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你不用再每日早起到學校;按照課表週一到週五上課,不用應付各種⼩考、為考試衝刺的學習進度;甚至可以自己選擇學習內容、方式,自由決定一整日要做什麼⋯⋯那你會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呢?
這些敘述乍聽與現實脫節,其實台灣有為數不少的人過著這種生活:不去學校、自己決定學習內容、規劃進度與上課方式⋯⋯這種學習型態我們稱之為:自學,在台灣的正式名稱為「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
我是如何走上自學這條路的
從國二至進入大學為止,我以自學生的⾝份生活了五年,期間曾參與自學團體,也申請過個人自學,當時這樣的學習方式在台灣還並不盛行,⽽我選擇自學的原因,則與從⼩接觸的教育環境有關。
⼩學時就讀的種籽實⼩,是一所體制外學校,提倡的三個理念「自由、自主、自在」很大程度地為孩子的選擇權保留空間:種籽一至六年級的學生除了國語及數學為必修課外,皆能像大學生一般自由選課,空堂時則可以進行自己喜歡的活動(看漫畫、聊天、爬樹、彈吉他唱歌⋯⋯);校規由全校師生一同參與制定;若與同儕之間出現嚴重糾紛,則有校園法庭制度調解。
在這樣自由氛圍中成長的自己,畢業進入一般公立國中後,不管對學習的節奏,還是體制管理學生的方式,都難以適應,也開始逃避去學校上課。升上國二的那年暑假,我偶然得知了自學這樣非傳統的學習方式,於是決定成為自學生。
說起來有點丟臉,當時選擇自學,其中也摻雜了想要逃離學校的因素,但我並不後悔,開始自學後,我再次深切體會體制「內」與「外」在思維模式與實際環境的巨大差異。我終於擁有自己時間的分配權,畫畫、參觀博物館、閱讀、旅行、運動⋯⋯這些以往我喜愛在學校中卻不被允許進行的活動,也成為了像數學、地理一樣重要的學習內容,做這些事情時,自然⽽然地產生了對知識的渴求,想要不間斷地學下去。

「自學」學什麼?關於自學的種種誤解
可能因為名稱「在家自學」實在是一種很具體的形容,導致在許多人的想像中「自學生足不出戶」、「什麼都自己學」⋯⋯進⽽延伸出了更多與事實背離的誤解:比如「天才才可以自學」、「每天睡到自然醒」或是「沒有同儕與社交生活」⋯⋯都很常聽到。
我認識的自學生都不是天才,每個人的課表也都不相同,有的人專心寫作、進入劇場演戲、當街頭藝人、研究歷史文物、藝術創作或學習多國語言⋯⋯學習方式則依照科目的不同,從線上資源、大學旁聽、讀書會、當實習生,到與自學夥伴一同組團開班,請老師來幫忙上大家有興趣的課程都有。沒有固定的上課地點,整個城市就是教室。也有許多固定舉辦的聚會,讓自學生認識彼此與交流。
在我自學的五年中,也遇過一些質疑:「沒去學校上課就是在打混」、「怎麼能讓⼩孩自己決定要學什麼?」許多人並不相信一位青少年能做出清晰明智的選擇,並認為這樣沒有「保障」。 但從我的角度出發,自學並不是一份成為人生勝利組的保障,⽽是讓學生開始有機會思考自己想要什麼,沒有課表與進度時,我該如何行動讓自己去到想去的地方、達成設立的目標⋯⋯過程中,練習安排生活、建立紀律,同時,因為是自己做的選擇,所以也要承擔相應的結果。雖然考試不會考, 但我認為這是一種學習,也是人生中珍貴⽽重要的經驗。
知識真的有「無用」和「有用」之分嗎?
回到第一個問題,如果沒有考試、學校這些限制,你想做些什麼?
進入大學後,我在校園中時常觀察到一個現象:選課時,同學們往往以「有用」、「沒有用」作為是否修課的判斷,我一直很疑惑,這個標準究竟是如何定義的呢?「你所知的語言觸及之極,便是你的世界之盡」一直是我很喜歡的一句話,在學習的旅途中,我們時常會被不同的事物吸引,想要一探究竟,有時這些知識在傳統的觀念中,被判定為「無用」(精確地說,是對找工作、累積財富沒有用),但我想任何有形、無形的事物(煮一頓飯、規劃一趟旅程、傾聽他人、獨處⋯⋯)在反覆練習、思考後,它們會轉化為某種語言的格式,在你的知識宇宙中成為一份滋養,這樣的富足,應該不是單單靠「有用」或「沒有用」能單一概括的。同樣地,這樣形式的學習,可以在任何時間地點發生。
自學更像是一個機會,它提供學習者更多彈性的空間,探索並建立自己與學習之間的關係。經過了體制外⼩學、公立國中、團體自學、個人自學、大學、國外留學後,我認為「最好的」學習環境與方式並不存在,這是我們應該自行尋找與定義的事物。
學校有許多的條條框框需要遵守,但它的方便之處在於,我們能依循既有的道路,穩定前行,沿途會一直有路標指明方向,以及補給站提供你前進的資源。自學更像是在一片汪洋中航行,有各式各樣可能的航線,沒有地圖或已知的終點,你就是自己的羅盤。有觸礁的風險,也可能會迷失方向,但這也是學習的一環,⽽經驗最終會化為滋養,當你掌握了駕駛船隻的要訣與羅盤的使用方式後,即便面對未知的旅程,仍能夠自在地、以合適的節奏安然航行。
原文刊載於《安妮新聞 The Anne Times》聆聽特刊
作者:宋宛霖
繪者:宋宛霖
安妮新聞互動網站 https://reurl.cc/6j83E5

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透過課程研發、教師增能、美感認知推廣,結合教育部、各大專院校、文化場館、縣市政府、專業各界等單位資源,與中小學各級學校師生合作,跨域整合多元學科,期望培養具有美感智能、設計思維的新一代。
美感智能閱讀計畫《安妮新聞 The Anne Times》,名稱源自於「美感報紙參與教育」,Anne 是「A New Newspaper in Education」的縮寫,也是《清秀佳人》和《安妮日記》中的安妮。她們對世界和生命所懷抱的好奇及熱誠,正是這份報紙對未來世代的期待:愛、美、勇氣、好奇心、探索力與創造力。
官網 https://aade.project.edu.tw/
FB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aade.org
安妮新聞互動網站 https://aade.project.edu.tw/anne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