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文化場館安全專題】「當代展示」與「安全管理」總違背?揭開北美館幕後安全意識建構方法

【文化場館安全專題】「當代展示」與「安全管理」總違背?揭開北美館幕後安全意識建構方法

【Spotlight on Cultural Venue Safety】 Do “Contemporary Exhibit” and “Safety Management” Always Contradict Each Other? Unveiling TFAM’s Behind-the-Scenes Structuring Method for Safety Awareness

美術館雖經常是人們洗滌心靈與激發靈感的選擇,但藝術的神聖性品卻無法讓美術館成為災害發生的「例外」之地。臺北市立美術館做為全臺灣首座現代化美術館,其體制、架構與組織長期做為許多後來設置美術館建置的參照,甚至展覽的類型與發展方向,無論後來的美術館認同或否定北美館所架構出來的相關事務,都不可否認其代表臺灣現代化美術館的典範作用。具備這樣前導意義的北美館,又是如何看待關於館內「安全意識」的被落實,以及如何將這樣的意識,透過場館硬體的建置、館員與外部工作協力者的交涉等,溝通與釐清從「物」到「人」的安全認知上立場的落差。

美術館除了展覽組,也有「避難引導班」的應變分組

目前北美館同臺灣各大美術館,每年都會有外部參訪者無法在參訪中體會,但持續默默在館內進行的例行性安全巡檢工作。

每半年,其實北美館都會定期舉行「消防講習」與「編組演練」,藉此提高館員與志工的危機意識。這方面的危機意識,尤其是針對火災的應變。所有志工和館員在面對災害,都有應變工作的分組,包括要有「總指揮」、「避難引導班」等,如果災難發生在館所的營運日,也會有「搶救班」,針對典藏品和非典藏品的搶救工作分工,以及「救護班」等組成。另外包括「通報班」,即為災害來臨時要馬上就位廣播、通報災害的發生,讓一般觀眾與館員都立刻意識災害的發生。這些定期每半年一次的演練,也讓每位館員與志工知道在災害下,自己能馬上警覺確認自己的角色以及該站的位置。

北美館定期舉行消防講習。( 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若是災難發生在館所閉館的晚上或例假日,美術館都會有24小時駐守的保全,展場安全都會有巡檢和紅外線的檢測。另外美術館也有年度的保險,除了館內的安全巡檢維護,保險公司也會派員來做巡檢,評估建築物是否有受損、電線是否被齧齒類動物破壞,評估場館是否有潛在危險的可能。

定期舉行消防講習之救護演練。(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而在「消防講習」部分,會邀請具消防背景的專業人員,包括消防隊的隊長或隊員等,討論近期的火災案例,提高館內對於安全的問題意識。每年的演習也都會假設一種災害的發生,去做疏散或搶救的演練活動。甚至每位館員都會被要求實際操作滅火器與消防栓進行滅火演練。

北美館每位館員都會被要求實際操作滅火器與消防栓進行滅火演練。(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觀眾的「被動」前來,「第一時間辨識」的重要性

雖然館員與志工都會在美術館例行性的安全演習和演練下,不斷被提醒、強化安全意識。但一般觀眾進到美術館,可能都處於放鬆、休憩的狀態,美術館無法類似電影場館先播放防災與避難出口、路線的前導影片。因此在災害理解、安全意識,美術館的觀眾多數都是「被動」的,而場館提供給一般民眾最直接的,則是場館各樓層的消防指示,各展間即便會有隔間,也會設立緊急照明燈和逃生指示出口燈。

美術館各個展間均會設立顯眼的避難出口警示燈、消防設備。(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但由於北美館長期做為視覺藝術的展示場館,尤其許多新媒體作品的播映,長期待展間是全黑暗、不受干擾的環境,但這樣需求時常會造成消防法規和展示美觀,必須做出權衡的問題。美術館必須要回歸到消防法規上,替觀眾檢視,消防安全的設置是否不利觀眾「第一時間辨識」。因為在許多災難的當下,觀眾僅能靠直覺辨識逃生出口、消防設備,才可能增加逃生成功的機率。

即便碰到外部策展人和藝術家,不見得理解館所的安全規範,美術館也會努力協調在仍需符合法規設立安全與消防裝置設置的前提下,最佳、符合展示與安全需求的位置會在哪裡?展間內都必須按照消防法規,加設逃生的警示燈,法規規範的多數的準則就是「預防」,包括消防栓要露出在顯眼的位置,即便因為展示移動,也有一定的範圍限制。北美館典藏管理組組長方美晶在受訪時表示「必須讓民眾在災害發生的當下,如遇斷電的狀況,還是能夠立刻辨識出逃生出入口那個發出綠光的逃生小人圖示。」並馬上聽從、銜接避難引導班的逃生路線指引。

美術館如何面對水災與水損的威脅

在面對水災的威脅,相對火災較可事先預期。目前美術館會優先透過基礎建設,和美術館建築本身的特性做水災的初步預防。

美術館建築地下有筏基、陰井和防水閘門的設置,而在颱風來臨前美術館也會先放置沙包,並倚靠駐警、保全24小時的人力駐守,颱風天的水災狀態仍很需要依靠人力做監測。由於北美館所在位置低窪,故設有處抽水馬達,以便能將積水抽至戶外排水溝。

目前同樣位在北美館地下室的典藏庫房,也是必須依靠建築本身特性與人力偵測來防範水災的影響。然而若不幸發生庫房淹水,美術館也有一套搶救藏品的措施,包括由館內的修復師,立刻做水損的判斷,類似醫院急診家醫科般,先做檢傷的分類處理。判斷各種藏品、材質的受損狀態,進行修復的過程。美術館也會要協調專業修復工作室及相關協力廠商緊急搶救作品。

委託館外專業修復師修復館藏作品。(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震動、晃動對於作品陳列耐受性的考驗

而面對地震的威脅,則是考驗保護作品、藏品地點與位置的耐受性。美術館在佈置作品與放置藏品,就會因應材質,選擇最適當的固定安排。

如平面作品要根據其作品狀態,思考是否要做其他防護規劃。如是組合性的材質,要依據材質來判斷是否要處理裝裱,或加裝安全的防護。方美晶表示,之前美術館曾經典藏類似石膏模這樣脆弱的作品,便為作品做了單獨的防震的系統,而基本每個櫃架都會有安裝防傾倒的裝置,讓作品不會因為地震的搖晃,而馬上面臨傾倒的威脅。

除了一般的災害,作品日常還會受到的晃動威脅,也包括運輸過程,作品可能遭致移動和歷經顛簸的狀態。以典藏品與作品為例,都會有包裝運輸出借展的情境。從包裝材料,就開始是必須思考預防碰撞的可能,依據作品的材料挑選包裝材,要怎麼樣材質的氣泡布,或是量身打造的紙盒,防止在運輸過程中搖晃而損壞。如果是承辦有許多名貴作品的大型特展,可能就必須出動溫控式氣墊車,這類車輛可以避震,並具有恆溫恆濕的功能,運輸前館員也會去確認作品在車內的穩固性,避免在運輸過程作品有互相碰撞的危險。作品運輸的工具車速也必須緩和平順,不能忽快忽慢,甚至超車。

興辦特展,貴重作品的押運安全

北美館曾經舉辦跨國「莫內花園」特展,因為作品保價太高,瑞士保險公司方也派人員來巡察館內的安全控管、溫濕度和運輸,或是防盜的系統,評估現場是否有展示方式對作品造成潛在的危險。展品到國外,許多場館也會負擔押運人員的出差費用。保險公司和借展的單位都會確認運輸過程安全性的問題。押運人員會負責作品從其館所出來後,運輸到借展地後開箱及作品的檢視,展覽狀況現場的檢視,押運人員都會一路監看。雖然臺灣相對歐洲藝術盜賊沒有那麼猖獗,但承辦超級特展時,還是會因應作品做出特殊的防範,包括作品單獨的警報系統,和紅外線防盜功能。

「莫內花園」特展之押運人員檢視作品。(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尤其當時在興辦莫內展的同時,歐洲才剛尋獲一件莫內的展品,歐洲和臺灣的民情具有差異,藝術品盜賊也相對猖狂,許多貴重作品在運輸防範上,甚至有火力強大的武器協助押運作品。目前北美館在押運作品,則是採取與警察局協助防護。甚至許多運輸貴重作品的飛機,中途是不能有轉機停留,也是考量作品在轉機過程中有被調包的可能。

「莫內花園」特展現場照。(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安全意識的內/外部立場溝通

就北美館典藏組的業務,與外部策展人合作最為頻繁的,即是「典藏實驗展」與「典藏研究展」項目。由於外部策展人不一定理解館內對於作品安全性的思考,美術館又如何將館內對於場館與作品安全認知的內外落差,做出溝通與立場的相互理解?

方美晶表示,當然美術館都會盡可能協助外部策展人的策畫被完整執行,但典藏組面對典藏品,更在意的是「藝術品的價值是否有被彰顯」?「有些策展人以典藏品闡述自身的理念,但不一定對典藏品是正面的幫助。因為美術館還必須面對作品背後,包括捐贈藝術家和家屬的觀感問題,所以需要顧及的層面會比策展人的面向複雜一些,也是需要和策展人溝通的面向。」

北美館典藏研究展「秘密南方:典藏作品中的冷戰視角與全球南方」展場照。(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通常就典藏組的功能,即是擔綱美術館第一層面對策展人和典藏品展示需求溝通的平臺。而典藏組憑藉的準則,多數都是在入藏時藝術家或家屬所提供的收藏說明。若作品材質因入藏時間久遠造成不可逆轉之耗損,典藏組則必須回到原初入藏時的紀錄及作品概念,並與藝術家討論,以釐清展示處理方式。如果後來的展示手法和入藏當時的意志有所違背時,典藏組就必須請借展方和藝術家進一步討論,「這樣的展示手法他們是否能夠接受,我們其實都會在入藏時,將未來展示的可能性都跟藝術家溝通,但不可能能夠囊括所有新的展示方式,所以就必須和藝術家或家屬重新溝通。」

另外,更物理性的是典藏組必須協助判斷展示的方式,是否會對典藏品的材質產生不良的影響。美術館最重要的前提是會以「藝術品的利益」做為最大的考量,如果置放的方式有安全疑慮,就必須各方立場折衝,如藝術家、藝術家家屬可以退讓到什麼程度,而展示上可以退讓到什麼程度。館方則是將館所的設備、設施,以及觀眾經常會發生的狀況跟藝術家與策展人溝通。多數的狀況每個在藝文產業的工作者,多數都不希望因為自身的展示,讓作品或典藏品發生不幸的損害,「美術館太常遇到各種可能毀損作品的狀況,也有責任讓藝術家、策展人理解潛在的安全疑慮,無論是對於人或是作品,先提出防範的可能性。」

北美館典藏實驗展「斜面連結—典藏展實驗計畫」展場照。(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創作自由VS.館所安全

而與典藏組業務狀態不同的展覽規劃組,館內一般的申請展都會提供佈、卸展的需知,每次展覽美術館都有編制內的執行窗口,展覽在發展過程就會讓對方知道美術館內部的規範,方美晶表示:「這是需要相互理解的過程,包括美術館結構的限制為何,都會先事先溝通。」

在本屆臺北美術獎頒獎揭曉時,其中有藝文圈人士陳述獎項優選入圍者許懿婷的作品《飄浮身體──上牆》,原本應該如同其在水谷藝術展出的《之上》作品形式,在美術館外牆架出懸空的長型木條,藝術家在懸空的木條上行走,並在高處不斷嗑食花生、棄擲果殼,藉此破壞場域的屬性。但美術館婉拒藝術家在臺北獎入圍展覽實踐這個作品提案,藝術家也被迫修改提案,引起機構干涉創作自由的疑慮。

許懿婷作品《飄浮身體──上牆》。(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展覽組組長余思穎也於受訪時表達,為何這個案例美術館會做出這樣的抉擇。在展覽製作過程中,北美館為完整呈現藝術家作品理念,會盡力協助藝術家解決展示空間的問題,以達到最佳的展呈效果:「但另一方面作為為民眾開放與服務之公立美術館,涉及公共及人身安全問題時,也具有管理者的責任,因此必須與藝術家協調,以『安全』為首要原則。」

另外由於臺北獎為競賽展,需考量提供每一位參賽者資源的「公平性」,且與參賽者簽署之製作合約中,已說明參賽者需在館方規範之展場範圍進行作品佈置。然許懿婷作品計劃延伸出戶外陽臺,一方面非屬合約規範的展場範圍,同時其裝置方式在表演時有安全之疑慮,因而館方仔細與藝術家溝通及確認施作方案,並修正計劃至最終的呈現方式。也能從此案窺見美術館在面對創作自由與安全的原則與依歸。

防災與展示的折衝

展覽的佈展如果不符合消防法規,北美館機電室的人員其實就會馬上反應展覽這樣規劃會有問題,在真正面臨安檢稽查前,美術館內部就會預先檢視。「展覽完成都會有移交的過程,依照展覽需求,志工設置的崗位安排有沒有問題,之後機電室會看一下是否符合安全規範。」這個在一般媒體採訪不會接觸的組室與組織,卻是美術館安全維護評估的第一線,包括美術館館內的水電的修繕,基本設備包括電梯、手扶梯的保養,都是由美術館內的機電室來負責。

防災和展示的意念在美術館的場域是時常需要折衝的,以「防災」的概念,當然最好將作品用玻璃櫃或是各種防震系統安置好,但站在現代展示的手法,這樣只顧忌安全的做法,對於參訪經驗相當干擾,既不親民和美觀。

而又如安全的警示設施的設置,一定程度會造成展示方式的干擾,美術館在其中除了被動配合法規,也轉向積極思考是可以加強美化這些安全防護的設施,「其實難度很高,要具有美感、低調但又明顯,讓觀眾發生危險可以馬上知道消防栓與安全設施的位置。」

兒藝中心展覽利用木作作出展台,隔出觀眾和作品的距離。(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目前包括以不要過高的圍欄「小矮人」,在觀眾腳邊就做出隔絕觀眾靠近作品的作用。相對常見的「紅龍」則採購以「黑龍」、「灰龍」等來替代「紅龍」的作用,在相關安全隔絕用具上都盡量採購美觀與功能兼具的物件。也有直接利用木作作出展臺,來防止民眾伸手觸摸,隔出觀眾和作品的距離,做出安全和展覽美觀的權衡案例。

「小矮人」使用於「馴國—吳權倫個展」展場。(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灰龍使用於美術館大廳,引導觀眾入場動線。(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安全」從非小題大作

時有耳聞某些人力規模無法類似北美館的視覺場館,可能沒有專屬的機電室人員配置,或是在與外部策展人溝通安全意識的受挫經驗。討論安全問題總被視為相較藝術表現,「安全」僅是行政實務與小題大作,當代的展示手法,都希望對作品干擾最小,但經常和安全管理是相違背的狀況,也成為在文化策展場域溝通安全意識的困境。但不重視安全意識、心存僥倖的心態,卻無形也將會對身處於場館的人與物造成莫大的安全威脅,希望藉由北美館較為完善對於安全意識的思考,做為其他視覺場館面對安全管理一個基礎的參照。

張玉音(Yu-Yin Chang)( 333篇 )

文字女工與一位母親,與科技阿宅腦公的跨域聯姻,對於解析科技、科學與藝術等解疆界議題特別熱衷,並致力催化美感教育相關議題報導,與實踐藝術媒體數位轉型的可能。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並擔任文化部、交通部觀光局指導的「台灣藝術指南」專冊、「台灣藝術指南TAIWAN ART GUIDE」APP研發計畫主持,以及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曾任《典藏.今藝術》企畫編輯、副主編、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理事,現為藝術新媒體「典藏ARTouch」總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