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
11、12月是離別的季節,新媒體藝術家葉廷皓告別了所有人。不只如此,幾位公眾人物也相繼逝世,如劉家昌、瓊瑤和中山美穗。當我在社群媒體上看到許多人憶起中山美穗主演的電影《情書》,便也心血來潮打開Netflix想一同回味。這時我才再次意識到,我正使用著葉廷皓的Netflix帳號。是的,過去幾年來,喜歡看電影和日劇的他慷慨地分享帳號,讓我當一個「免費仔」。
在這個網路時代,身體已經跟數位資料綁定,帳號密碼、貼圖發文和即時通訊內容等的重要性或切身性,堪比我們孿生的虛擬身體;而作為有機個體,我們肉體的各方面運作也逐步數位資料化,如心跳和每日步行數,都可以由特定手錶和手機紀錄。數位肉身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色之一。
雖然如此,當血肉之軀停止運作時,數位肉身卻有延遲。在各種數位資料中,數位遺產特別麻煩。葉廷皓過世,而我繼續使用他的Netflix帳號權限,便是享有他的部分數位資產——直到該帳號因信用卡停止繳費而失效。然而,還有其他遺產是外人——包括親密家人——幾乎無法處置的。
據我所知,葉廷皓在泰卓鏈(Tezos)上至少開設了三個錢包,裡面分別還存有158枚、33枚和187枚泰卓幣(XTZ),按照目前幣價來算,合計約新台幣15,000元左右。說實在其數量甚小,更有價值的是錢包中藏有大量的數位藝術品,不乏這個時代的經典作品,只有他自己可以掌握收藏與惜售。
除非葉的遺產執行人找到私鑰,否則不太可能處理這些數位遺產。此外,還有一些是他以這三個錢包鑄造的藝術類非同質代幣,就像過世的畫家留下的簽名原作。不一樣的是,在數位世界尚未賣出的作品,很難被視為得以轉手拍賣的傳世之寶。
數位資產,或數位遺產,與肉身社會一貫的處置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新興科技推陳出新的現下,許多數位資產的操作容易讓人摸不著頭緒,譬如區塊鏈的加密資產。相信葉廷皓從來沒有想過要如何處理Netflix帳號與加密貨幣錢包,只好任其「自然」失效。
肉帳
葉廷皓在藝術家生涯最絢爛的時期不告而別。或許可以很俗爛的說:「當大家都忘掉他,他才是真正的死亡。」因此葉廷皓過世後,他的親朋好友舊故學生紛紛舉辦活動,緬懷故人。但是當我們將這句話放進數位世界,同樣的內容便產生了另一種意義。
作為一名新媒體藝術家,葉廷皓靠產生電磁訊號中創作與維生,如音像表演、非同質代幣鑄造或難以形容的大量匿名行為,我們可以從這些電磁紀錄還原葉的心智活動。過世後,他再也無法主動將訊號推送至數位世界,新媒體藝術家的創作媒介向來專注於位元傳送,更仰賴數位儲存。或者說,葉的肉身只是他在真實世界的帳號,是數百個數位帳號的密鑰。
長期而言,人都會死。本專欄曾經撰寫過〈網路不只偶爾404錯誤,它比想像中更快崩塌〉,討論數位資料的脆弱性。如存放在網頁上或個人雲端空間的資料,在網際網路建構在市場誘因的現狀下,沒有穩定付費的金主,「長期而言」找不到商業模式的資料便會消失,無論這些內容是否對文明產生價值,那是後人決定的,前人只管資料是否具有經濟效益。
但有時候肉身比數位世界更脆弱,數位肉身在使用者離開後,其電磁紀錄仍短暫存在數月至數年,如佛教語之「中陰」。短如沒有續費的Netflix帳號,與其觀看紀錄;長則是其曾經公開的部落格、社交平台、表演影音紀錄或區塊鏈上的數位作品。這些電磁紀錄對於部分生者而言產生了價值,無論是葉廷皓主動擾動過的社會行為,還是被動累積的數位足跡,如其紀錄美食的「肉帳」。
由於網路已成為大家短暫的一生的集體心智,甚至幻化為大型語言模型,或許我們可以將「大家」改寫為「網路」,「當網路忘掉他,他才是真正的死亡。」基於某些非相關的理由,網際網路「暫且」沒有忘記葉,只不過葉再也無法成為網路上的芳鄰,主動提供值得共享的回憶而已。網際網路讓記憶產生了中繼,供生者的社交網絡自由存取,直到其資料自然消逝。
葉尚未活到他的作品足夠受到社會重視的年代,此時電磁紀錄的存續便很重要,這簡直跟希臘羅馬時期的大理石雕像、長江黃河流域的小篆碑文、印度傳唱的詩歌同等重要。畢竟大部分的藝術家是不被現世理解的,或不足以產生足夠的市場價值。因此我們可以說網路伺服器比葉還持久,錄影帶又比伺服器更長。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錄影帶由於材質自然劣化,大限為2025年,該組織呼籲大眾儘速將錄影帶轉為數位格式,不然許多珍貴的影音內容將會永久消失。
新媒體作品如同短暫綻開的曇花,其媒介難以保存,網路更不會主動記憶它。新媒體作品需要有心人士有意識地更換儲存媒介,才有可能傳播下去,不然藝術家就真正給世人所遺忘了。
數位遺囑
至於誰是有心人士,不外乎就是藝術家自己或文化機構。在這個數位肉身與現實物件愈發等量齊觀的時代,與其讓後世研究者費盡千辛萬苦進行數位考古(尤其時代間隔越久,難度越高),在世的新媒體藝術家該重視數位遺囑了,這簡直與生前契約或預立醫囑一樣重要。
我曾在醫療機構服務,在許多的值班夜晚處理預期外失去意識的患者。在救治尤其是年輕的患者的過程中,由於患者本人往往沒有事先做過決定,往往折煞家屬,在天人交戰之後代行放棄急救、器官捐贈等困難的決定。因此臺灣在2016年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各醫院開始推廣「預立醫療決定」(Advance Decision, AD),讓意外發生時,周邊的親友得以成為「有心人士」,好好執行其決定。
進入數位肉身的時代,是否有類似的規定?人類在肉身消逝後,其數位身分、數位資產與數位足跡如何保存或處分?這是目前快速發展的新興議題。當文明結晶(在法規裡更常被稱為智慧財產權)現在都被記錄在電磁紀錄中,如創作手稿、重要的程式碼或曠世巨作,親友作為「有心人士」處理其身後的數位資料,或許更令人頭痛。
日本因超高齡化時代來臨,開始推廣「數位終活」(デジタル終活)的概念,為自己的死亡提前做好準備。日本獨立行政法人國民生活中心(National Consumer Affairs Center of Japan)是類似台灣消基會的機構,他們在推廣「數位終活」時,便以不帶給家人困擾為標題,介紹數位身分之帳號密碼管理以及數位合約的廢止存續等概念,並且建立諮詢服務。
美國已有47州立法通過《統一受託人對數位資產存取法》(Revised Uniform Fiduciary Access to Digital Assets Act, RUFADAA)。確保遺囑執行者可以合法合規地存取往生者的數位身分與數位資產,如電子郵件帳號、社群帳號或雲端硬碟的資料等。
Google在2013年即已推出「閒置帳戶管理員」的功能:使用者自己設立一段時間,在該時間內無活動,則帳號內的資料將被消除,或轉給預定好的聯絡人;換言之,在該時間內帳號必須被多次登入,概念形同簽到;若無簽到,便以缺席論。iPhone和其他蘋果產品,也提供「遺產聯絡人」的選項:加入聯絡人後,完成認證,更重要的是,必須把密鑰分享給聯絡人。
在社會觀念、法律規定與服務提供者紛紛對數位遺囑建立配合措施,最後一步便是技術活兒——密鑰如何安全轉移。
譬如以Face ID登入iPhone各個帳號,便是將生物辨識資料與密鑰相結合,使用者無需再去自己建立自己也記不住的密碼。由於密鑰(Passkey)的觀念於近幾年快速成熟並且為大眾日常所使用。專注於數位身分的OpenID基金會於今年九月更進一步成立「死亡與數位遺產社群小組」(Death and the Digital Estate Community Group, DADE)。
密鑰幾乎等同於「以人為本的數位身分」,持有密鑰者便可以掌握該使用者的所有權限(Access),而這正是數位肉身的基礎,所有數位活動、數位足跡基於此而始能建立。在越來越多數位服務從集中式資料走向分散式的時代,沒有密鑰者無法代行往生者其意志,因此DADE小組正在建立一份原則性的指南,讓一個人往生時,其密鑰、憑證、資料、資產與服務可以有效轉移給指定人士,完成法規所賦予「數位遺囑」的最後一哩路。
過去曾有加密貨幣富豪於私人遊艇墜海的新聞,新聞裡總是寫說富豪由於沒有交代區塊鏈錢包的密鑰(私鑰),因此數萬億的資產從此無法轉移,其悲劇正是DADE所欲避免的情形。同時《區塊鏈社會學》作者高重建曾有一篇幽默的文章,正式處理去中心數位遺產——〈自製龍珠,去中心管理比特幣遺產〉。在比特幣或以太坊的世界,使用者可以將密鑰碎片化給受信任的委託人。若得知使用者往生後,委託人可以集合起來簽署合約,讓加密資產成功轉移。這便是將數位身分寄託與「有心人士」的概念,讓其所遺留事物持續被執行。
Puta
當葉的暫存資料被網路移除,葉才是真正死亡。
由於葉廷皓擅於在數位世界進行各式實驗,其足跡散見於私人訊息、封閉論壇、開放平台、影音資料庫、區塊鏈服務各處;同時作為一名收藏家,他擁有大量區塊鏈收藏品。作為一名新媒體藝術家,或許將所有碎片集於一身,才有可能拼湊出他的數位全貌。
但是從他的離開伊始,其電磁紀錄便開始消失,其消失的速度可能會比我們在心中記得他的速度還快,尤其是使用密鑰登入的各種服務,更是難人難以登入存取。葉的全貌絕對不只是一紙簡單的網路訃聞那麼單薄。所幸其發表作品與收藏紀錄於區塊鏈中,是可以公開閱覽的。在短暫的網際網路史中,作為相對長期的保存媒介,或許有機會讓他少量發表過的作品,得以傳入下一世代的有心人士中,成為未來社會文化的基石之一。
所以數位創作者們、新媒體藝術家們,善待自己作品與後人的方式,不僅是盡全力創作,早早盤點自己的電磁紀錄,囑託給自己信任的人也是極為重要的事,這是數位時代的特性。
延伸閱讀|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永久保存人類歷史文化,永遠有多遠?.高重建
目前已知的葉廷皓泰卓鏈(Tezos)帳號,其創作與其收藏:
1. yehtinghao(錢包:tz1akYbNA27ReWN78x1Aw5W5yy34dcas5iHb)
2. craftweak(錢包:tz1ePy7JPbV7jaw57rKavh3mCdteUazLUEMG)
3. OKBoomer(錢包:tz1TQCuAAByjtZYriyKWnoxjAVGmDMzgKn9r)
分散自治與數位主權探求者,白天於公部門服務,晚上為FAB DAO與Volume DAO成員,曾以《百岳計畫》(Project %)參與2022年林茲電子藝術節,並規劃北師美術館《Kng DAO》(2022)、台北國際藝術村《鏈上駐村》(2022, 2023)。嚮往制度設計與新興科技的撞擊,正在尋找有別於電馭極權與財閥亂鬥的第三條路。
Volume DAO 共同創辦人,參與策劃台灣第一場泰卓鏈(Tezos)人工智慧 NFT 收藏展《機器會夢見 NFT 嗎?》。曾為音樂廠牌「旃陀羅唱片」(Kandala Records)負責人,與黃大旺共同發行的專輯「民國百年」,獲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大獎「數位音樂與聲音藝術類」榮譽賞。同時為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博士,專長為歷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