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闢出人文藝術教育的另一條路:創設七年的學學實驗教育機構

闢出人文藝術教育的另一條路:創設七年的學學實驗教育機構

Blazing a Trail in Culture and Arts Education: Xue Xue Institute, an Experimental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 Established 7 Years Ago

為喜好人文、藝術、設計的高中生打造一個可以多元探索文化創意產業、並掌握各領域方向的正式場域,從中獲得更明確的未來方向,是學學實驗教育機構設立的初衷。如今超過150位畢業生已分佈在國內外不同校系,回顧創設以來走過的18年,現任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副董事長徐莉玲,依舊肯定「文化創意產業其實就是一個打造品牌的產業」。與產業發展趨勢並進的學學,也將在人文創意另類教育的發展之路上持續前行。

回顧學學自創設以來走過的18年,現任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以下簡稱學學基金會)副董事長的徐莉玲,依舊肯定「文化創意產業其實就是一個打造品牌的產業」。2005年學學、2007年學學基金會先後成立,十餘年間沿「培育人才、從自身文化中尋找創意、文創產業跨界加值、打造品牌」的方向實踐,自身也已成為台灣民間美學教育的重要品牌。十年累積後,得益於2014年通過的賦予民間辦學權的「實驗教育三法」(註),學學於2017年正式設立高中教育階段的學學實驗教育機構,成為台灣第一所針對10-12年級高中生,結合人文藝術多面向、多元跨域的實驗教育機構。就整體理念層面來看,將學學一路以來的人才培育願景深化至一個新階段。

學學實驗教育機構創辦人徐莉玲(左),教育長詹家惠(右)接受典藏專訪創設以來的心路歷程。(學學實驗教育機構提供)

如今學學實驗教育機構邁入第七年,當年的第一屆畢業生開枝散葉至世界各地後,已屆大學畢業。徐莉玲在接受我們專訪時,回溯當年設立這樣一所針對高中階段的實驗教育機構之動因,是透過身邊的例子,發現有相當比例的高中畢業生進入大學後,因選擇的科系並非自己所喜歡的而提出轉學,也有一些美術班學生畢業後面對國內外相關科系的學習內容與未來發展不清楚,難以選擇。因此,為喜好人文、藝術、設計的高中生打造一個可以多元探索文化創意產業、並掌握各領域方向的正式場域,從中獲得更明確的未來方向,是學學實驗教育機構設立的初衷。

適性探索與產學結合

據機構教育長(校長)詹家惠介紹,學學實驗教育機構屬「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學生總人數在一百位上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以學學大樓為基地的教學空間本身是現代美學設計的產物,學習環境以及軟、硬體設施都依學習需求和美感薰陶而設。對於喜愛人文藝術的高中生而言,一個不同於傳統學校的、不具規訓感的學習空間、不設門禁和外出規定的自由氛圍,顯然也有助於他們培養出創意學習的主動性。

一直以來,學學面向大學生及社會人士的課程都透過邀請業師開課而與產業界連結緊密,除教育外,也得以搭建起不同產業跨域媒合、業界人才交流的平台。學學實驗教育機構創設後,這樣的觀念被整合進高中階段學程來規劃執行。一方面,透過常態性的業師授課課程與師生互動,學生得以了解不同領域產業的樣貌與工作實質,以及不同產業之間的連結可能。另一方面,學學實驗教育機構為高一階段學生設計了包含人文素養、藝術設計通識、知識技能應用在內的通識基礎課程,以及包括繪畫、攝影、電影、表演、設計等實作為主的「適性探索」課程,接下來為高二和高三安排了多元且進階的「專修發展」選修課程,涵蓋社會人文、藝術設計乃至表演、品牌行銷等,有助於深入文化創意產業各領域內涵。

雖然學生在這裡可以先於海外大學預備課程(Foundation)而找到未來深入學習與發展的方向,但詹家惠也強調,這並不意味著直接將國外大學預備課程植入台灣。學學實驗教育機構建構文化創意產業跨界整合素養與培養創新人才的辦學及課程理念,依舊有著屬於台灣的原生性。課程教學著重從身處的環境和生活經驗的觀察與思考出發,並且在高一必修的基礎能力課程中,除了包含藝術、建築、時尚、設計等國際風格識讀,亦開設有「臺灣文化元素研究」、「臺灣文化色彩世界流行色彩」這樣從理解本土歷史文化、人文風情到分析、應用於藝術設計的創作或人文專題研究的課程。

一張含有 畫廊, 室內, 服裝, 場景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期末策展成果發表」是每學期末的重頭戲。教室撤除桌椅,化身學生創作的展覽空間,由策展團隊師生和每位學生,合力包辦從作品繳件、展位規劃、作品上牆、調整燈光到展覽宣傳等,於期限內逐一完成。(學學實驗教育機構提供)

學學實驗教育機構的師資則包括業師和機構全職教師這兩種類型,前者延續學學所開設的社會人士課程的重點師資,包含許多具歐美學院、國內藝大研究所和國內或國際產業養成背景的藝術家、設計師或跨界專家職人,邀請其教學方法與個人風格更適合與高中階段學生互動的人成為學學的授課業師。讓高中階段的青少年有機會透過師長的教學和經驗傳承,掌握產業脈動和未來趨勢。

全職教師則扮演亦師亦友的導師(Mentor)角色,引導青少年在探索生涯目標的過程中成長,隨時承接學生在逐夢時可能遇到的挑戰或困頓,耐心陪伴。這樣的師資結構也形成一個平衡,回應了學學開設實驗教育機構的初衷:提供符合高中階段教育養成需求的教學方法和跨域資源,開設多樣化的課程讓學生廣泛接觸,幫助有志於未來從事文化創意、藝術設計等方向的高中生找到下一階段想要深入的學習方向。

跨域與多元

學學實驗教育機構適合什麼樣的學生?或許人們想像他們會是些從小就擅長畫畫的孩子,但實際上並非僅限於此。據教育長詹家惠介紹,學學敞開大門面向喜好人文藝術設計的學生,在招生時並未片面強調視覺藝術領域的專長,每屆大約有近一半的新生在入學時不擅繪畫。而申請入學時需要繳交的三件作品也不限形式,繪畫、攝影、文字乃至手作等都不拘。創辦人徐莉玲則強調自傳的重要性,因為字裡行間可看出學生是否熱愛人文藝術領域,是否在這一方向上對自己的未來有所期許。而從學學走出的畢業生也並非悉數走向視覺藝術創作路線,後來選擇戲劇製作、時尚商業、文化管理、行銷推廣乃至研究導向的哲學人文等作為大學科系的都大有人在。

一張含有 服裝, 人員, 足部穿著, 女人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2022年學學實驗教育機構高二高三生組隊參加「秀17—臺北市青少年時尚造型設計競賽」獲亞軍。學學創辦人徐莉玲 (左二)、學學執行長鄭章鉅 (左一),特別於決賽時到場鼓勵學生。(學學實驗教育機構提供)

在探索文化創意產業的同時,面對越來越多元的領域,可以如何引導學生去尋找和確認自己想要、也擅長的方向?詹家惠認為透過提供多元的課程選擇、與業師直接深入互動的機會等等,引導學生透過親身學習和實踐來展開摸索。

跨域跨界作為學學的一大特色,從觀念到方法、再到實踐機會也在這一階段便都給予學生,例如鼓勵學生在學期末的成果發表中尋求合作,從不同專長的同學間開始,企劃、創作、組織、行銷等環節的分工合作,從根本觀念上打破「只要自己創作就可以」的習慣,在高中階段便種下整合性企畫和管理的思維方式。而在更為深度的實習環節,儘管目前業界開放高中生實習的機構或公司並不多,但學學實驗教育機構也盡力協助有意願的學生洽詢可能的資源,例如劇團、時尚產業,或是喜愛劇場及影像創作的學生,在高中階段就前往魏德聖導演的公司直接參與電影劇組的美術組實習。亦曾有熱愛自然的學生到野鳥協會這樣的非營利生態組織,從事以推廣為目的的視覺設計實習,可能性相當多元。

彈性與開放

持續運作六年多來,學學實驗教育機構在課程規畫上的相對彈性和開放度,也使之得以不斷依需求調整策略,這也得益於對學生在學階段的密切觀察。據詹家惠及授課教師觀察,有時從課堂作業、成果發表中,會發現部分學生有模仿時下流行的創作或視覺風格趨勢的傾向。面對在網路虛擬世界成長、慣於透過數位工具來拓展見聞、認識社會的一代人,重視培養學生具備原創能力的教育者,該如何引導他們真實地發展出屬於自己的風格?

學學團隊的共識,一是透過課程教學擴增學生對真實世界的觀察與認知,並鼓勵學生反思其真實的生活經驗;二是引導和激發學生對環境永續這樣普世性的社會議題的關注,去思考一些宏觀環境中的問題。

例如時尚產業作為全球污染最大的產業之一,在當前面臨何種轉型,而作為身處這一教育體系中的學生,在設計的思維上有哪些調整的可能?近年來團隊與業師大量討論,也邀請在設計工作中對這些課題有深入思考和實踐的業界專業人士來開課或是開設工作坊,以其實際經驗來引導學生感受和思考如何用社會設計的概念和方式,去改善社會中的實際問題。

除課程設計中引導學生思考,學學也主動尋求外部合作管道,讓課堂上啟發的人文關懷進一步結合社會參與,以實踐來引導學生去思考:可以用自己藝術設計的專長為社會、為世界發揮哪些更好的影響?例如在面臨人口凋零的台北公館蟾蜍山聚落,詹家惠邀請紀錄片導演帶領學生一起進行田野調查,透過訪談、社區參與等方式,以藝術計畫的方法活化了日漸凋零的社區生命故事,讓長者感受到生活的慰藉,也將當地的空軍眷村文化獲得了某種形式的保存。

在學學實驗教育機構,能盡情探索各種創作媒材及所有藝術設計和人文領域,進而逐漸發展適合自己的學涯目標和生涯方向。此為工藝設計實作初探課程的照片,由曾赴捷克進修的工藝家,帶領學生進行陶土創作。(學學實驗教育機構提供)

又如,藝術治療課程帶領學生設計適合長者的藝術療癒教案,與長照中心合作,讓學生透過課程有機會以其專長和長者互動,學生從這樣的課堂中獲得真切的社會互動經驗和反饋,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激發了他們的創作靈感。

由具藝術治療專業的教師引導不同專長的高中生們發揮所長、設計教案,為社區長照中心的長者規畫每周課程,帶領長者透過手作活絡精神、交流情感,讓長照中心充滿溫暖與活力。(學學實驗教育機構提供)

對於學學團隊而言,這樣的計畫得以啟動,都源於對學生學習狀態的觀察與關照,在與內部老師、外部業師的討論中逐步展開,保持著開放性,一步步發展和形成縝密的規畫。

學學實驗教育機構總體的課程架構與方向設計上維持穩定,不會輕易更動,但除了在課程內部設計上具有一定的開放度,也會在其他環節設計上納入一些彈性,這也歸結於適性教育的根本理念。例如高二高三能在有如大學學程般的課程加退選期間,根據觀察學生希望發展的興趣或潛能,或可進一步跨域發揮的專案,規劃和開設不同主題的短期工作坊課程,也包括數次與參與臺北時裝週的設計師合作,安排實習課程,讓學生增廣產業實作見聞。

一張含有 服裝, 人員, 室內, 牆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邀請台灣第一個零廢時尚品牌Story Wear總監陳冠百開設工作坊課程,教導高中生如何落實品牌與聯合國SDGs 17項永續目標結合,環保、時尚、品牌、行銷、產線如何協作,以打造全然不同的Made in Taiwan永續產業鏈。(學學實驗教育機構提供)

如今學學實驗教育機構超過一百五十位畢業生已分佈在國內外不同校系,他們給母校帶來的直接反饋,也讓學學團隊得以進一步檢視自身課程架構與教學方法,形成正向的教學相長。學學逐步拓展的近20年間,台灣逐年增加文化創意產業相關的大學科系,相關從業人口也呈現增長,學學與產業發展的趨勢並進,也在人文創意另類教育的發展之路上持續前行。

如今學學實驗教育機構超過一百五十位畢業生已分佈在國內外不同校系,他們給母校帶來的直接反饋,也讓學學團隊得以進一步檢視自身課程架構與教學方法,形成正向的教學相長。(學學實驗教育機構提供)

 2014年11月經立法院三讀通過的《高級中等以下教育階段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與《公立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委託私人辦理條例》,統稱為「實驗教育三法」。

嚴瀟瀟(Yan Xiao-Xiao)( 216篇 )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