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韓國龍長怎樣?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尋龍之旅」特展

韓國龍長怎樣?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尋龍之旅」特展

What Do Dragons Look Like in Korea? National Museum of Korea Presents Special Exhibition, “Finding Dragons at the Museum”

韓國龍的外觀與中國龍非常相似,但仔細觀察會發現韓國龍有較長的鬍鬚,龍的爪子或嘴裡經常銜著巨大的「如意寶珠」(여의보주,yeo ui bo ju),且多為四爪,性喜隱身雲霧之中。本次展出作品,可以看到韓國龍形象深受中國明代文化影響。但是,韓人並非照本宣科地模仿中國龍圖,而是經過自身文化轉譯及選擇,輸出具有辨識度的韓國龍像。

在韓國家庭劇中若有人懷孕,經常會出現「胎夢」的橋段。許多韓國人深信胎夢可以預知孩子的未來,而夢見「龍」被認為是最吉祥的徵兆,代表了名聲與力量。韓國龍與中國龍系出同源,是十二生肖中唯一虛構的動物,據說由駱駝頭、鹿角、兔眼、牛耳、蛇頸、蛙腹、鯉魚鱗、鷹爪、虎掌,九種動物組成。龍的形象在韓國文化中使用廣泛,無論是韓國神話中水神的化身,或是象徵國家王權的守護神,自古便是廣受崇拜的神聖祥瑞,經常被人們刻劃於藝術與生活之中。

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為了迎接2024龍年的到來,推出「尋龍之旅」特展,在各樓層的常設展廳展出15件與龍相關的精彩文物,讓民眾自由穿梭於展間尋龍。進入展廳,觀眾可從橫跨1至19世紀的繪畫、瓷器、銅器、金器中找尋百變龍像,跨越媒材與時空的選件,展現韓國博物館藏豐富多元的面貌。

祥瑞「龍」到韓國

龍作為上古傳說中的神獸,其圖騰在朝鮮半島出現的時間很早。公元前109年,漢武帝派兵征服古朝鮮,隔年設立四郡管理地方,其中一郡位於今日北韓境內,名為樂浪郡。本次展出年代最早的〈龍紋金帶扣〉(圖1),即出自一世紀樂浪郡漢墓(今平壤境內),因精湛金工技藝被指定為國寶。金帶扣環由工匠以純黃金打造,帶扣圓首方尾呈馬蹄形,中央一條大龍在激流漩渦間翻騰跳躍,首尾相顧,揚爪擺尾,動感十足。龍身花紋和水波紋用金絲焊接而成,大龍的身軀由兩排金線沿著脊椎貼上一排大金珠,其間綴滿小金珠,周圍六條小龍呈相同製法。工匠再以41粒水滴形綠松石點綴增彩,但多數脫落,現僅存7粒。2003年中國大連營城子漢墓出土一件相似的金扣帶,正面裝飾10條金龍,是目前發現數枚龍紋金帶扣中龍紋最多的一件(註1)。由於金帶扣實用性不強,主要作為身分地位的標誌,推測應為漢代官辦作坊製作,由朝廷封賞、贈賜給藩屬王公貴族而來到朝鮮半島。

圖1 國寶 漢代樂浪郡1世紀〈龍紋金帶扣〉(金製鉸具),1916年大同郡大同江面石巖里(現平壤特別市樂浪郡)9號墓出土,長9.4公分,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

華夏民族自古有圖騰崇拜的觀念,在漢代誕生了四神傳統,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作為代表東、南、西、北四方星宿的保護神靈。由於漢人墓葬崇尚神仙思想,相信人死後能升仙,因此在墓室圖繪四神壁畫,希望能在死後仍受神靈護佑,引導靈魂往九天升仙。學者研究指出,漢代遼東一帶的厚葬墓制對高句麗墓室壁畫有根源上的影響,也反映在高句麗晚期墓葬中,出現大量四神主題的壁畫(註2)。高句麗建國於公元前37年,經過幾世紀的拚搏終於吞併漢四郡,四世紀時在朝鮮半島與百濟、新羅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高句麗古墓群位於今日中國東北與北韓等地,墓室中裝飾的壁畫是高句麗珍罕的文化遺跡,2004年正式被列入世界遺產。現位於北韓江西區的高句麗江西大墓,在單室墓四壁描繪精美的四神圖像(註3),其中青龍壁畫以複製畫(圖2)形式成為本次龍年展件。青龍壁畫作為墓主的東方守護神,用色華麗,口中或似噴出紅色龍息,或可視為伸長舌;S形的頸部和軀幹使用藍、綠、紅三色描繪,再以黑線描繪網紋狀龍鱗,勾勒出東方青龍高貴而神祕的形象。

圖2 高句麗晚期7世紀〈江西大墓東壁青龍圖〉,江西大墓出土(現北韓朝鮮南浦市江西區),約1930年複製壁畫,紙本設色,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

三國時期人們將龍視為神聖之物,以及佛教中的守護神,在刀劍、香爐和佛寺花磚等貴重物品上,往往有龍紋裝飾。百濟古國位於朝鮮半島西側,1937年考古隊在一座寺廟發現八件六至七世紀的百濟花磚,出土時磚瓦在地上整齊排列。花磚以模具印燒而成,側面有凹槽,可以相互連接。其中〈蟠龍紋磚〉(圖3)四角處的花瓣,可與其他花磚合組成一朵完整花紋,展現百濟精緻優雅的美學風格。

圖3 百濟7世紀〈蟠龍紋磚〉,扶餘郡出土(現忠清南道),高29.5公分,厚4.2公分,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

韓國人將龍視為祥瑞的思想,一直延續到13世紀的高麗王朝。禮器〈青銅梵鐘〉(圖4)頂部,懸掛鐘的鈕環為龍形,名為「蒲牢」,一旁的空心音管為韓國青銅鐘的特色。「蒲牢」是中國傳說龍生九子之一,性好鳴叫,居海邊卻懼怕鯨魚,每次被撞擊就會大聲吼叫。古人以蒲牢作洪鐘獸紐,再以刻劃鯨魚形象的鐘槌撞擊,以助其鳴聲遠揚,鮮活有趣。高麗還盛行品香文化,除了舉辦正式儀式或宗教活動,人們在日常閒暇時熏香也已十分常見。此件〈青瓷龍蓋香爐〉(圖5),蓋上龍身彎曲,下半身蜷坐,上半身挺拔,煙氣透過龍身上傳,再由嘴喙冉冉吐出。精緻的造型和翡色完美融合於青瓷香爐上,堪稱高麗青瓷的代表作。

左:圖4 高麗13世紀末〈青銅梵鐘〉,高36.5公分,口徑23.4公分,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
右:圖5 高麗12至13世紀〈青瓷龍蓋香爐〉,高22.7公分,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

象徵王權的護國大龍

古朝鮮有個偉大的傳說:三國之一的新羅在668年聯合唐朝消滅了百濟和高句麗,首度統一韓半島的新羅文武王,臨終前希望能成為東海之龍,以保護國家。這段故事收錄於高麗軼聞《三國遺事》中,據記載,文武王頒布遺詔,表示死後想葬於東海,並曾向智義法師道:「朕身後願為護國大龍,崇奉佛法,守護邦家」(註4)。此後,佛教護法思想與護國龍神信仰相結合。

文武王選在東海化身大龍,與龍一直以來被崇奉為治水神靈有關。傳說「龍居於水,護水、治雨」,新羅統一三國後大規模舉行國家祭典─四海祭(사해제,sa hae je)及四瀆祭(사독제,sa dog je,向四方龍王祈福。古人相信四海的每一方位都存在守護龍王,四大河流中亦有龍神管理治水。自古國王或皇帝常被比擬為龍,以「真龍天子」代稱皇帝,駕水飛天的神力使其成為王權的象徵。通過國王死後化身海上蛟龍的故事,可瞭解到「龍」的符號,在後新羅時代同時具有象徵王權、水神、護國神、佛教守護神等多重的思想意涵,並且持續影響後繼的高麗與朝鮮王朝。

龍作為王權象徵,以各式各樣的形象存在君王的日常生活中。在〈朝鮮太祖御真〉(圖6)李成桂(1335-1408)肖像中,藍色龍袍的前後胸和肩膀處用金線繡成五爪團龍,腰帶及紅色御座也都裝飾著龍紋。朝鮮王朝的服飾跟隨中國明朝法制,明朝袞冕制度中,龍爪數量是辨別身分位階的重要標誌,五爪龍袍僅有皇帝能穿戴,親王等級用四爪,實名為蟒袍。由於明朝有藩王存在,皇帝雖特賜親王可使用五爪龍,但相較於皇帝龍袍上有九隻團龍,親王袍上僅限四龍,且絕不能使用黃色。在朝鮮,國王因享受親王待遇,故世代皆可穿著紅色或藍色底的五爪龍袍。

圖6 國寶 朝鮮1872年趙重默、朴基駿等摹寫〈朝鮮太祖御真〉,原畫於1392年,絹本設色,220×151公分,韓國全州御真博物館藏。

有趣的是,館方特地挑選朝鮮王朝開國君王肖像,以及同時作為朝鮮王朝末代國王和大韓帝國首位君主高宗的國璽,首尾呼應「龍」在朝鮮王朝(1392-1897)無可取代的尊貴地位。中日簽訂《馬關條約》後,朝鮮脫離中國朝貢國身分,1897年高宗改國號「朝鮮國」為「大韓帝國」,建立二元制君主立憲制國家,並將國璽「敕命之寶」(圖7)的印紐從烏龜改為一條口含寶珠的曲龍,表達重建大韓帝國地位、走向獨立之路的決心,見證了韓國在日本殖民前艱苦的國族歷史。

圖7 寶物 大韓帝國1897年 國璽「敕命之寶」,金銀製,高9.2公分,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

韓國龍與中國龍的差異?

韓國龍的外觀與中國龍非常相似,但仔細觀察會發現韓國龍(圖8)有較長的鬍鬚,龍的爪子或嘴裡經常銜著巨大的「如意寶珠」(여의보주,yeo ui bo ju),且多為四爪,性喜隱身雲霧之中。本次展出作品,可以看到韓國龍形象深受中國明代文化影響。但是,韓人並非照本宣科地模仿中國龍圖,而是經過自身文化轉譯及選擇,輸出具有辨識度的韓國龍像。18世紀朝鮮畫家繪〈騎龍鳳仙人〉(圖9),描繪中國《列仙傳》蕭史偕妻子弄玉吹簫,一同騎龍騰鳳飛升的形象。此圖的繪畫母題源自明晚期類書《三才圖會》中的蕭史插圖(圖10)。比較兩圖龍形象的相異處,中國版畫中,龍鳳皆駕馭雲氣而行;朝鮮畫家描繪的飛龍為四爪長鬚,僅有龍足下襯墊雲彩,鳳凰腳下空無一物,反映韓國龍被視為天象之主的超凡地位。

圖8 朝鮮19世紀〈青龍圖〉,紙本設色,222×217公分,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
左:圖9 朝鮮18世紀前半 陳在基(진재기)《故事人物畫譜帖》〈騎龍鳳仙人〉,紙本設色,38.2×30.5公分,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
右:圖10 明代《三才圖會》蕭史故事插圖。

朝鮮時代人們相信龍是水之神,掌管雲霧降雨以及治理四海江河,因此龍的畫像常被用於祈雨祭祀儀式,以穿梭在雲氣中的形象出現。朝鮮著名文人畫家沈師正(1707-1769)〈雲龍圖〉(圖11),以水墨描繪一條龍正從海中升起,翱翔於天際,龍身半隱於雲氣之中,長鬚在風中飄動。畫家巧妙地運用變化多端的墨色,呈現洶湧波濤和陰雲瀰漫。然而,畫中的龍冉冉升起突破充滿陰氣的雲層,準備迎向新生,比起祈雨的龍圖,這件作品更像是期許考生能順利通過科考,成功獲得名聲和威望。也因為雲龍圖具有象徵科舉、仕途通暢的寓意,常作為貴族文具上的裝飾紋樣。文房中用來貯存清水供磨墨的〈白瓷青花透雕雲龍紋硯滴〉(圖12),為雙層結構,內外以水道相連,傾斜硯滴時,桃形內器的水便會從外層水口流出。外層器以立體鏤雕雲龍紋,雲紋以青花描繪,龍身保留白瓷原色,僅在龍眼點上青花。如此精緻又優雅的裝飾工藝,在朝鮮時期的瓷器中也很少見。

左:圖11 朝鮮18世紀(傳)沈師正〈雲龍圖〉,紙本水墨,134.5×57.9公分,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
右:圖12 朝鮮19世紀〈白瓷青花透雕雲龍紋硯滴〉,高11.5公分,身徑11.5公分,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

在文人世界中雲龍可能代表了仕途登科的理想,而在一般朝鮮人心中,天上的龍是能帶來幸運的遠古祥瑞。因此,在新年正月初一,朝鮮人會在宮殿或官署的大門貼上龍畫(圖8)和虎畫。他們相信龍能帶來五幅,虎能驅逐三災,貼上龍虎圖,表達人們祈求新的一年能避免災禍,迎接好運的心願。

此外,朝鮮人喜愛的龍圖還有中國歷史悠久的「雙龍搶珠」圖。雙龍搶珠或戲珠圖起源古老,可追溯至漢代或更早。朝鮮自明代引入此圖後,多方應用於王宮建築的裝飾設計。例如今日首爾文化地標的景福宮,在覲政殿內君臣議政的天花板藻井,雕刻一對七爪金龍搶珠圖,嶄露朝鮮王朝欲統一天下,超越中國五爪金龍的雄心。相比之下,這次展出的雙龍搶珠〈海龍圖〉(圖13),兩條海龍在激浪與雲霧中追逐寶珠,神情非但不嚴肅,反而有一種互相戲弄的俏皮喜感,神采歡騰的畫風,十分適合作為居家祈福掛畫。

圖13 朝鮮19世紀〈海龍圖〉,紙本設色,238.7×115公分,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

走入朝鮮民間的龍紋器

韓國工匠善於融匯他國工藝文化,激盪匠心獨運的創造力。12至13世紀左右的高麗青瓷盛行「象嵌」技法,即在胎面刻花後,於刻痕內填以白泥或黑泥,再上釉窯燒。粉青釉色的高麗〈青瓷象嵌雲龍紋壺〉(圖14),工匠將元代青花瓷的菱花形開光等裝飾紋樣,挪用到高麗青瓷上,以白泥象嵌描繪一條追逐寶珠的龍,壺肩處裝飾回紋及雲肩如意紋各一周。

圖14 高麗13世紀〈青瓷象嵌雲龍紋壺〉,高23.8公分,徑18.6公分,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

14世紀朝鮮建國前期,來自中國的明青花被視為稀世珍寶,作為祭祀禮器。到了14世紀中葉,朝鮮王室對青花瓷的應用由禮器擴大至日常生活,促使朝鮮境內開始自行燒造青花瓷以對應需求(註5)。由於青花鈷料數量稀少、取得不易,僅流通於宮廷。根據《朝鮮世宗實錄》〈五禮 嘉禮序列〉的禮器插圖紀錄,青花龍紋器(圖15)早在15世紀明宣德時期,便以三爪龍的形象傳入朝鮮(同註5)。朝鮮燒製的龍紋青花大罐,多插飾大型花藝,成對擺設於典禮或宴會等重要場合。本次展出18世紀〈白瓷青花雲龍紋罐〉(圖16),以華麗的五爪龍紋展現朝鮮模仿中國青花的精湛瓷藝。值得注意的是,朝鮮王室僭越禮制所繪的五爪龍紋,也在不經意間透露了此時期龍紋規制的鬆動。

左:圖15 《朝鮮世宗實錄》〈五禮 嘉禮序列〉之尊爵條 白瓷青花酒海。朝鮮世宗十二年七月獲得「青花雲龍白磁酒海」。圖引自王明彥〈從東亞陶瓷交流觀點再探朝鮮青花瓷始燒原因〉,《書畫藝術學刊》27期,2019年12月,頁104。
右:圖16 朝鮮18世紀後半〈白瓷青花雲龍紋罐〉,高53.9公分,腹徑44公分,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

同時期,來自民間的〈白瓷鐵畫雲龍紋壺〉(圖17),以熟練的快速筆觸描繪紅褐色龍身,大膽地以雲遮蔽模糊了龍臉和腿部,與宮廷細緻的青花龍紋形成鮮明對比。搭配淡灰色胎土及灰釉,表現一股不羈而有力的形象,成為韓國龍紋的典型器類代表之一。通常龍爪象徵使用者的地位,而這條龍腳部被雲朵遮掩,揭示此壺作為普通民間用器的身分,展現18世紀龍紋廣泛流行於庶民階層的樣貌。

圖17 朝鮮17至18世紀〈白瓷鐵畫雲龍紋壺〉,高36.1公分,腹徑38.5公分,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

伴隨甲辰龍年到來,環顧「尋龍之旅」中的展品,龍被認為蘊含護佑、守護、王權、招福等神聖意涵,相信在開春之際欣賞各式龍紋圖飾,可以為大家帶來一整年的好運氣。

迎甲辰年尋龍之旅

展期|2023.12.20-2024.04.07
地點|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

註釋:

註1 大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大連營城子漢代墓地考古工作隊〈遼寧大連市營城子漢墓群2003M76的發掘〉,《考古》2019年第10期,頁59-61。
註2 楊泓〈高句麗壁畫石墓〉,《文物》,1958,頁12-16。
註3 (日)關野貞〈平壤附近に於ける高句丽时代の坟墓と绘画〉,《朝鲜の建筑と艺术》,東京:岩波書店,1941,頁374-377、391-409。
註4 (高麗時代)金見明《三國遺事》卷二。
註5 王明彥〈從東亞陶瓷交流觀點再探朝鮮青花瓷始燒原因〉,《書畫藝術學刊》第27期(2019.12),頁97-118。

參考書目與延伸閱讀:

國立民俗博物館《한국민속상징사전:용》(韓國民俗符號辭典:龍),首爾:國立民俗博物館,2023。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朱佑霖(Chu Yu-Lin)( 104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碩士,現任典藏ARTouch編輯。對東亞區域跨物質與視覺文化研究感興趣,近期關注臺美史中的植物圖像。

歡迎來信投稿:yulin@artou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