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中旬讀到Rouen(譯為「盧昂」、「魯昂」或「盧恩」)主教堂火災的新聞,首先浮現腦海的是莫內(Claude Monet),這位印象派畫家以此教堂為題,畫了三十幅系列作品,其中一幅由當地美術館(Le Musée des Beaux Arts de Rouen)典藏;而另一個聯想到的則是此城一間由老教堂改建成的圖書館——Bibliothéque des Capucins。

像一位高貴女士伸長手臂迎接你我
這所圖書館前身是附屬於女子修道院的小教堂,建於十八世紀初,歷經幾次改朝換主後,最後由市府接手,於1929年修建成能為所有公眾提供圖書資訊服務的文化場所,好成為「這片荒涼中」一盞「點亮精神的燈火」。

拱頂、石柱、花玻璃窗、挑高樓層⋯⋯這座小教堂化身成公共圖書館後,像一位高貴女士伸長手臂迎接所有人。可是古蹟活化不是件容易的工程,自啟用以來,已歷經好幾回翻修整建,我初到Rouen時正值工程尾聲,總算於旅程末兩週,等到了圖書館重新啟用,有幸走進館內感受聖殿閱讀氛圍。

微雨中來到小區巷弄,從建築外觀還真看不出是一棟運轉中的圖書館,蹬上長青苔的石階,使勁推開沈重木門「咿~歪~」,哇!映入眼簾的是玻璃圍欄隔成的穿堂,內部明亮高敞的中庭隱然若見。

存放著時間的老建築流淌新思維
小教堂空間呈長條狀,從入口處一眼便能望向盡頭,藉兩側白牆面高處窗戶採光,將館內照得柔和自然。

一側旁廳小禮拜室改裝成專業藏書間,端坐角落閱讀的身影時,竟像虔誠信徒專注禱告似的。

雖是古蹟的皮膚與骨架,但其間流淌著鮮活的思維,例如:那些畫龍點睛的桌椅和裝飾物,與五百年歲毫不衝突。

改裝後的中殿主要擺放各類圖書,館員不忘在有限空間裡設計小活動。這只「 Créathéque」書櫃以SDGs永續發展目標的第十一項:「建構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與鄉村」,和第十二項:「促進綠色經濟,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而設。抽屜擺放了由熱心館員與讀者提供各類素材,如:摺紙、針織、鉤織與縫紉等,拓展了閱讀定義。

充滿聲韻的趣味圖畫書
說起鉤織,我常在法國圖書館看到一群男女老少都有的同好,一邊鉤打線團,一邊開讀書會,很有意思。想起一本法文繪本《Cocotte Tricote》,把書名暫譯成《咯咯雞鉤鉤鉤~》,感覺挺不錯的。可以點進出版社網站翻看內頁。

故事是這樣的:公雞喜愛編織,這個冬天好冷呀,家門外陸陸續續來了不同客人,雪人求有一條圍巾,企鵝想要一雙毛襪,牛兒希望來一頂保暖帽⋯⋯
發想一下:鯨魚、長頸鹿、鴨子、小鳥、大象、駱駝⋯⋯等,適合牠們過冬的保暖衣物是什麼呢?
公雞盡力讓大家滿意,可是,不行,不行!小豬、螞蟻、貓頭鷹,甚至野狼也來啦!有所求的動物實在太多,毛線材料根本不夠啦,怎麼辦?公雞決定通通收回~捲捲捲⋯⋯一大球的毛線團,最後~~公雞編織了什麼皆大歡喜的東西?猜猜看囉!
這是一本朗誦起來充滿聲韻趣味的圖畫書,跟這間教堂改造的圖書館很搭,怎麼說?

餘音繞樑,好個呱呱叫~
源起於一場館方為舊館新生舉辦的重啟音樂會,親「耳」「見」證到聲音在廳堂中迴盪的美妙。「安靜」向來是閱讀場所強調的品質之一,但這是間教堂改造的圖書館呀!
除了平時聖潔靜謐的肅穆氣氛外,演奏與歌唱的位置本就是唱詩班的舞台嘛!
現在原本佈道、唱詩的後殿綴以小小圍欄,區隔成親子共讀區,沙發、抱枕與地毯,營生居家情境,似乎一家老少圍坐聽故事時,那朗讀的聲響也會迴盪得更富層次呢!


我們就來共享一本具聲音趣味的圖畫書:《好個呱呱叫!》(Le Bon Coin,圖、文/Alexandra Pichard),故事講述一位「閱鳥無數」的禽類學家,唯獨不曾近距離細賞鴨子的種種百態,於是他親手製作「誘鴨笛」,嘗試用鴨子的鳴唱聲來引誘鴨兒好一睹為快。

鴨子真的是神秘鳥禽啊~想起《流言終結者》108集曾做了「鴨子叫聲有沒有回音」實驗,主持人亞當還製作了一種聲音武器:「鴨子炸彈」(Duck Army Bomb),超爆笑的!
回到繪本故事:這位鳥禽學者做好一只鳥鳴器後,隨即來到他認為的鴨群棲息地試吹~引來的都不是他的目標物——鴨子。但是他不氣餒,一試再試:製作的鳥笛越來越複雜、龐大;精益求精:從沼澤、濕地、池塘、山丘、觀鳥小屋⋯⋯等。
一聲聲:嘎、咖、摳、喀、叩⋯⋯就是沒有發出一聲對的「呱」!只見他的笛聲引來的動物越來越怪異:青蛙、烏鴉、鱷魚、一個綽號叫「扣籃」(Colin,鱈魚)的男子到擅長沖泡希臘咖啡的女士。
鳥類學家感冒了,累壞了,鼻頭紅紅的躺回床上,沈沈睡去。可是就在此刻,他倒是引來鴨子了囉!知道為什麼嗎?小小提示:傷風鼻塞時會做的事。

想像在這棟能將聲音演繹如此多層次的空間裡說這則故事,此起彼落的嘎嘎、咖咖、叩叩⋯⋯一定會引來大、小朋友們不絕的笑聲吧!
闔上繪本,走出圖書館,感覺周圍的房子跟著扭動身子舞蹈起來了呢!

朱靜容,趴趴走的閱讀推廣者,大、小朋友稱她YY(歪歪)——因為有東張西望的好奇心,和天馬行空的想像力。
為了募集泰北華文教育經費而自費出版了三本繪本:
《小豬的超級任務》、《會說話的洞》和《這是你的快樂吧?!》。
法文系畢業後三十年才跑去法國泡圖書館,發起狠來讀法文繪本,
不經易地打開閱讀世界的任督二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