

指導單位|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主辦單位|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城西營運部
執行單位|恆冠創意
活動日期|2024/11/08(五)~11/24(日)
活動地點|西門紅樓(服務台)、臺北市電影主題公園、剝皮寮歷史街區(服務台)
參展藝術家|陳俊宇、洞穴 The Cave & 激浪特攻本部、胡宮雪娜、羅懿君、呂妙盈&魯志楷、賴彥勳、Norman Normal、邱馳、吳柏葳、張乃仁、走路草農藝團(按首字拼音字母順序排列)
公休時間|西門紅樓、剝皮寮歷史街區每週一固定休館,休館日無對外開放

陳晞(Sid Chen)( 124篇 )

藝評書寫與研究者,現為典藏雜誌社(《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社群暨企劃主編、國際藝評人協會台灣分會(AICA Taiwan)理事。目前關注異質性的創作與勞動,長期研究繪畫性與敘事性等命題,對於另類文化和視覺語言的迷因混種亦深感興趣。文章散見於《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端傳媒》、《非池中藝術網》、《Fliper》、《ARTSPIRE》、《500輯》、《藝術認證》、《歷史文物》、《新北美誌》等。

sid@artou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