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簡稱林鐵及文資處)與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合作出版《阿里山不是一座山》一書,今(7月29日)於嘉義市立美術館舉行新書發表會。藉由畫作、地圖、照片與歷史文本的對話,邀請讀者重新理解「阿里山」的多重樣貌,走進畫家筆下的群山,展開一場跨越百年山林與藝術、人文與自然交織的相遇。
以畫為證:阿里山不只是地理,更是歷史與情感的集體記憶
從地理走進人文,從山脊延伸至歷史洪流。阿里山從來不只是自然地景的名稱,它更承載了不同時代、不同族群及不同階層對這片土地的情感與投射。
《阿里山不是一座山》全書收錄1900年至1950年約145件珍貴的圖版資料,含畫作圖版、明信片、照片等,透過這些藝術創作,作為理解社會背景的歷史文獻。全書分為四大單元:「打造的風景」、「獻納的風景」、「自然的風景」以及「畫家的風景」,從官方視角到個人觀察,從神木、祝山到塔山、雲海,讓讀者循畫家的腳步,重返早期登山與創作的現場。

創新詮釋美術史,打造閱讀與想像並行的阿里山地圖
《阿里山不是一座山》在內容編排與史料詮釋上展現多項創新亮點,為讀者提供前所未見的閱讀視野。
首先,書中首次使用古城江觀所繪的《台灣風土圖冊》阿里山速寫頁面,以紙本彩墨形式呈現百年前畫家筆下的阿里山風貌。其次,將氣象資訊納入美術史料的詮釋架構,嘗試將畫作中的雲霧、光影與當時實際氣溫、濕度等自然現象對照。此外,本書亦將阿里山畫作的地點座標化並標註地圖,輔以「阿里山大事記年表」製作拉頁,讓讀者得以同步掌握空間與時間脈絡,形成具有史料深度與視覺美感的閱讀體驗,這樣的設計不僅利於理解,也讓書籍本身成為一件可展開的地景藝術。

更值得一提的是,為了確保文字的親近性與可讀性,出版前特別邀集蘭陽女中、宜蘭高中、臺中一中、嘉義女中以及臺南女中等校,計三十餘名學生與教師進行試閱計畫。
『書中將「阿里山」、「畫作」與「畫家心理」三者緊密結合的書寫手法,讓文章整體讀起來生動且富有情感,畫作搭配文字解析讓讀者確實地貼近並傾聽阿里山的故事」、「用藝術講述,比檔案和數據更穿透人心。」……,』這些來自高中生的回饋都顯示《阿里山不是一座山》這不是一本艱澀的學術專書,更是一本面向一般大眾的閱讀書籍。

本圖為發表會參與學生分享試閱心得 圖片提供 : 嘉義市政府
重返阿里山,再認識一座不只存在於山林的「阿里山」
林鐵及文資處王昭堡處長表示:《阿里山不是一座山》新書是以阿里山藝術創作盤點的基礎,藉日治時期的藝術創作來談阿里山與鐵路,讓阿里山豐富的自然資源與人文歷史更加關聯,透過五位作者細膩筆觸與厚實內容,帶領讀者重新凝視那片被無數畫筆描繪、被無數人記憶的阿里山。期待藉由這本書的出版與發表,阿里山的「風景」不再只是眼前所見,更是百年來人與山、人與畫、人與歷史相互編織的深刻軌跡。
阿里山不是一座山,而是一場無止盡的對話,邀請更多的讀者一起參與。

活動詳情請見 陳澄波文化基金會粉絲專頁
延伸閱讀

作者: 蔡易澄, 林晏, 劉錡豫, 阮芳郁, 張哲維
出版社: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阿里山林鐵及文資處
出版日期:2025/07/29
阿里山是一座山嗎?
當然不是。
翻開任何時期的臺灣地圖,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沒有一座山,叫做「阿里山」。
阿里山是指位於玉山山脈西側、南北縱走的山脊,受東西兩側河川長年侵蝕,形成了高低起伏顯著的複雜地貌。最高峰是大塔山,周圍還有烏松坑山、松山、對高岳、祝山、霞山等等,一整片山頭組成我們現在所認知的「阿里山」。
但阿里山的意義,從來不只是一處地理位置那麼簡單。
當人們發現這片森林資源之後,它很快就變成眾人眼中的焦點。對總督府來説,它是林業開發的重要場域;對醫學界來説,它是適合移民的住所;對城市人來説,它是避暑、觀光、登山的理想勝地;甚至,到了一九三〇年代,當「新高阿里山國立公園」的構想出現時,嘉義市民還曾發起所謂的「正名」運動,積極擁護阿里山別上國立公園的名牌。
在此浪潮下,無數臺灣本地或遠從日本而來的人們莫不前來朝聖阿里山,他們各有不同的身分與目的,但其中最特別的,莫過於將旅途經驗轉化為繪畫作品的畫家們。
運用彩筆捕捉阿里山的風景,不單是一種對景觀的紀錄,更是畫家經歷及歷史情境的留存,涵蓋了自然、社會、政治、族群等諸多層面。隨著畫作的引導,我們將重返人們初見阿里山的時代,一窺那如今不復見的景象和故事。
「阿里山不是一座山」除了指涉阿里山由群山組成的特殊性,也意味阿里山超越自然生態的範疇,在人文方面同樣具有深刻的意義。本書各篇文章即是希望透過畫作與畫家的串接,將阿里山珍貴的藝術資產傳遞下去。
購書資訊

喜歡藝術,熱愛繪本,最愛閱讀,還有開懷大笑的小孩笑容! 每天都愛四處看東看西趴趴走,要把最新鮮有趣好看好玩的內容分享給大家!
★按讚FB→https://www.facebook.com/artcokids/
▲來追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cokids/
■聽PODCAST→ https://open.firstory.me/user/artcokids
◎加LINE@→https://line.me/R/ti/p/@hmo6185j
◣一起玩→ 合作洽談 artcokids@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