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到了文化部整頓下屬公立美術館/博物館的時候了,如何公開、明確定位,而非疊床架屋、加劇族群衝突,非常重要。臺南市美術館二館近期傳出將升級為中央級國立美術館,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美術館(以下簡稱國美館)外,又多了第三座中央級美術館,看似合理,反定位不清,值得文化部作全盤思考。爬梳臺灣美術史,應是在2016年時任文化部長鄭麗君提出「文化政策白皮書」的內容之一。
鄭麗君對臺灣美術史的調查、研究、論述、展覽與出版,都做得很有起色,尤其遠赴國外,爭取順天美術館與洪瑞麟家屬的作品捐贈,也帶給臺灣前輩藝術家後代許多啓發,讓陳澄波、林玉山、倪蔣懷、劉啓祥等前輩藝術家們的遺作,得以回到公立美術館。其中,臺中張鴻標醫生的後代,更將密藏半世紀的黃土水鉅作捐給國美館。國美館迄今已36年,在面對日益增多的收藏,空間、設備壓力沉重,再加上外界期待,要保持與時俱進可說備感艱辛。臺灣前輩藝術家的珍貴遺產該如何處理?從遺作管理、儲存、修護到研究推廣,超乎家屬能力,因而期待政府出面解決,朝野上下絞盡腦汁。
近20年,隨國際拍賣公司撤離,臺灣藝術市場急速邊緣化,隨著展覽、交易機會銳減,市場訂價大權旁落。許多已屆耄耋的藝術家後代苦不堪言,想出售作品卻賣不掉,想捐贈也面臨許多棘手問題。2016年,時任臺中市長的林佳龍,響應臺灣美術史策略,有意把臺中州廳規劃為美術館,作為臺灣前輩藝術家的收藏大本營。怎奈,2020年六都選舉,林佳龍連任未果,臺灣前輩藝術家「找家」計畫生變。因2020年2月,新上任的臺中市長盧秀燕,把該州廳留作臺中市政府的三局處辦公使用。
為什麼盧秀燕市長不願前輩藝術家「起家」臺中?臺中已有國美館,又國際普立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得主妹島和世(Kazuyo Sejima)光環的「綠美圖」,若加上附近港區美術館、民間展覽空間,臺中不缺美術館。八年來,熱心人士積極尋覓新標的,目光朝向新舊兩座美術館的南美二館。南美二館也是普立茲建築獎得主坂茂(Shigeru Ban)打造,座落蛋黃區,俐落挺拔、四面通透。偏偏在「法人化經營」制度下,啟用以來經費上捉襟見肘,壓力甚巨。當然,一座以法人機制營運的美術館,若升格會不會被認為是無償充公?地方政府於法理失據。
延伸閱讀|臺南市美術館將一分為二:1館營運持續,2館升格為「臺南國家美術館」
其實,早在南美館啓用前,曾經有過一、二館不同定位,一館以近現代為主,二館鎖定當代並與國際連結。但因實力派前輩的堅持,接軌國際當代藝術全盤轉向,陶醉在一甲子前「臺南美展」的榮光中。文化是累積,緬懷是美德,但遠眺未來不能蹉跎猶豫。南美二館升格,要有實質的作為。其中,有兩件事,特別提醒主管團隊:
一、文化部管轄下,三座中央級美術館/博物館的明確分工與定位。若南美二館以臺灣美術史為主、以現當代區分,那麼既然收藏了臺灣前輩藝術家的遺作,渡海來臺大家又是否要收藏?若不收,是否成為另一種群族割裂?史博館收藏了1960年巴西聖保羅雙年展參展藝術家作品,包括東方、五月畫會藝術家;國美館以現當代藝術家為主,但也有不少大陸來臺藝術家的作品,是否有機會重新規劃,給予大眾更明確的斷代與整理?若參考羅浮宮作法,以正館為核心,再依年代、品項成立分館,而不是三家都叫國家館彼此重疊。
二、解決前輩藝術家的捐贈問題,除時尚、功能完備的收藏館空間外,對於稅制獎勵,抵稅門檻、修護典藏環境、研究展覽,甚至國際推廣的規劃與連結,缺一不可。時間不等人,不只前輩畫家遺作處理,必須跟時間賽跑。如走過三、四十年收藏歲月的臺灣清翫雅集,日思夜想的是如何讓典藏品不離散,甚至追問如何在他們有生之年,捐贈給美術館,政府不妨一併思考。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4年9月號38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