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就是台灣擁有美術館的第40年了,1983年北美館成立,台灣正式走入美術館時代,而近年來眾多縣市美術館的成立,在近半個世紀後,我們似乎要進入另一個新美術館時代。但是在這麼多美術館成立的風潮下,其實各場館自有著不同的處境,地方美術館終究還是隸屬於縣市政府管理,尤其是成立初期的美術館,尚未建立與民間互動的模式,受到公部門政策的影響更是巨大,我們要如何觀察並建立互動溝通的管道,讓縣市美術館成為國人與藝術場域連結的重要節點,這是很有必要的。
在縣市美術館的相關討論上,很常見的一種迷思是似乎可以將藝術分為主流的、較為當代的藝術與在地的、較為古典的藝術表現,然後認為現、當代藝術就交給北美館與國美館,縣市美術館就是要保留給地方人士的傳統藝術或是工藝等表現即可。這類看法其實是有問題的,例如,設若當代藝術是解放的藝術,素人更沒有技術限制來做創作,結果因為上述邏輯,做當代藝術創作的市民創作者反而會被排擠,完全失去機會;另一方面,就實際的場館來看,也並非如此二極化劃分。
文化中心任務在地方美術館興起會逐步退場?
從1970年代以來,政府推動「建立縣市文化中心計畫」以來,文化中心的發展歷經多次的轉向,中央政府也推動各場館的自我定位並加以軟硬體等補助,甚至人才培養等,可見上述的二極化劃分早就不合時宜。以台中為例,光是以台中市政府文化局轄下的場館來看,目前共有「大墩文化中心」、「葫蘆墩文化中心」、「港區藝術中心」、「屯區藝文中心」與「纖維工藝展演中心」,這還不包括各種「閒置空間再利用」、「活化閒置空間」等專案提供了不同的文化面向,而數十年來這些文化中心也各有發展,從不同的獎項、課程到展演等,早就脫離過去的單一面向,誠然,每個場館的轉型也有快慢,但是當我們討論美術館的定位時,似乎也應該脫離過去的想像,在實際的場館現實中去思考有限的資源運作。

目前雖然有些地方美術館的硬體尚未完工,但是部分館方已經開始運作,我們也可以從這些運作來一窺端倪未來的走向,從臺中市立美術館籌備處(臺中市立美術館將與臺中市立圖書館總館共構為「臺中綠美圖」)臉書粉專所呈現的活動來看,可以看到幾個主要的面向。首先是大部分縣市美術館的主軸之一,地方前輩藝術家的展覽與典藏品的介紹,這是建立地方藝術史的基本工作,我們欣見於此。再來是前述相關文化中心活動的連結,顯見文化局內部基本的橫向連結是有運作的,但是當日後美術館人事更加獨立後,是否還能保持連結,甚至形成大館帶小館來回應國家政策,這點就值得觀察。接著就是兒童藝術教育推廣與藝術市集等較容易聚集人潮的活動,聚集人潮的活動不是問題,只是如果不能延續既有活動與內容,那麼聚集人潮很容易就淪為消費。最後則是與教育系統的連結,不管是國民教育體系或是大專院校專業科系的連結,如「藝流.系譜‧學院之道—大臺中學院美術教學源流 」開館暖身展等。

相關閱讀│台中綠美圖雨中上梁,共創藝文地標與新記憶
由此來看,基本上目前臺中市立美術館籌備處的方向還是以文化局傳統業務為主,或者以時間向度來看,關於過去是以在地前輩為主的藝術史整理為主,關於未來則是與教育系統連結為主。那麼關於現在呢?關於當下難道只有辦比賽嗎?這種以文化局業務為框架來推動美術館業務,我們可以理解畢竟還是在籌備處,業務上比較重的就是硬體與框架,但是這不免也讓人疑慮,在未來是否有機會建立美術館的主體性?
美術館如何保有專業而非政宣功能
其實,對美術館主體性的疑慮還不僅於此,以行政體系為主的美術館,會非常容易變成官方宣傳場域,不只失去想像力,更失去了形成文化公共場域的可能性。例如近年來文化部大力推動「重建台灣藝術史」計畫,而後我們看到的是許多場館為了拿到計畫補助,只好自限於較無爭議的日本時代前輩藝術家資料整理,問題是,台灣藝術史只能有這個面貌嗎?像是「穿越人煙罕至的小徑 」這類較有對話性的展覽畢竟是少數,更不用說場館還要配合縣市政府與公部門的各種節慶活動。
美術館在那麼多的文化場館中的定位其實是有很多可能性的,甚至實際一點來看,包括典藏的統整、修復人力的培養、與藝術場域的連結或是研究能量的累積等等,都是相當重要的美術館專業與主體性的建構,這些是很重要的基礎,但是無法快速看到效果,如果失去場館主體性,館員們一天到晚追逐著上面要舉辦的活動,一檔接一檔,這些消耗就非我們所樂見了。
在一個城市文化形成的過程中,文化公共場域是重要的基底,而美術館等場館在文化公共場域的形成中有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以臺北市立美術館在台灣藝術場域的影響力就可資為證。這絕不是館方成為發包的甲方,讓藝術家成為乙方去執行「藝術介入社會」就能形成文化公共場域的。或許官方與地方對美術館的期待都是「與地方連結」,那麼對地方的想像可能就會造成方向上極大的差異。以目前來說,如果用官方體制/業務的角度來看,顯然就是教育系統與藝術史,也就是前文提及的過去與未來,而即便是這種很沒想像力的現況,也是需要研究能量與行政整合的能力。而這也是最常被不停舉辦活動的美術館所忽略的,那就更不用說對現況的反思與文化公共場域的建立了。
國家動漫博物館、台中州廳在政見上仍看不到解套
前述的各種問題,似乎都是在面對美術館的政策與結構問題,那麼在選舉將近的日子,我們也可以看看不同候選人的文化政策可能會帶來的影響。現任台中市長盧秀燕在上次的選舉政見中是完全沒有文化政見的,面對現任市長的行政優勢,我們就直接來看看其表現。當我們拿起手機想起胡志強市長時代的三個藝文APP「台中文創聚落」、「藝文台中」與「台中視界網」,目前前兩者已經陣亡,「台中視界網」裡的「藝文活動」欄位是空的,只顯示「本單元內容來源自文化部全國藝文活動資訊系統網,如對內容資訊有疑問,請以資料來源網站為主。 」盧市府對藝文日常活動的重視可見一斑。但是這或許不是針對藝文政策,而是盧市府一貫的表現,這也符合在其施政滿意程度一直在後段班的實況。

而民進黨候選人蔡其昌的政見中,一改過去林佳龍藝文政策的空缺,在主打的「台中十大建設」中的第九項就是「文化傳承、創新美學」,其內容主打「增設展演空間」、「設置城市歷史博物館」與「留住國家動漫博物館」,第一項增設「展演空間」,目前從其政見來看是沒有內容的,從過去的發言中可以推論,應該是往「閒置空間再利用」與「空間活化」的方式走,但是問題在沿用過去的外包方式都沒有問題嗎?
「設置城市歷史博物館」的部分,其實是針對胡、林、盧歷屆市府的台中州廳爛攤子所提出來的解決方案,但是這個解方能夠解決台中州廳後續的營運壓力嗎?至少林佳龍當初還有企圖以台中州廳來帶動周圍相關古蹟與閒置空間,是較具整體性規劃的,目前蔡的這個提議,看來缺乏後續討論,比較像是選舉攻防策略,而「留住國家動漫博物館」也是一個持續多年的爛攤子,我們姑且相信蔡其昌有勇氣要直球對決這些多年來無法解決的問題,但是至少也要提出如何解決的問題吧,畢竟這個案子的問題從中央到地方互相糾葛多年,而在立院多年又將其提出來作為政見,給出一個方向是很基本的。

藝文政策是三不管地帶
其實最令人感到悲哀的是,在2014年的台中市長大選時,我也寫過國、民兩黨的候選人藝文政策比較,八年兩屆市長任期過後的這次大選,我們看到的問題幾乎一模一樣。文化政策在台中,一直是被忽略的部分,這不只是政治人物的失職,甚至可以說是藝文圈在民意監督上的失職,而這正是台中的文化公共場域沒有被建立的重要影響。這並不是說台中沒有藝術家或是藝文活動的缺乏,而是大家缺乏一個討論的場域,只能各自為政。沒有民意的監督與督促,政客的怠惰是必然的。
在我們提出了那麼多體制與政策面的問題後,可能會有較有經驗的讀者提出「美術館法人化」作為解決方案。這時就不得不提醒大家,台南市美術館法人化一路走來諸多影響,那些爭議或許隨著「三個殭屍」爆紅而被一般民眾遺忘,但美術館法人化會是所有問題的解答嗎?顯然不是,如果問題本身沒有釐清,法人化之後的問題顯然不會停止,只是換個方式再來一次,然後再加上法人化自己的問題,讓問題更為無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