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六百年的演進史—法蘭西共和國文化部的「藝術與文學勳章」授勳制度

六百年的演進史—法蘭西共和國文化部的「藝術與文學勳章」授勳制度

A 600-Year Evolutionary History: French Ministry of Culture’s “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 Honors System

前兩篇文章以「台灣的法蘭西受勳家族—推動台法文化交流的文化大使」為題,介紹了法國文化部授予勳章的台灣文化界傑出人士。此文深入介紹法國文化部的「藝術與文學勳章」授勳制度在法國歷史上的演進源由,期許讀者能更完整的了解法國重視傳統的嚴謹授勳制度。

前言

前兩篇文章以「台灣的法蘭西受勳家族—推動台法文化交流的文化大使」()為題,介紹了法國文化部授予勳章的台灣文化界傑出人士。此文深入介紹法國文化部的「藝術與文學勳章」授勳制度在法國歷史上的演進源由,期許讀者能更完整的了解法國重視傳統的嚴謹授勳制度。

法國文化部的「藝術與文學勳章」授勳制度,承繼1469年至1830年間的聖米迦勒爾勳章(ordre de Saint-Michel)的制度。聖米迦勒勳章被視為藝術和文學勳章的先驅。最初是為貴族而設立的勳章制度,17至18世紀期間,才逐漸表彰藝術家、建築師、收藏家、文人等平民階層。

15世紀至1830年間的法國騎士勳章制度

聖米迦勒勳章是法國的騎士團勳章(Ordre de chevalerie),1469年,法王路易十一(Louis XI),為了與勃艮第公爵菲利普三世(Philip the Good)於1430年,仿效英格蘭嘉德騎士團的金羊毛騎士團(ordre bourguignon de la Toison d’Or)相抗衡 ,在法國中部羅瓦爾河(Loire)岸邊的昂布瓦茲市鎮(Amboise),創立了聖米迦勒勳章制度。

十五世紀瓦盧瓦王朝(Valois)國王路易十一(Louis XI)。右:菲利普三世(Philip the Good;)瓦盧瓦王朝的勃艮第公爵。(取自維基百科)

天使長聖米迦勒(Archange Saint Michel)是法國國王及諾曼地(Normandie)的守護神。天使長(Archange )源自希臘語,字意是命令和信使,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中,代表禮拜日到禮拜六的七個御前大天使。「米迦勒」(Michel)的字意來自於希伯來文的「愛神」,在《新約聖經》中是唯一被提到的天使長,《聖經》中記載「米迦勒」守護伊甸園,並在與撒旦的七日戰爭中抗敵維護神權,因此,法王路易十一將騎士勳章命名為「聖米迦勒和可親的同伴勳章」(Ordre et aimable compagnie de monsieur Saint Michel)。

拉斐爾《大天使聖米迦勒戰勝了撒旦》,1518。(取自維基百科)

聖米迦勒勳章騎士團成員

法王設立騎士團的聖米迦勒勳章,是為了使騎士們效忠來鞏固王權。起初,效忠的騎士為31名,之後連同國王,增加到36名。在聖靈勳章(Ordre du Saint-Esprit)設立前,聖米迦勒勳章一直是最高級別的勳章。1560年代起,宗教戰爭期間,騎士成員從36名增加到50名。成員除了朝臣,亦包括非軍職者,因此漸失威望。 為此,法王亨利三世(Henri III),於1578年制定新的百名聖靈騎士制度。到了17世紀初,騎士達1000多名,法王路易十四(Louis XIV)因而再次改革騎士制度,回歸到百名騎士,授予天主教徒、貴族或貴族兒孫輩的神職及司法人員、作家、藝術家、以及外籍榮譽騎士。

法王亨利三世(Henri III)主持聖靈勳章(Ordre du Saint-Esprit)的第一次儀式。聖靈騎士勳章的十字架佩戴在騎士藍色緞帶的右肩。(Guillaume Richardière, 1586)。(取自維基百科)
東正教和天主教堂將米迦勒封為聖人,並將日曆中的9月29日,列為聖米迦勒日。此圖《天使長節日 》(La Fête de l’Archange, musée Condé, Chantilly)。出自《貝里公爵的豪華時禱書》( Les Très Riches Heures du duc de Berry),於1412年至1416年間,由林堡兄弟(Limbourg)為贊助人貝里公爵(John, Duke of Berry)創作的法國哥德式泥金裝飾手抄本。(取自維基百科)
聖米迦勒修道院(Abbaye du Mont-Saint-Michel)。從法王路易十一起,聖米迦勒勳章騎士皆駐守在聖米迦勒山丘上的修道院,此修道院位於法國西北方的諾曼第,由於鄰英吉利海峽,在英國法百年戰爭期間,曾是防禦重地。1862年成為歷史古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取自網路

聖靈勳章(Ordre du Saint-Esprit)

聖靈勳章是繼聖米迦勒勳章一個多世紀後,由法王亨利三世於1578年所設立新的騎士制度,在往後的兩個半世紀期間,成為法國君主制度中最負盛名的騎士制度。1789年,法國大革命暴發,法蘭西第一共和於1791成立後,廢除了法國15 世紀到18世紀舊制度時期的所有勳章制度。1816年,法王路易十八(Louis XVIII)才再重新設立功績勳章,獎勵百名科學、藝術和文學家。

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之後,由於法國人民反抗法王查理十世(Charles X)君權神授的專制統治,在他遜位流亡英國後,繼任的路易菲利普一世(Louis-Philippe I),採取中間路線,再次廢除了勳章制度。1830年憲章中,僅存法國榮譽軍團勳章制度(Légion d’honneur)。

1557年,法王亨利二世(Henri II)遷到巴黎東邊的萬森尼斯聖禮拜堂(Sainte-Chapelle de Vincennes),聖壇上就有聖米迦勒勳章的徽章。1661年,法王路易十四在巴黎所屬於中世紀方濟各會(Observantist)的科德利埃修道院(Couvent des Cordeliers),延續此封建的忠誠制度。

萬森尼斯聖禮拜堂 (Sainte-Chapelle de Vincennes)於1379年,法國國王查理五世時在Vincennes城堡內所建,存放基督受難日的遺物。(取自維基百科)

騎士的禮服制度

從十五世紀起至1830年間,法國歷代國王和騎士們出席宗教等盛會時的禮服皆極為考究。以路易十一時期為例,需配戴金項鍊,裝飾有象徵朝聖者的扇貝,以及站在岩石屠巨龍的大天使的紀念章。勳位金項鍊於收受者往生後必須歸還。

法國學院派畫家於Georges A. L. Boisselie繪製的《戴聖米迦勒勳章項圈的路易十一肖像》(Louis XI porteur du collier de l’Ordre de Saint-Michel),於1925 年法國榮譽軍團勳章博物館(Musée de la Légion d’honneur)開幕時就入藏,並在皇家勳章大廳展出。(取自網維基百科)
騎士們環繞法王路易十一世,出席盛會著白色錦緞的長禮服,邊上繡金,襯紅色貂皮。室內掛有聖米迦勒屠巨蛇畫,現藏於巴黎法國國家圖書館。(取自維基百科)

不包括繼續擔任聖米迦勒騎士的聖靈騎士和名譽騎士(為另一個國家服務的外國人或法國人)。1929年至1980年之間,任命了10名騎士。

1957年至今的「藝術與文學勳章」制度

1957年5月2日,法國文化部依「藝術與文學勳章」榮譽勳位的法令,授予、管理及獎勵「在法國和世界各地藝術和文學領域的創作與推廣有影響力及傑出貢獻的人們」。 1957年,博德紐夫秘書長(Jacques Bordeneuve)倡議推動藝術與文學勳章制度的法案,當時的藝術與文學勳章國家秘書處(secrétariat d’État aux Arts et Lettres)所屬於國家教育、青年和體育部 (ministère de l’Éducation nationale, de la Jeunesse et des Sports)。

「藝術與文學勳章」於1957年9月24日首批受勳時,共計130名藝術和文化領域的名人,被授予高級軍官或司令官(grades supérieurs d’officier ou de commandeur),其中不包括騎士等級。授予司令官等級的包括立體派畫家布拉克(Georges Braque)、俄裔畫家夏卡爾(Marc Chagall)、法國建築師柯比意(Le Corbusier)等。

1957年,首批受勳時榮獲司令級「藝術與文學勳章」的立體派畫家布拉克、俄國畫家夏卡爾、以後及法國建築師柯比意。(取自網路)

直到1959年,法國文化部創立後,在文化部長安德烈.馬爾羅(André Malraux)任內,「藝術與文學勳章」才隸屬於文化部。1969年3月5日,第五共和國總統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頒布法令,廢除了藝術和文學總司(direction générale des Arts et Lettres),另創立了文化行動司(direction de l’action culturelle )。2012年,並修改了1957年的法令,將每年全球授勳的配額設定在450名騎士、140名軍官、50名司令官,共計640個勳章。目前,依據文化部害每年頒發960個「藝術與文學勳章」,此配額低於「農業功績勳章」(Mérite agricole )的4,000位,以及「學術棕櫚勳章」 (Palmes académiques)的12,000位年度配額。

1963年,總統戴高樂在重整授勳制度時,廢除了13個部級的勳章,只保留了4個,「藝術與文學」、「學術界棕櫚葉勳章」(ordre des Palmes académiques)、「農業功勳勳章」(ordre du Mérite agricole)以及 「海事功勳章」(ordre du Mérite maritime),其餘的部會皆併入國家功勳章(ordre national du Mérite)。

1963年起,法國第五共和政府制定可獨立頒授勳章的4個部會:左起:國家教育部的「學術界棕櫚葉勳章」;農業部的「農業功績勳章」;海軍部的「海上功績勳章」;以及文化部的「藝術與文學勳章」。(取自維基百科)

「藝術與文學勳章」的分級制度

榮譽勳章(ordre honorifique )的級別,依劇文化部制定的法令,由低而高,區分為三個級別,依續為騎士(Chevalier)、軍官(Officer)及司令官(Commandeur)。

「藝術與文學勳章」的分級,從左自右,騎士(Chevalier)、軍官(Officer)及司令官(Commandeur)。勳章色帶以五個暗綠色帶組成,四個垂直的白色條紋相隔。軍官級的有蓮座叢,司令官級的有長帶。(取自維基百科)

「藝術與文學勳章」的提名制度

現今的提名制度,是先由榮譽委員會審查(section des distinctions),之後再由授勳委員會(conseil de l’ordre)審核候選人的公民身份,犯罪記錄和文化功績。授勳委員會的委員審核後,起草一份值得推薦的候選人名單,敬呈文化部長定奪被提名人的受勳資格。獲殊榮的法國籍人士的訊息,會公佈在官方公報 。

「藝術與文學勳章」的生效

「藝術與文學勳章」的提名或晉升必須由文化部部長親自簽署後,於授勳儀式當日才生效。根據法國總理和《藝術和文學勳章理事會》(conseil de l’ordre)授予法國公民的儀式於每年1月和7月,外籍人士則在三月舉行。此制度和國家榮譽勳章。法國籍的騎士勳章只能授予30歲以上並享有公民權利者,軍官與司令官較高級別,必需與先前榮獲較低等級勲章相隔五年後方可晉升,如曾榮獲榮譽軍團的軍官或司令官者不在此限。

授予外籍人士的勳章,如果為不常居住在法國者,三個階級皆無年齡和資歷限制,可直接授予。常居住在法國者,則必須符合與法國公民相同的年齡和資歷條件。授勳的法令是諮詢外交部長後制定。1951年起,被文化部部長授勳者的名字會出版在《裝飾獎章和獎勵的官方公報》(Bulletin officiel des décorations, médailles et récompenses)。

由文化部長主持的「藝術和文學勳章理事會」,委員會每年召開三屆會議,共計15名委員,任期為三年,並可連任一次。其中八位委員由部長任命。成員包括:部長幕僚長(président de cabinet )、秘書長(secrétaire général)、遺產總幹事(directeur général des patrimoines)、藝術創作總監(directeur général de la création artistique)、媒體和文化產業總幹事(directeur général des médias et des industries culturelles )、法語和法國語言總代表(délégué général à la langue française et aux langues de France)、文化事務總檢查處處長(chef du service de l’inspection générale des affaires culturelles )以及國家電影和動畫影像中心主席(président du Centre national du cinéma et de l’image animée)。此外由榮譽勳章大臣( grand chancelier de la Légion d’honneur)推薦一位榮譽軍團勳章理事會成員(conseil de l’ordre de la Légion d’honneur),另7位為在文化和傳播領域有的專家。

特製勳章的阿森.阿特斯.貝爾特朗工坊(Maison Arthus Bertrand)

阿特斯.貝特朗工坊,於1803年 由貝特朗 (Claude Arthus Bertrand)在巴黎創立,以歷史悠久的製造工藝,設計和生產民用和軍事獎章和裝飾品,包括法蘭西共和國總統佩戴的「榮譽勳章大項鍊」。亦為國外製作榮譽勳章,以及生產法蘭西學院院士劍、獎杯、手錶、珠寶和金匠等作品,至今有兩百多名工匠。「藝術與文學勳章」的設計者,為學院著名的鐵工藝家雷蒙德.蘇伯斯(Raymond Subes)。

於1803年在巴黎創立,特製勳章的阿森.阿特斯.貝爾特朗工坊(Maison Arthus Bertrand),(取自維基百科)
勳章盒面印有法蘭西共和國的FR縮寫。蓋內有製作勳章的工坊及創立年份的印金字體。(筆者提供)
1953年起,工坊以16個純金矩形鏈環組成,特製法蘭西共和國總統佩戴的「榮譽勳章大項鍊 」。(取自網路)
「藝術與文學勳章」由學院著名的鐵工藝家雷蒙德.蘇伯斯(Raymond Subes) 創作。徽章雙面塗有綠色琺瑯的八角十字,上面有銀色或金色的蔓藤花紋。獎章正面有象徵藝術與文學的字母A和L交織 (Art, Lettres),並由République française字樣的圍繞。勳章另一面有左側臉的共和國雕像。(筆者提供)

結語

法國從15世紀,法王路易十一創立聖米迦勒勳章的騎士團勳章制度穩固王權,到21世紀,法國文化部以「藝術與文學勳章」獎勵法國和世界在藝術或文學領域有影響及貢獻的傑出人仕,不論在君主或民主政體時代,在法國的歷史脈絡中,皆透過授勳,樹立了法蘭西的核心價值。

六百多年來,法蘭西的騎士精神源遠流長。法國文化部自1959年起,戴高樂總統任內的第一任文化部長馬爾羅以來,至今歷任總統己任命了25位文化部長,每年仍依授勳傳統,為全球450名騎士授勳,影響力無遠弗屆。筆者於2019年,很榮幸成為法蘭西「藝術與文學勳章」騎士家族的成員,特別陸續以四篇授勳為主題的專文記述以饗讀者。

陸仲雁( 21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