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盛世華彩,壁藏遺珍:昭陵韋貴妃墓壁畫淺述

盛世華彩,壁藏遺珍:昭陵韋貴妃墓壁畫淺述

唐代高等級墓葬一般都繪有壁畫,尤其是皇室成員。韋貴妃(597-665)曾嫁李友瑉,生定襄縣主,30歲時被李世民(598-649)冊為貴妃,並在長孫皇后(601-636)逝後掌管後宮十餘年,死後陪葬於昭陵地宮最近處,地位尊崇無人能及。以再醮身分獲此殊榮,實非常人所能做到。

唐代高等級墓葬一般都繪有壁畫,尤其是皇室成員。韋貴妃(597-665)曾嫁李友瑉,生定襄縣主,30歲時被李世民(598-649)冊為貴妃,並在長孫皇后(601-636)逝後掌管後宮十餘年,死後陪葬於昭陵地宮最近處,地位尊崇無人能及。以再醮身分獲此殊榮,實非常人所能做到。志文載韋貴妃「天情簡素,稟性矜莊,夭華邁桃李之姿,修短合穠纖之衷」,又「敦詩悅禮」,實在是德才貌兼備,年長兩歲、已醮之身太宗都顧得了,非娶為妃。不唯此,高宗繼位後仍受尊重,高宗泰山封禪時擬以韋貴妃擔任終獻,不幸於東行途中媾疾,逝於洛陽。韋貴妃身後事高宗詔令由司農寺、工部長官具體負責,諸如營造墓穴、繪製壁畫、供給祕器、下葬儀式皆承辦得非常隆重。前文(見本刊2021年1月號340期〈東園祕器,不同凡響─昭陵韋貴妃墓彩繪陶俑淺述〉)已經領略過東園祕器風采,現將體現皇家繪畫水準的壁畫予以簡介。

壁畫概況

韋貴妃墓的壁畫主要繪在墓道、過洞、天井、前甬道、前室、後甬道、後室的壁面上。具體來說,墓道東、西兩壁繪出行圖,北壁繪樓闕圖。墓道南端東繪青龍,西繪白虎,由於開挖較淺,繪製壁畫時地面建有牆,入殮後推倒牆壁,填埋墓道,故青龍、白虎上部殘缺,其北的一部分儀仗圖上部也損失。過洞東、西兩壁繪人物,頂繪平棊。天井東、西兩壁及北壁兩側繪人物。前甬道東、西兩壁繪人物,頂繪簷椽、平棊。後甬道東、西兩壁繪樂伎圖,頂繪簷椽、平棊。前室四壁繪人物,頂繪樑、椽。後室除石槨遮擋部位沒有壁畫,其餘壁面亦繪人物,頂繪日月星辰。所有壁畫均用礦物顏料,主要顏色有紅色、黑色、赭紅、橘紅、綠色、藍色、褐色等。

壁畫介紹

墓葬第二天井東、西兩壁繪列戟圖(殘),其餘各壁均繪人物,本文主要介紹保存較好的人物壁畫。

一、墓道壁畫

墓道東、西兩壁壁畫布局相同,東繪青龍,西繪白虎,向北依次為前儀仗、甲胃儀仗、後儀仗、門吏等。

〈墓道東壁後儀仗圖〉(圖1),由七人組成。最北一人為領隊,頭戴進賢冠,濃眉大眼,大耳,高鼻闊嘴,上著白色中單,外罩紅色團領闊袖袍,內襯為淺藍色,腰繫黑帶,下著白色大口褲,足著高靿黑靴,右手將左臂闊袖抓在胸前,左手按劍柄於腹前,扭頭向右下方觀看。南面六人,分成三排,前排三人,中排兩人,後排一人,皆頭戴黑色短腳襆頭,面容豐滿,濃眉毛,圓眼睛,高鼻樑,紅嘴唇,淡塗腮紅,除一人外皆上著團領窄袖袍,腰繫黑色蹀躞帶,下著白褲、高靿黑靴,手持旒旗,旗旒多殘破。前排領隊身後之人著白色中單,外罩黃色右衽窄袖袍,右手持旗杆,左手抬掌向上,上身前傾,扭身右看。中間一人著藍袍,右手持旗杆,左臂曲肘,伸出三指,目視正前方。右邊一人,身著紅袍,雙手持旗杆,扭臉左看。第二排兩人頭皆右扭,著黃袍,雙手持旗杆,眼向右看。第三排一人,著藍袍,面左而視。

圖1 〈墓道東壁後儀仗圖〉。(圖/張明惠)

〈墓道東壁門吏圖〉(圖2),門吏身形瘦高,頭戴三梁進賢冠,插白色簪導,瘦長臉,高額,秀眉,杏眼,長鼻樑,紅唇上有髭鬚,上著白色中單,外罩白色交領闊袖袍,襈、褾均褐色,腰繫大帶,前垂飄帶,下束白色百褶裙,足著褐色雲頭履,右手拄劍頭,左手握劍柄,目視過洞處,似在等候主人。

圖2 〈墓道東壁門吏圖〉。(圖/張明惠)

〈墓道西壁甲胄儀仗圖〉(圖3),由七人組成。最南一人為領隊,頭戴白色兜鍪,頂有束纓,長臉紅唇,身披白色鎧甲,甲裙下掩黑靴,左手按劍,右手抬舉伸指,目視右前方。披膊緣、臂褠、護心鏡、甲襴塗鐵鏽紅彩,甲身下擺飾黃緣。北面六人,分成兩排,前排三人,保存完整,後排三人,頭部有不同程度殘損。六人身材修長,比領隊稍瘦,裝束大致相同,區別僅在護心鏡、臂褠、腰帶、甲身下擺塗彩不同。領隊身後之人,左手持杆,右臂抬舉伸掌,腰間圍有較寬的圍腰,面向右前方。中間一人,雙手握杆,腰繫黑帶,目視左前下方。右邊一人,右手持杆,左手握拳於腰側,腰繫紅帶,目視右前方。後排三人,鎧甲類前。最南一人,右手持杆,中部一人,雙手持杆,另邊一人,左手持杆。

圖3 〈墓道西壁甲胄儀仗圖〉。(圖/張明惠)

〈墓道西壁後儀仗圖〉(圖4),由八人組成。最北一人為領隊,頭戴進賢冠,插白色簪導,高額頭,濃眉翻眼,大耳,高鼻,紅唇半張,上穿絳紅色團領闊袖袍,內襯為淺藍色,腰繫黑色蹀躞帶,下著白色大口褲,上有橫襴,足著高靿黑靴,左手按劍於腰側,右手握拳於胸前,扭頭向右觀看。南面七人,分成三排,前排三人,中排三人,後排一人,皆頭戴黑色短腳襆頭,濃眉大眼,高鼻紅嘴,腮塗粉紅,上著團領窄袖袍,腰繫黑色蹀躞帶,足著高靿黑靴,手持旒旗,旗頂已失。前排最北一人著藍袍、白褲,左手持旗杆,右手上舉,伸出食指與小拇指,臉向左看。中間一人著橘黃袍,雙手持旗杆,面向右看。最南一人,著紅袍,左手持旗杆,小指彈開,旗杆杵地,左手抬起,手心向下,目視前方。第二排最北一人面朝南,容貌較老,著橘黃袍,雙手摟住旗杆,旗杆杵地,一副疲態。中間一人著白袍,左手持旗杆,面朝南。最南一人著藍袍,左手持旗杆,面向前方。第三排一人,僅見胸部以上,著藍袍,持旗杆。

圖4 〈墓道西壁後儀仗圖〉。(圖/張明惠)

〈墓道西壁門吏圖〉(圖5),門吏較前吏稍矮,頭戴鶡冠,冠前飾璫,長臉紅唇,高眉秀鼻,額上飾花鈿,頗有菩薩相,上著白色中單,外罩白色交領闊袖袍,襈、褾均黑色,腰繫大帶,前垂飄帶,下束白色百褶裙,足著黑色雲頭履,右手拄劍頭,左手袖手握住劍柄,目斜視過洞處,似在聆聽主人出行的動靜。

圖5 〈墓道西壁門吏圖〉。(圖/張明惠)

二、過洞壁畫

四個過洞東、西兩壁均繪三根廊柱,柱間各繪一人,第一、二、三過洞共繪12個男侍,第四過洞繪四個女侍。

〈第一過洞東壁南幅男侍圖〉一人(圖6),頭戴黑色短腳襆頭,白淨方臉,大耳,濃眉大眼,高鼻,唇上短八字鬚,唇下一點黑鬚,顴骨較寬,上穿紅色團領窄袖袍,內襯淡綠色,腰繫黑帶,下著褲、黑靴,左手握環首劍,側身向南,聳肩撅臀,眼視左前方,右手二指指向室內,意即主人在內。北幅一人(圖7),裝束同前,唯袍色較淺,下加橫襴,身形瘦削,凸眉,狹眼,高鼻頭,鼻孔露出黑毛,寬腮方頜,上身前傾,聳肩撅臀,眼向前望,雙手袖手抱笏板回指室內,似在告訴來賓,主人正在內恭候。此男侍為唐代典型內豎(宦官)形象。

左:圖6 〈第一過洞東壁南幅男侍圖〉。(圖/張明惠)
右:圖7 〈第一過洞東壁北幅男侍圖〉。(圖/張明惠)

〈第二過洞東壁男侍圖〉南幅一人(圖8),容貌同第一過洞東壁內豎極像,有可能為同一人,亦著黑色襆頭、紅袍、黑靴,雙手抱笏板於腹前,微聳肩,腹部前挺,上身後揚,目視左前方。北幅一人(圖9),頭戴黑色翹腳襆頭,臉稍窄,低眉翻眼,高鼻紅唇,上穿黃色團領窄袖袍,腰繫黑色蹀躞帶,下有橫襴,足著黑靴,面向墓室,撅臀凹腰,臉微揚,右手舉蠟燭,左手伸指於胸前,似在給主人照蠟前行。

左:圖8 〈第二過洞東壁南幅男侍圖〉。(圖/張明惠)
右:圖9 〈第二過洞東壁北幅男侍圖〉。(圖/張明惠)

〈第二過洞西壁南幅男侍圖〉一人(圖10),頭戴黑色襆頭,蹙眉小眼,蒜頭鼻,紅唇緊抿,上穿紅色團領窄袖袍,內襯白色,腰繫黑色蹀躞帶,下著紅褲、黑靴,右手袖手舉至腋前,左手向左遞出拜帖,左腿前趨,目視前方,一副不屑一顧的神態。北幅一人(圖11),臉稍寬,高眉凸鼻,明目紅唇,著黑色襆頭、黃袍、黑靴,袍有橫襴,躬身向南,聳肩仰面,右手握拳於胸前,左手甩指身後,應是看過拜帖請來賓入內的恭敬姿態。

左:圖10 〈第二過洞西壁南幅男侍圖〉。(圖/張明惠)
右:圖11 〈第二過洞西壁北幅男侍圖〉。(圖/張明惠)

〈第三過洞東壁北幅男侍圖〉(圖12),男侍黑色襆頭後兩腳超短,壽眉緊蹙,兩眼略眯,寬鼻高翹,大嘴塗紅,上穿白色團領窄袖袍,下有橫襴,腰繫黑色蹀躞帶,足著黑靴,聳肩撅臀,雙手袖手拱於腹前,右腿邁步向前,做碎步行走狀,一臉恭順形象。此人顯然是老年內豎。

圖12 〈第三過洞東壁北幅男侍圖〉。(圖/張明惠)

〈第四過洞東壁南幅女侍圖〉一人(圖13),頭梳椎髻,圓胖臉,柳眉細目,眉間飾花鈿,高鼻樑,櫻桃小口,上著白色團領窄袖襦,腰束紅色間色曳地裙,露出黑色雲頭履,雙手捧卷巾,仰身挺腹,目視墓道方向。北幅一人(圖14),頭梳雙螺髻,豐面紅髻,眉毛濃重,眉間飾有花鈿,鼻樑挺直,上著黃色交領窄袖襦,乳房凸起,肩披黃色長帛,飄至右臂下許多,腰束紅色百褶裙,足著黑色雲頭履,左手持羊角簪,右手提裙,露出藍色內襯,邊走邊回視身後。

左:圖13 〈第四過洞東壁南幅女侍圖〉。(圖/張明惠)
右:圖14 〈第四過洞東壁北幅女侍圖〉。(圖/張明惠)

〈第四過洞西壁南幅女侍圖〉一人(圖15),頭梳椎髻,豐潤圓臉,娥眉鳳眼,秀鼻小口,上著紫色團領窄袖襦,紫色間色裙用白帶高束腋下,肩披綠色長帛,足著黑色雲頭履,袖手挺腹,掖住長帛,面南而視,眉宇間展現出來的平靜與年齡不符,令人吃驚。北幅一人(圖16),頭梳半翻髻,周正方臉,濃眉細眼,秀鼻紅唇,上著綠色交領窄袖襦,紅色百褶裙高束腋下,肩披深褐色長帛,左手袖手捂於腹部,右手袖手舉於腰側壓住長帛,含情脈脈注視墓室方向。此女端莊大氣,成熟而美,風采不亞於前女。

左:圖15 〈第四過洞西壁南幅女侍圖〉。(圖/張明惠)
右:圖16 〈第四過洞西壁北幅女侍圖〉。(圖/張明惠)

三、天井壁畫

四個天井的東、西兩壁都有壁畫。第一天井繪備馬圖;第二天井繪列戟圖;第三天井東、西壁龕的兩側各繪一著闊袖襦的中年女侍,北壁過洞兩側各繪一年輕男裝女侍;第四天井壁畫同前,唯人物皆為年輕女侍。此處僅介紹備馬圖。

〈第一天井東壁備馬圖〉(圖17),畫面中部繪一匹雪白高頭大馬,長鬃散尾,脖頸被控馬人抱住,小耳,圓睛,張嘴露齒,兩腿立地,兩腿抬起,一副桀驁不馴的樣子。頭佩絡頭,胸有攀胸,臀有鞦,鞦上有跋塵,鞍韉上覆蓋絳色長袱,從體形看應為西域良馬。控馬二人,皆胡人,卷髮闊臉,深目高鼻,高顴骨,紅嘴唇,凸下巴,一著紅色團領窄袖袍、黑靴,一著黃色翻領窄袖袍,下著行滕、線鞋,皆束黑帶。著黃袍者身不及馬的肩高,從裝束看應是出行之人,可能由於控制不了烈馬,才搬來老練的控馬師傅。此人頭顱、身形皆比黃袍者大出三分之一,正用右臂挾住馬脖,左手撫嘴,安慰烈馬。

圖17 〈第一天井東壁備馬圖〉。(圖/張明惠)

四、前甬道壁畫

前甬道石門後東、西壁面各隔成兩個開間,繪四個女侍,靠近石門的均著男裝,偏北的著裙裝。

〈前甬道東壁南幅女侍圖〉一人(圖18),頭戴無腳襆頭,寬臉,濃眉,俏眼,鼻樑直秀,紅唇一點,左耳懸掛一大環,上著橘紅色團領窄袖袍,腰繫黑色蹀躞帶,下著褲、黑靴,袖手於腹部,扭臉向墓室觀看,其表情冷峻異於常人。

圖18 〈前甬道東壁南幅女侍圖〉。(圖/張明惠)

〈前甬道西壁南幅女侍圖〉一人(圖19),頭戴黑色短腳襆頭,粉面圓潤,薄施腮紅,柳眉杏目,秀鼻紅唇,鬢髮描繪得分毫畢現,看上去十分秀美,上著橘紅色團領窄袖袍,下有橫襴,腰繫黑帶,下著褲、黑靴,躬身南向,袖手施禮。北幅一人(圖20),年歲稍大,身形矮胖,頭梳椎髻,粗眉細眼,胖臉紅唇,淡塗腮紅,容貌還算媚嫵,上著白色團領窄袖襦,肩披綠帛,下束赭、紅兩色間色裙,足著黑色雲頭履,雙手相握於胸前,作施禮狀。

左:圖19 〈前甬道西壁南幅女侍圖〉。(圖/張明惠)
右:圖20 〈前甬道西壁北幅女侍圖〉。(圖/張明惠)

五、前室壁畫

前室白灰牆皮脫落較多,壁畫保存不佳。東、西兩壁各有兩個開間,繪四個面朝南的女侍;南北兩壁中部為甬道,甬道兩側各繪一女侍。

〈前室北壁西側女侍圖〉(圖21),攏髮,頭頂有黑色束髮帶,腦後梳雙垂髻,容貌俊朗,彎眉秀目,鼻尖高挺,紅唇緊抿,上著綠色團領窄袖袍,領緣與對襟施赭邊,腰束黑色蹀躞帶,下著褲、黑靴,面向甬道,拱手施禮。

圖21 〈前室北壁西側女侍圖〉。(圖/張明惠)

六、後甬道壁畫

後甬道較長,東、西兩壁均隔成三個開間,南開間繪一樂伎,中開間、北開間均繪兩名樂伎,東、西兩壁共繪十人,組成坐部伎場面。東壁牆皮脫落嚴重。

〈後甬道西壁中幅樂伎圖〉(圖22),兩伎盤腿坐於一條長方形橘黃毯上,均頭梳雙環望仙髻,髻根飾花鈿,長方臉,大耳,耳懸明璫,彎眉,細眼,寬鼻翼,紅唇,各持樂器彈湊。南側樂伎上著淡綠色闊袖襦,外罩赭色半袖,腋下高束橘紅色長裙,右手持雲和瑟,一端著地,左手中指與無名指夾持彈棒,眼斜視東壁樂伎彈奏。北側樂伎上著橘紅色交領闊袖襦,下束赭色長裙、淡綠色圍腰,裙帶上有一圓形玉飾,雙手捧排簫正如癡如醉地吹奏。

圖22 〈後甬道西壁中幅樂伎圖〉。(圖/張明惠)

〈後甬道西壁北幅樂舞伎圖〉(圖23),繪兩伎,各坐一毯。南側為彈雲和瑟的樂伎,髮式、容貌、服飾同前彈雲和瑟樂伎,胸部大塊缺失,手勢不明,髻飾長方形花鈿,臉塗斜紅,嘴角飾笑靨,耳垂明璫。北側為舞伎,臉略胖,容妝同前,內著白色團領窄袖中單,中著橘紅色交領闊袖襦,外罩淡綠色半袖,赭色長裙高束腋下,足著紅色雲頭履,頭右扭,左臂袖手高舉過肩,手中似捏一巾,右臂伸向右腰遠側,中單、襦袖皆飄起,左腿曲膝向左,右腿曲膝向右,膝蓋、足尖著地,做一高難度胡旋舞動作。

圖23 〈後甬道西壁北幅樂舞伎圖〉。(圖/張明惠)

七、後室壁畫

後室由於石槨放在西部,槨周圍壁面未繪壁畫。北壁東部脫落嚴重,南壁甬道西側繪一女侍,東壁隔成兩開間,內各繪三女侍。

〈後室南壁甬道口西側女侍圖〉(圖24),僅繪一人,攏髮,頭頂有白色束髮帶,腦後挽成雙垂髻,臉豐潤,斜眼,高鼻,紅唇,身著紫紅色團領窄袖袍,內襯白色,腰繫黑革,足著黑靴,袖手拱於胸前,面向石槨肅立。

圖24 〈後室南壁甬道口西側女侍圖〉。(圖/張明惠)

〈後室東壁北幅女侍圖〉(圖25),南面一人,身形高出其他二人半頭,頭梳半翻髻,面部殘損,粉頸修長,內著淡綠色團領窄袖襦,外罩紅色半袖,腋下高束紫色長裙,腰垂白帶,雙手捧一盤口矮頸瓶,面右而視。中一人僅見黑色襆頭巾部,身著綠袍,彎腰向後往紅色胡床上放置衣物。北面一人大致完整,頭梳雙螺髻,吊眉斜眼,寬臉紅唇,眉間有花鈿,嘴角有妝靨,臉頰有斜紅,上著綠色窄袖襦,肩披紫色長帛,飄於身後,下束紅色長裙,袖手執竹節拂塵,扭臉右視身旁的女侍。

圖25 〈後室東壁北幅女侍圖〉。(圖/張明惠)

結語

◆壁畫布局

唐代高等級墓葬秉承北魏以來的繪畫傳統,在寬大高深的墓道、過洞、天井、墓室壁上繪製墓主的生前生活場景:墓道象徵庭外的場地,繪出行圖,前有青龍、白虎開道(有些後跟馬車),後有武士、儀衛組成的儀仗隊,最後為門吏,這和墓內隨葬的鎮墓獸、武士俑、文官俑、武官俑相似;過洞和天井組合起來,象徵庭院,本墓共有四進庭院,兩個前庭繪門衛、內豎、訪客、備馬圖、列戟,兩個後庭繪老年內豎、婦人、侍女、男裝侍女,顯然前、後庭對性別上有限制;甬道和墓室象徵寢宮,壁面所繪不見男性,顯示寢宮的嚴肅性,包括後甬道的坐部伎。

◆壁畫風格

韋貴妃墓壁畫在唐代高等級墓葬中是比較突出的,與643年太宗長女長樂公主墓壁畫相比(註1),同屬精工細作,人物表情、服飾、舉止描繪比較到位。與664年太宗最幼女新城長公主墓壁畫相比(註2),後者盡顯草率、呆板、堆砌之風。與706年「號墓為陵」的懿德太子墓壁畫相比(註3),無論場面、人數、氣勢、用筆、色彩都不及後者。總的來說,韋貴妃墓壁畫在格局上稍顯小,用彩尚算豐富,衣紋尚算流暢,眉目尚算傳情,這在諸多儀衛、內豎、女侍形象描繪中都有很好的體現,尤其是第四過洞西壁兩位女侍(見圖15、16)、前甬道西壁南幅女侍(見圖19),此三人的神態舉止與面部表情,用筆之深,深入骨髓,堪稱頂級之作。

註釋:
註1 昭陵博物館〈唐昭陵長樂公主墓〉,《文博》,1988年3期。
註2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陝西歷史博物館、禮泉縣昭陵博物館編著《唐新城長公主墓發掘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註3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乾陵博物館《唐懿德太子墓發掘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陳萍( 3篇 )

鄭州市文物考古學院

郝紅星( 5篇 )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