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赤裸異聲 台灣當代聲音藝術展

赤裸異聲 台灣當代聲音藝術展

「赤裸異聲:台灣和密州當代藝術展」(以下簡稱「赤裸異聲」)由張宗帆與賴依欣共同策展,透過與密西西比州藝術中心合…
「赤裸異聲:台灣和密州當代藝術展」(以下簡稱「赤裸異聲」)由張宗帆與賴依欣共同策展,透過與密西西比州藝術中心合作,於8月初開始在該空間以十位台灣當代藝術家、三位密州當地藝術家的聲音、錄像、攝影、裝置、陶瓷之作品,展開為期一個月的藝術展覽。鑒於美國南部民眾對台灣當代藝術發展相對陌生,該展邀請密州藝術愛好人士,以族群意識為主題,透過藝術家及策展人的座談對談,展開深入討論與雙向交流。
透過聲響與語言的異聲傳遞,該展以百年歷史虎尾糖廠的聲音記錄、泰雅族霞喀羅群(Skaru’)長老吟唱、外籍漁工在跨國遷移中講述的生命經驗、北埔鄉客家聚落的北管音樂再生等,由下而上探索人民、土地、意識形態和社會環境互動的微小異聲。做為藍調音樂發源地的密西西比州,其藍調音樂源於單純、感情豐沛的庶民歌曲,與體力勞動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傳達底層文化脈動。「赤裸異聲」展即從兩地特有的歷史脈絡、政治情境、社會變遷角度切入,對比兩者如何透過不同文化產生聲音與語言,思考人與社會互動關係。
展覽第一部分「跨越族群的追尋與探索」中,澎葉生(Yannick Dauby)和蔡宛璇的《獻給社群的三個短片》包括〈來自Skaru’的吟唱〉、〈樂返姜屋大院〉、〈離島的離島〉部分。圖片提供:賴依欣
展覽第一部分「跨越族群的追尋與探索」中,澎葉生(Yannick Dauby)和蔡宛璇的《獻給社群的三個短片》包括〈來自Skaru’的吟唱〉、〈樂返姜屋大院〉、〈離島的離島〉部分。圖片提供:賴依欣
此次展覽中,台灣的作品分成三個方向。在「跨越族群的追尋與探索」,澎葉生(Yannick Dauby)和蔡宛璇的《獻給社群的三個短片》分別以口述、現場演出和採訪,探討不同社群的文化工作、生命狀態與島嶼認同;蘇育賢的《回家的路》則記錄魯凱族和漢人攝影師阿邦以各自的故事投影、製圖舊好茶不可見的一面,在虛構和反抗間形構作品中的影像風景。陳冠彰作品《地方腔-尪姨說:「」》透過長期關注西拉雅文化,藉由對宗教信仰中的「薩滿世界」田調,開啟文化考究與故事採集。
陳冠彰2016年的作品《地方腔:尪姨說:「」》。圖片提供:賴依欣
第二部分「產業圖景與勞工生命史」中,王虹凱於「南輿之耳:為未來表演草擬的聲音文件」的研究計畫,回訪日治時代1925年由「蔗農組合」填寫的抗議歌「甘蔗歌」,邀請蔗農共同創作歌曲旋律,探問「做歌」是否能召喚散逸的歷史與知識。藝術團體「其實你不懂我的心」則從澎湖竹灣社區的造船業連結地方居民、造船師傅、外籍勞工等生命史,以《金滿盛2.0》將廢棄的漁船重新賦予新的意義。
最後,「跨越地理的座標」則提出跨越地域的探索與身分認同等問題。吳思嶔透過在澳洲居住一年半的經驗,以《雲豹與袋狼的一場對話》建構一場跨越人類和動物的社會性對話;張宗帆的《風箏系列之〈揚子江之地〉》則經由繪畫的身體、繪製的筆觸聲音和繪出的線條,在偌大的展間與牆上相互對話,反映出自身於飄零於異鄉的文化衝擊、回應不同個體間超越語言的對話關係。
赤裸異聲 台灣當代聲音藝術展
這些藝術家在作品形成中,即擔任觸動的媒介角色,亦引發個體/族群透過演唱、述說、自我詮釋、討論、身體演繹等方式,進而自我表述,其隱性的文化翻譯者的姿態,讓「赤裸異聲」在此產生共振,並與當地藝術家產生交流對話。如美國藝術家蓋爾(Mark Geil)的攝影作品、法爾斯(Adam Farcus)的《抗議歌曲》與《洪水》、移民美國的藝術家陳世權(陳亞倫,Allen Chen)的不規則型陶瓷船隻裝置,即分別探索文化社會層面與審美物件關係、類語言聲音的實驗性,以及語言、訊息和不斷變化的環境關係。
蓋爾(Mark Geil)的攝影作品於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賴依欣
蓋爾(Mark Geil)的攝影作品於展覽現場。圖片提供:賴依欣
今藝術編輯部( 244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