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經歷失落事件時,常是一個非常孤單又很獨特的個人旅程。
即使是大人覺得什麼都不懂的孩子,小至像玩具不見了,大至像畢業、搬家、爸媽離婚等,都是失落的經驗。失落帶來的悲傷與痛苦感,我常覺得,是人經歷失落時,滿難消化的情緒。因為,突如其來的變化,「碰!」地敲碎了我們原來的生活,滿地的碎片,不知從何撿起補起。
許多家長也分享,發現孩子會在半夜裡醒來,搖醒大人,莫名地哭泣,因突然又想起失去的、或沒有完成的事件。
悲傷情緒,也需要一些時間和力氣,練習接受。
因為,我們都是人。
因為愛,而感受到失落的哀傷和痛苦。面對悲傷情緒,孩子需要大人的理解和陪伴,嘗試創造出一個心裡的空間,承載那些無以言述的情緒,從慢慢修復中,得以成長和長出心理韌性。
悲傷主題│繪本選書
《悲傷是一頭大象》,遠流出版

作者: 塔瑪拉.艾利斯.史密斯
繪者: 南西.懷特塞茲
譯者: 海狗房東
出版社:遠流
我喜歡故事裡巧妙地運用幾種動物角色,比喻哀傷過程裡的複雜心境,讓我們產生一份安全的距離感與掌握感。
從小女孩與大象圖像大小的差異,就能感受到悲傷這份情緒的沈重感與巨大,那份用盡力氣也無法推開的難受,讓小女孩只想躲藏、逃開。

接下來的動物角色,從鹿、狐狸…..等角色的變化,開始變得柔軟,小女孩與動物們的距離,也越來越近,角色來回的過程,就像是悲傷哀悼的過程裡,會出現的各種情緒變化與擺盪。失落哀傷的經歷需要一些時間和力氣,練習找到方式,好好照顧、安頓自己。
故事裡,當小女孩好奇動物需要什麼?
像是一個將情緒安全外化的練習,將難以接近或碰觸的複雜心情,投射成小動物,這份好奇,也像是對於自己內心的關心和問候。這個過程中也可以從身體、聲音來表達和感受,比如:從動物身軀的觸感、溫度、甚至亮度,都像是對悲傷感受的認識與探索。

我也很喜歡,故事裡小女孩,與相遇的動物們,一起帶著我們,安靜地坐著、說說話、對著天空嘶吼、蹦蹦跳跳,感受身體的力量與抒發,也會從中感受到互相的陪伴,以及在哀傷的過程裡,或許,我們可以不孤單。
照顧悲傷情緒│身體遊戲
擁抱
抱抱孩子、讓孩子抱著/摸摸喜歡的玩偶、與孩子唱喜歡的歌等透過身體感覺,感受安慰、支持,並恢復孩子的能量。

搖籃:
也可進行溫和的動態活動,比如:散散步,或這個肢體遊戲:家長可運用身體,做成一個安全基地,陪伴孩子。大人坐著,接著雙腳交叉圍出一個空間,讓孩子坐在裡頭。大人圍抱著孩子,試著朝不同方向(前後、左右、繞圈等)、輕輕搖晃。孩子練習將自己(重量)交給大人,也有助於增進安全感和信任感。
實體安全基地:
每個人都會有「不想被打擾」、「想一個人安靜一下」的時刻,可以讓自己的情緒,有充份的時間和空間沉澱、冷靜。
以下幾個做法歡迎試試看:
- 跟孩子一同尋找一個地方,最好是一個可以關門,或是能夠用布簾遮住、或用大紙箱打造的空間,或是不會有人去打擾孩子的角落、桌底下都行,藉此打造出實體的安全基地。
- 與孩子討論他想在這個空間裡放什麼能讓他受到撫慰的物品。比如孩子喜歡的布偶、抱枕、毛毯,或大塊布。
- 讓孩子知道有需要時,可以選擇自己一個人在裡面沉澱一下。也讓孩子知道,當他有需要時,可以去哪裡找大人。

在哀傷復原過程,人常因擺盪、來回的情緒狀態,容易覺得挫折又困惑。
這一期專題文章,從《悲傷是一頭大象》圖像的溫暖色彩與文字故事,以及帶給孩子身心安全感的肢體遊戲,讓人在經歷情緒的變化與來去時,也能在安心陪伴中,碰觸裡面隱藏難以言述的心情。並試著慢慢地感受和理解,這份哀傷會延伸與轉化成記憶與思念,溫暖我們的心裡。
延伸閱讀
【專題│以身體為出發點,玩出情緒力】03. 安全感,身體對環境的反應。

英國倫敦大學Goldsmiths College舞蹈治療碩士、諮商心理師(諮心字第002298號)曾任高雄市教育局學生諮商中心專任心理師高雄醫學大學諮商輔導組兼任心理師、新北市私立種籽親子實驗小學教師。現任高雄美國學校兼任心理師、台南自然就好諮商所合作心理師,經營FB粉專「小鹿散步 身心工作」。相關著作:《成為孩子的安全基地:心理師教你如何培養孩子的情緒彈性,陪你在育兒的路上好好照顧自己》、合著《不想談也沒關係:心理師帶你以非語言方式,為封閉的心靈打開些許空間,擺脫失落,獲得療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