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今藝術&投資》與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合作,配合基金會「名單之後—台灣近代美術史的Missing Pieces」計畫,每月介紹一位日治時期入選「台府展」(1927-1943)的畫家與其作品,本文為「嘉義美術史料筆記簿」提供。
吳天敏
入選臺展 第4、6、7回
你想像的畫家是什麼樣貌?
鼻子尖尖,鬍子翹翹,帶著畫架到處寫生?
終日閒閒,四處晃晃,在咖啡廳與同好討論藝術?
但實際上,畫家的生活或許不是如此文青氛圍,為維持生活而發展出不同於繪畫謀生之道。如著名的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不是那位李奧納多.皮卡丘,不,是李奧納多.狄卡皮歐)除了是畫家外,同時也是發明家與工程師。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在繪畫之外,也是知名的雕塑家與建築師。自古至今,畫家本身常常是其他藝術領域的能者,在他的藝術生涯中,也常從事相關工作來維持生計。以嘉義地區的畫家來說,林玉山早年在家中裱褙店幫忙,日後才遠赴日本正式學習繪畫;周雪峰在繪畫之外,長年從事神像製作、壁畫、廟柱書法雕刻等工作,現存神像仍有出自其手者;戰後,李秋禾曾為嘉義市「新臺灣餅舖」設計禮盒封面,至今仍為其伴手禮的包裝。這些例子提醒我們,畫家在現實生活仍需勤於工作以獲得溫飽。
同樣的狀況也可見於嘉義朴子在地畫家吳梅嶺(1897-2003)。吳梅嶺,本名吳天敏,(註)其父吳燦從事洋行貿易,兼職繪製廟宇壁畫與燈籠的繪師,因此他自幼即協助塗刷、寫字、製作藝閣等工作。公學校畢業後,1918年吳梅嶺獲樸仔腳公學校錄取為教員,經一年講習後,翌年八月正式成為該校教師;1921年考取臺北師範學校講習科,一年後獲得公學校准訓導的資格。回到嘉義,先後任職於六腳公學校、朴子公學校與朴子女子公學校。當時任職於朴子女子公學校道家政教師黃笑(1892-1970)請吳梅嶺繪製供學生刺繡的圖稿,自此求者甚眾,因此在擔任公學校教員之餘,他也繪製刺繡的底圖以補貼家用。
當時朴子地區正大力推廣刺繡,家庭婦女以刺繡為副業增加收入,相關產品如神衣、八仙彩、枕頭、被套等精美繡品,作為酬神、嫁妝之用,風靡一時。刺繡須於綢緞上繪製底圖,標明顏色。且底圖必須精密分色,以利繡工在其上一針一線繡出整個繽紛圖面。當時留下的刺繡作品,其底圖多有吳梅嶺的手筆。
或許因這樣的經歷,吳梅嶺在臺展時期的作品有如刺繡般,在整體構圖下以精密的筆觸繪製細部。如1930年入選第四回臺展的作品《新岩路》即展現其精細的工筆畫藝。畫面上不僅可見壯闊的山勢起伏,在細微處樹林間的每棵樹木也躍然紙上。1932年入選第六回臺展的《靜秋》在構圖上以庭園景致與人物姿態建構庭園的空間感外,當中樹幹細緻的紋路彷彿就像刺繡絲線構成。翌年,第七回臺展入選作品《秋》,更是以細膩工筆描繪花草藤蔓的諸多姿態,甚至是枯萎向日葵葉上的細微紋路都一一呈現。最初,繪製刺繡底圖是吳梅嶺補貼家用所接的副業,然這項副業也奠定了他繪畫風格的基石。
1934年,吳梅嶺繪製《庭園一隅》之作,計畫參加第八回臺展。畫作延續前幾屆的風格,以細緻的筆調描繪庭園花卉。圖面四邊以鳳凰木、扶桑花、茉莉與玉蒲等不同花木架構出遠近的空間感,中間以一對母女閒適姿態作為視覺中心,呈顯出悠閒的生命情調與溫馨的家庭氣氛。整個畫面有如精美的刺繡作品,欣賞整體畫面之餘,亦對其精密的筆觸嘆服。但可惜的是,這幅作品卻因裱褙店的疏失,未能及時送抵臺展評審處,因而錯失了參展的資格。此後,吳梅嶺因工作與家庭因素不復參加臺展。
戰後,吳梅嶺仍在教育崗位上教授美術,作育英才。1984年朴子當地人士成立財團法人梅嶺美術文教基金會,籌建「梅嶺美術館」,且並在完成建設後捐贈嘉義縣政府,並於1995年吳梅嶺100歲時開館首展。吳梅嶺本身也創作不輟,縱使在103、104歲的高齡筆力猶勁,是台灣美術史上相當難得的長壽畫家。
註 一作「吳添敏」。
*本文作者李知灝為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本文原刊載於《今藝術&投資》2021年11月號35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