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家族的誕生,宣化壁畫墓賞析之五─西北組張世古、張恭誘墓

家族的誕生,宣化壁畫墓賞析之五─西北組張世古、張恭誘墓

張世古是張文藻的兒子,卒於公元1108年。張恭誘是張世古的兒子,卒於1113年。兩人於1117年4月15日葬於張世卿墓的南北,張世古停厝了九年,張恭誘停厝了四年,兩人皆死於張世卿之前,卻葬於張世卿之後,這其中的原因,有待探討。
張世古是張文藻的兒子,卒於公元1108年。張恭誘是張世古的兒子,卒於1113年。兩人於1117年4月15日葬於張世卿墓的南北,張世古停厝了九年,張恭誘停厝了四年,兩人皆死於張世卿之前,卻葬於張世卿之後,這其中的原因,有待探討。而世古、恭誘父子仍按父南子北的順序安葬,一如世古與父親文藻的墓位(圖1)。張世古與張世卿同輩,兩墓體量差別巨大,前室壁畫布局相似,後室有局部的相似。張恭誘墓輩份最低,徑直比父墓少了一個前室,兩墓棺室壁畫高度類同,故將兩墓放在一起介紹。
圖1 宣化壁畫墓位置圖。(張倩、郝紅星提供)
張世古墓
◎墓葬形制
此為斜坡墓道磚券雙室墓。墓葬坐北朝南,方向207度,由墓道、天井、墓門、前甬道、前室、後甬道、後室七部分組成(圖2)。
圖2 張世古墓平、剖面圖。(張倩、郝紅星提供)
墓道:位於天井南,階梯狀。長6.6公尺,寬1公尺,深5.2公尺。臺階共15階,階面寬0.45公尺,高約0.33公尺。
天井:位於墓道與墓門之間。長0.87公尺,寬2公尺。
墓門:位於天井北,下部為拱門,上部為門樓。寬2.5公尺,高3公尺。白色拱門下直上圓,拱門外為朱色立頰、黑色槫柱、朱色倚柱,上為朱色門額,門額上兩方形黃門簪。門額上為上額、普拍枋,普拍枋兩端各有一朵半朵鋪作,中部一朵補間鋪作,均為單抄偷心造四鋪作,櫨斗上出泥道栱、華栱,泥道栱上承柱頭枋,華栱之斗上承橑簷枋,其上為簷椽、望板、飛椽、連簷、仰覆瓦、正脊等。墓門飾彩以朱、黑、白色為主,不見花卉。
前甬道:位於墓門北,中部設木門,木門南北白灰面上無彩繪。甬道長0.38公尺,寬1公尺,高1.44公尺。
前室:正方形,方磚鋪地。邊長1.6公尺,頂高2.1公尺。墓室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下部直壁,四角影作紅色倚柱,柱頂各有黃色櫨斗,南、東、西三壁繪壁畫。中部為影作鋪作結構,由櫨斗上的赭色泥道栱、紅色素枋、紅色柱頭枋組成;鋪作均為一斗三升式,櫨斗左右出泥道栱、素枋,泥道栱上置藍色散斗與赭色心斗,共承柱頭枋。上部為穹窿頂,頂中為紅色疊瓣蓮花藻井。
後甬道:位於前後室之間,拱頂,中部設木門,甬道內無壁畫。甬道長0.38公尺,寬1公尺,高1.4公尺。
後室:六邊形,方磚鋪地。邊長1.54公尺,高2.49公尺。墓室亦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下部六角影作六根紅色倚柱,柱頂各有黃色櫨斗,除南壁較窄無壁畫,其它五壁均繪壁畫。中部為影作鋪作,大致同前室鋪作,素枋兩端均繪出月梁,泥道栱、心斗赭色,散斗藍色,相臨一栱則泥道栱藍色,心斗、散斗赭色。上部為穹窿頂,正頂繪綠、黃、紅三色的蓮花藻井,其下一周黃道十二宮、一周二十八星宿、一周十二生肖。
◎墓室壁畫
前室南壁壁畫:拱頂繪一金剛,頭戴燕翅盔,身穿紅色鎧甲,雙手摁劍,盤坐於岩臺上,臂側飄起彩帶。拱頂東側繪一女侍,頭梳雙丫髻,身穿灰色右衽闊袖襦,下束白裙,足尖微露,拱手前視。頭上飄浮一連體老人,裹於被單中,左側者面向外,右側者面向上。女侍腳下一大紅長尾公雞,呈驚覺狀。拱頂右側繪一老者,頭戴東坡巾,身穿白色團領中袖長袍,腰繫紅帶,左手拄樹杈拐杖,彎腰而立,似在張望。頭頂亦浮連體老人,匍匐於地,左側者為男性老者,頭戴軟帽,面朝前,右側者為中年女性,梳髽髻,面朝下。老者下一蹲狗,目視對面的公雞(圖3)
圖3 張世古墓前室南壁壁畫。(張倩、郝紅星提供)
前室東壁散樂圖:壁畫寬1.54公尺,高1.67公尺(圖4)。畫面人物分為二排。前排三人。左側一人吹橫笛,頭戴交角襆頭,短眉白臉,身穿藍色團領窄袖襦,領赭色,褾紅色,外罩藍色團領窄袖袍,前、後襟掖於腰間,露出紅色寬大蔽膝與後帶,用藍帶繫於腰間,下穿白色膝褲、黑靴,左腿側出,臀略右挫,腆腹,兩手持橫笛吹奏,目視左下方。第二人,頭戴交腳襆頭,短眉上挑,身穿赭色團領中袖襦,領紅色,外罩藍色團領中袖袍,腰繫紅帶,下著白色膝褲、黑靴,手持觱篥吹奏,目視前方。最右一人,頭戴交腳襆頭,面目較長,髭鬚濃重,身穿紅色團領中袖襦,外罩綠色團領中袖袍,腰繫紅帶,下著白色膝褲、黑靴,腰懸一腰鼓,右手撫於左胸,左手掌外翻,正欲拍下。此人神采飛揚,是東壁所有人物中繪得最精緻的,口中似發出聲音。後排兩人。左側一人,頭戴交腳襆頭,劍眉倒豎,身穿紅色團領窄袖襦,外罩綠色團領窄袖袍,腰繫赭帶,下著黑靴,雙手舉節拍於面前擊打。右側一人,頭戴交腳襆頭,面目短圓,身穿赭色團領窄袖襦,外罩藍色團領窄袖袍,腰繫紅帶,上身前傾,右手鼓錘舉至額前,左手鼓錘半落,身前大鼓置於地上,鼓皮白色,鼓腰紅色,無紋飾。此人在敲擊的同時,口中念念有詞。
圖4 張世古墓前室東壁散樂圖。(張倩、郝紅星提供)
前室西壁出行圖:壁畫寬1.54公尺,高1.72公尺。壁面繪一馬三人(圖5)。馬位於畫面前部,白色,小首肥身,臀略低於頸部。小耳極低,耳間伸出長纓,剪鬣,粗尾用白帶於中部紮束,頭戴絡頭,胸有攀胸,背置鞍韉,臀上有鞦,鞍橋白色,鞍面藍色,上搭紅袱,鞍下垂紅帶腳鐙,鞍後二鞘。鞍下墊白韉,緣飾黑色錦紋,中部繪象形人紋。馬首右側一控馬官,頭戴單腳襆頭,容貌稍老,身穿白色中單、紅色交領窄袖襦,腰繫綠帶,外罩藍色團領窄袖袍,前、後襟掖於腰間,下著白色小口褲、白鞋,左手拽馬韁,右手持杆過肩,眼視左前方。馬背右側一人,頭戴單腳襆頭,腮鬚較長,身穿紅色交領窄袖襦,外罩綠色團領窄袖袍,下著白色中口褲、白鞋,右肩扛一柄藍色長傘,左手指身側的人,目光炯炯。馬臀右側一人,髭鬚稀疏,容貌年輕,頭戴單腳襆頭,身穿白色中單、藍色交領窄袖襦、紅色團領窄袖袍,袍襟掖於腰上,下著白色中口褲、白鞋,雙手抱杆於腹前,眼睛外翻,撅著小嘴,似對扛傘人有所不服。
圖5 張世古墓前室西壁出行圖。(張倩、郝紅星提供)
後室東南壁備茶圖:壁畫寬1.37公尺,高1.56公尺。自南而北繪二幅壁畫(圖6)。第一幅,繪門裡門外兩女侍。門框、門檻、門扇均紅色,右扇洞開,左扇半掩,上有七排門釘,每排三顆。門內女侍,頭梳團髻,紮紅巾,額側飾白鈿,腴面豐唇,身穿赭色中單、藍色交領窄袖襦,肩披綠帛,下束赭色曳地長裙,足尖微露,左手托函,右手抓緊裹函的白巾。女侍身側地上似放一高大褐色木箱,上有鎖,箱頂放碩大的方函,外裹赭巾。門外女侍,髮飾同前,容貌秀麗,身穿赭色中單、綠色交領窄袖襦,下束白色百褶裙,腰繫紅帶,左足踩在門檻上,正躬身向前遞物,手勢已失。第二幅,繪兩備茶男侍。右側男侍,頭戴交腳襆頭,容貌端莊,髭鬚清亮,身穿紅色團領窄袖襦、藍色團領窄袖袍,下著褲、白靴,雙手捧白盤,盤內一四曲口茶盞。左側男侍,髡髮,額際、腦後有髮,正頂小辮紅繩紮束,容貌清臒,身穿白色中單、赭色團領窄袖襦、綠色團領窄袖袍,下著褲、黑靴,微躬上身,右手執白色鳳首茶注往四曲口茶盞裡注茶。茶注下有白色注碗傾側於赭色桌上,左手稍加扶持。桌長方形,直足直棖,上放較大的白色四曲口湯碗,內有紅勺,湯碗旁有六個覆置的小碗。
圖6 張世古墓後室東南壁備茶圖。(張倩、郝紅星提供)
後室東北壁壁畫:壁畫寬1.56公尺,高1.56公尺(圖7左)。繪兩幅並列屏風畫,中間及畫頂以綠欄為界。左側地上一仙鶴,展翅揚首,向左探望,體呈弓形。身前地上立太湖石,石後一株扶桑花,花開正濃,上有蜻蜓、蜜蜂飛舞,蜻蜓綠色,蜜蜂紅色。右側仙鶴回首理羽,湖石略小,石後生一株雞冠花,亦有蜻蜓、蜜蜂飛舞。
後室北壁壁畫:壁畫寬1.56公尺,高1.56公尺(圖7中)。繪兩幅並列屏風畫,綠框為界。左側一鶴,伸頸斂翅於地上覓食,但似在水中。身右花狀太湖石後立一株高大盛開的扶桑樹,樹頂兩隻蜻蜓盤旋。扶桑樹兩側各有一株修長的翠竹。右側鶴亦低首覓食,湖石青青,翠竹叢中扶桑花層層升起,但不見枝木,花頂兩側亦有兩隻蜻蜓飛舞。
後室西北壁壁畫:壁畫寬1.56公尺,高1.56公尺(圖7右)。繪兩幅屏風畫,繁花朵朵,春意正濃。左側鶴昂首嘶鳴,似在呼喚同伴,湖石後扶桑花排列有序,頂有兩隻蜻蜒飛舞。右側鶴回首佇立,似已聽到夥伴叫聲,湖石後扶桑花盛開,頂飛兩隻蜻蜒。
圖7 (左)張世古墓後室東北壁鶴草。(中)張世古墓後室北壁鶴草。(右)張世古墓後室西北壁鶴草。(張倩、郝紅星提供)
後室西南壁備茶圖:壁畫寬1.44公尺,高1.56公尺。畫面繪三個女侍圍繞桌子備茶(圖8)。中間女侍,頭梳團髻,紮赭巾,面目豐滿,紅唇,身穿白色中單、赭色右衽窄袖襦,外罩綠色短褙子,半搭於背,下束綠裙,雙手捧黑色盞托與白色茶盞,似乎茶水滿滿,尤為小心。左側女侍,頭戴無腳襆頭,容貌嫌老,身穿赭色長襦,外罩藍色中袖袍,腰繫赭帶,下著白色中口褲、白鞋,左手執紅花團扇,右手食指揚起,身形半曲,似在交待中間女侍什麼。從臉色看,言語不那麼友善。右側女侍,髡髮,兩鬢垂髮綹,頂髻如菌,紅繩紮束,面如滿月,身穿赭色交領窄袖襦,外罩綠色右衽長襦,腹前垂赭色長飄帶,下束深赭色曳地長裙,黑色鞋尖上翹,雙手捧白色滓方,上身略傾,目視右前方。三人之間為赭色方桌,直足直棖,上放一赭色盝頂經盒、四赭色盞托、三白色茶盞、一白色湯碗,內有白勺。桌前地下有一五足灰色炭盆,盆沿鑄出聯珠紋,盆內炭火半紅,旁有一帶蓋的瓜棱茶注正在受熱。
圖8 張世古墓後室西南壁備茶圖。(張倩、郝紅星提供)
張恭誘墓
◎墓葬形制
此為斜坡墓道磚券單室墓。墓葬坐北朝南,方向165度,由墓道、天井、墓門、甬道、墓室五部分組成(圖9)。
圖9 張恭誘墓平、部面圖。(張倩、郝紅星提供)
墓道:壓於張世卿墓圍牆下,未清理,應為斜坡墓道。
天井:僅清理一部分,寬2.7公尺。
墓門:位於天井北,下部為拱門,上部為門樓。寬2.4公尺,高3.5公尺。通體抹厚1.5至2公分的白灰,然後塗上紅色,斗栱墨線勾出輪廓。拱門下直上圓,拱門外為立頰、槫柱,上為門額、上額,門額上有兩長方形門簪。再上為闌額、普拍枋,普拍枋兩端各有一朵半朵鋪作,中部一朵補間鋪作,均為單抄偷心造四鋪作,櫨斗上出泥道栱、華栱,泥道栱上承柱頭枋,華栱之斗上承橑簷枋,其上為簷椽、望板、飛椽、連簷、仰覆瓦、正脊等。
甬道:位於墓門北,中部設木門,上有半圓形堵頭。甬道長0.4公尺,寬1公尺,高1.4公尺。
墓室:六邊形,方磚鋪地。邊長1.3至1.5公尺,高2.5公尺。墓室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下部六角影作紅色倚柱,柱頂各有黃色或藍色櫨斗,六個壁面均繪有壁畫。中部為影作鋪作,由櫨斗上的泥道栱、素枋、柱頭枋組成;鋪作均為一斗三升式,黃色櫨斗左右出黃色泥道栱、紅色素枋,泥道栱上置藍色散斗與黃色心斗,上承紅色柱頭枋,相臨一栱則藍色櫨斗、藍色泥道栱、黃色散斗、黃色心斗。上部為穹窿頂,正頂繪黃、紅、白、藍四色的蓮花藻井,其下一周黃道十二宮、一周二十八星宿、一周十二生肖,同張世古墓後室墓頂。
◎墓室壁畫
墓室抹有厚2公分的白灰,於其上作畫。
甬道木門堵頭正面繪一金剛,頭戴盔,身披甲,左手執劍,右手執戟,立於地,體側彩帶飛舞。堵頭背面東側繪一女侍,頭梳雙髻,身穿交領闊袖襦,下束白裙,鞋尖翹起,拱手前視,身後蹲一犬。西側繪一髭鬚老者,頭戴東坡巾,身穿白色團領中袖長袍,腰繫黑帶,右手拄樹杈拐杖,塌腰而行,身後一長尾公雞。
南壁控馬官:甬道東側繪控馬官(圖10),頭戴東坡巾,巾前飾寶玉,濃眉,長髭,極短鬚,身穿赭色左衽窄袖襦,領紅色,袖白色,腰束藍帶,外罩黑色團領紅團花闊袖袍,繫紅色帶銙,前襟掖於腰間,闊袖打結垂於肘後,下著白色中口褲、白鞋,雙手抱持馬杆於腹前,目視前方,面沉似水。頭右上角繪一連體老人,裹被單,左側者面向上,右側者面向外。甬通西側亦繪控馬官,穿著同東側控馬官,嘴角略寬。頭左上角亦繪連體老人,裹網單,左側者面朝外,右側者面向上。
圖10 張恭誘墓前室南壁控馬官。(張倩、郝紅星提供)
東南壁備茶圖:壁畫寬1.21公尺,高1.58公尺。自南而北繪二幅壁畫(圖11)。第一幅,繪一女侍走出裡間。門頰、門額、門扇均紅色,外有黑色子桯,門額上兩黑色門簪,右扇洞開,左扇半掩,上有四排黑色門釘和一黑色鋪首銜環。女侍頭梳團髻,紮綠巾,細眉小眼,直鼻小口,身穿白色中單、赭色左衽闊袖襦,肩披深藍色長帛,下束白色曳地長裙,腹前有白色寬短蔽膝,雙手托盤,內放兩茶盞,右腳已邁過門檻。第二幅,繪兩男侍。右側男侍,頭戴襆頭,白淨面皮,身穿白色交領窄袖襦,領紅色,外罩藍色團領中袖袍,下著褲、白靴,雙手捧一寬沿滓方,上身右傾,瞇眼視前下方。左側男侍,頭戴交腳襆頭,容貌和善,身穿白色中單、紅色交領窄袖襦、黑色團領闊袖袍,下著褲、靴,拱手搭一白地紅花綠葉巾,注視左前方。身前一紅色方桌,直足直棖,上放長方形盝頂白色經盒,盒前一蓮枝形行燈,盒右一寬沿細頸廣肩淨瓶,內插開著紅花的綠枝。
圖11 張恭誘墓東南壁備茶圖。(張倩、郝紅星提供)
東北壁壁畫:壁畫寬1.21公尺,高1.58公尺(圖12左)。繪兩幅並列屏風畫,中間、畫頂以墨欄為界。右側前繪一湖石,正看似一長頸短腿人,半蹲踞,雙臂外展,頭如兩個貼頭娃娃,一穩重,一調皮。石前呆立一仙鶴,縮脖收喙,右腿提起。石後繪菊花,紅花盛開,兩隻蜻蜓在葉頂盤旋。左側前亦繪湖石,像一站立奔跑的兔子,腿短身長,舉著雙臂,仰面觀天。石後為花繁葉茂的牡丹,上有一隻黃鸝飛來。
北壁壁畫:壁畫寬1.21公尺,高1.58公尺(圖12中)。繪兩幅並列屏風畫,墨欄為界。右側前繪湖石,似站立行走的大尾兔子,三頭,一頭看地,兩頭觀天。石後為舒展的月季,枝頭剛落一黃鸝,另一隻正降速下落。左側前繪湖石,石下部似枯根,上部被動物頭形的菌覆蓋。石後為牡丹花,葉頂兩隻蝴蝶翻飛。
西北壁壁畫:壁畫寬1.21公尺,高1.58公尺(圖12右)。繪兩幅屏風畫。右側所繪湖石似一瘦高的兔子,腆腹,兩頭,左頭歪向左側,白眼上翻,右頭垂下。石後繪月季,一黃鸝正啄綠葉,蝴蝶被驚起。左側所繪湖石下部如兩頭腹部相連的野豬,上部如獸、植物綜合體,一丹頂鶴伸出長喙與腦袋。石後繪箭葉的慈菇與菊花,一黃鸝駐足,一黃鸝降落。
圖12(左)張恭誘墓東北壁花卉。 (中)張恭誘墓北壁花卉。(右)張恭誘墓西北壁花卉。(張倩、郝紅星提供)
西南壁備茶圖:壁畫寬1.21公尺,高1.58公尺。畫面繪三人圍繞桌子備茶(圖13)。右側男侍,頭戴交腳襆頭,面容略瘦,身穿紅色交領窄袖襦、黃色團領中袖袍,腰繫紅色帶銙,下著褲、白靴,左手端白盤,內放兩隻茶盞,頭前傾,伸出右手食指,正吩咐身右女侍。女侍,髡髮,頂發梳成小辮垂於腦後,額髮總梳腦後,上簪花,面目皎好,身穿白色中單、藍色交領中袖襦,外罩赭色團領窄袖袍,前、後襟掖於腰間,露出白色袍襟,足著黑靴,雙手施叉手禮,正若有所思地聽男侍講話。兩人身前立一紅色方桌,直足直棖,透視關係混亂,上放黑色摞盒,盒遠側一四曲口盞托及四曲口盞,近側三疊放的盞托,最上有茶盞,遠端還有六隻覆扣的茶盞。桌腿旁地上有一三足寬沿炭盆,沿上鑄出聯珠紋,盆內炭火烘烤著白色茶注。盆旁立一煽火男童。男童梳抓髻,前有流海,臉較大,身穿紅色交領窄袖襦、淡藍色右衽窄袖袍,腰束紅帶,下著白色中口褲、白鞋,手執曲柄團扇,正用力煽風。
圖13 張恭誘墓西南壁備茶圖。(張倩、郝紅星提供)
結語
◎張世古、張恭誘墓之異同
張世古、張恭誘為父子關係,前者墓雙室、後者墓單室,兩墓又是同年下葬,這樣的安排尊卑有序,合乎當時的倫理道德。
張世古墓前室東壁、西壁繪大型壁畫,為散樂與出行內容,後室南壁空白,東南、西南兩壁繪備茶、候經、侍寢內容,其餘三壁繪鶴、石、花組成的屏風,似乎主人躲在這些屏風後邊。張恭誘墓只有後室,卻綜合了父墓前、後室的特徵:甬道堵頭正面有金剛,背面有女侍、老者、雞狗,這是張世古墓前室南壁的內容;甬道南壁繪兩控馬官,這實際上是將張世古墓前室的出行圖挪到了這裡,控馬官上方繪連體人,則補足了張世古墓前室南壁的內容;張恭誘墓東南壁、西南壁繪備茶、候經、盥洗、侍寢內容,其門、方桌、經盒、盤、盞托、盞、滓方、炭盆、團扇諸內容同張世古墓後室無異,唯淨瓶不同於湯碗,摞盒不同於巾盒;張恭誘墓的屏風畫基本內容也是石、鶴、花,同張世古墓,但恭誘墓的湖石充滿情趣。如此來看,兩墓雖然有單、雙室之分,壁畫內容卻相差無幾,唯缺散樂圖而已。
◎張世古、張恭誘墓、張世卿三墓之異同
三墓中張世卿具官方身分,墓葬級別最高。張世古生於1050年,張世卿生於1042年,張世古是張世卿的堂弟,又是平民身分,墓葬比世卿墓小很正常。張恭誘墓少一室,但內容基本囊括了父墓的內容。所以我們只需要對比張世古墓與張世卿墓的異同。
兩墓均為雙室墓,張世古墓前室方形,後室六邊形,張世卿墓前、後室均長方形,這也導致兩墓的壁畫安排不一樣,這不一樣之中似乎透露出政治因素。張世卿墓前室南壁與北壁各繪兩個控馬官,東壁繪散樂圖,西壁繪出行圖,這與東南組壁畫墓的布局(前甬道繪花卉,後甬道繪控馬官、東壁繪備茶圖,西壁繪散樂圖)相比既有繼承,又有發展,隆重推出出行圖,並成為這一時期必備內容。張世卿墓後室北壁又繪四個控馬官,這就看出它著意強調馬的內容,應與家富人貴,經常出行參與政治活動有關。而張世古墓前室東壁散樂圖僅繪五人,比張世卿的12人要少,西壁出行圖僅繪三人,比張世卿墓的五人也少,這是身分不同造成的。張世卿墓後室東、西兩壁繪內容雷同的漫長畫卷,內容主要有入門、備茶、候經、盥洗、侍寢等。張世古墓後室東南壁與西南壁合起來組成的畫卷內容有入門、備茶、候經、侍寢,缺少盥洗內容,但張恭誘墓有盥洗內容。不同之處在於,張世古墓東北、北、西北三壁繪鶴、石、花組成的屏風,這似乎是對東南組壁畫墓鶴草內容遙遠的回憶,張世卿墓如果不強調官方身分,或許也會有這樣的屏風。
◎西北組壁畫風格
布局方面:前室備茶圖與出行圖成為固定組合;後室備茶、候經、盥洗、侍寢的表現方式異於東南組壁畫墓,出現屏風壁畫,歇山大殿消失;前後室栱眼壁、前後甬道壁均不再繪壁畫。
繪畫方面:斗栱影作化;男性以交腳襆頭、單腳襆頭、東坡巾為主,控馬官衣袖變成闊袖,且打結後垂於肘下,靴有黑、白、紫三色;女性梳團髻或者髡髮,之前三高髻消失,新出一種長襟過膝的襦,百褶裙消失;新出形態怪誕的湖石、姿態各異的扶桑花,開小紅花的水草、缸裁牡丹消失。
技法方面:斗栱、家具只用平塗法;屏風畫中花、葉用沒骨畫法,湖石用皴染法,黃鸝略見暈染法;人物用墨筆勾勒衣紋,再暈染上色,面部表情張恭誘墓畫得最為傳神,張世古墓個別傳神,張世卿墓整體較差,眉短如棒,眼如杏仁,髭鬚零亂,但衣紋尚可。
整體來看,西北組三墓壁畫比東南組五墓壁畫遜色不少,但它的屏風畫葉用淡綠、花用大紅,給人以驚豔的感覺,稱之為新畫風也不為過。
張倩( 1篇 )
郝紅星( 5篇 )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