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從起點攜手奔向賽末點,「永續的O:文化創意產業.淨零減碳路徑展」領跑生活與藝術的交會處

從起點攜手奔向賽末點,「永續的O:文化創意產業.淨零減碳路徑展」領跑生活與藝術的交會處

Together From Start to Finish, “The Path To Net Zero For Arts, Exhibition On Carbon Reduction In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Leading the Way at Life and Art’s Juncture

為響應2050淨零排放的願景,由文化部主辦、方物研創策劃將在12月10日於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開幕的「永續的O:文化創意產業.淨零減碳路徑展」以文化創意產業能如何優化節能減碳作為切入點,規劃「生態前台」、「文化舞台」、「產業後台」與「資訊平台」四大分區呈現不同面向的舉措,打造充滿好靈感∕好零感的展覽場域,進而期許本展帶動的示範與擴散效益提升大眾的自覺性,一同從零開始的出發點,奔向歸零的賽末點。

近年來,環境議題已成為全球積極正視且應對的顯學,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呼籲,如果要將地球的平均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內,必須在2030年減少43%碳排並於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目前已有超過140個國家和地區陸續宣布在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而臺灣也同在這條淨零(Race to Zero)路徑上前行。

開拓「好靈感」創造「好零感」的賽道

隨著環保節能、淨零減碳意識的高漲,碳足跡、碳排放等名詞已充斥在我們生活周遭,淨零轉型的概念與型態也被導入各個層面之中。相較於製造產業,文創產業的能源消耗與碳排量確實不算多,但從業者與愛好者在各環節都仍有淨零減碳的決策點。再者,對比製造業產出具體的物件,文創產業則是產出內容,創作者藉由「好靈感」創造「好零感」,把此概念內化再反饋出來觸及至更多受眾,也正是匯聚生活、產業與社會網絡的文創產業所能溝通與連結的利基。

「永續的O:文化創意產業.淨零減碳路徑展」主視覺。

由文化部主辦、方物研創策劃的「永續的O:文化創意產業.淨零減碳路徑展」(以下簡稱「永續的O」),即將在12月10日於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開幕,便展現了目前成果與未來願景。擇定在2024年末揭開序幕也帶有暖身意味,宣告著文創產業淨零排放目標,將在2025年展開下半場的衝刺階段,「永續的O」也陸續會在中、南部辦理巡展,讓更多民眾瞭解文化部近年來在淨零減碳方面的努力與成果。

策展人方敘潔表示,「永續的O」確實有著明確的倡議與知識傳遞,希望溝通的目標對象為70%專業人士、30%一般大眾,透過「前台+後台」的完整呈現讓大眾看到文創產業當中已在進行的舉措,並且引導他們思考自身跟文創產業的對應關係。「我們想要傳遞的是,即便只是做這些看起來很微小的事情都會產生影響;這些都代表是你有選擇、有意識,並可自主決定的個體。」最重要的是讓大家認知到自己並非束手無策,或覺得自己很渺小所以無力,其實小至在購票時選擇電子票券,就是一種淨零的行動。

從前台走入後台

「永續的O」將以「生態前台」、「文化舞台」、「產業後台」與「資訊平台」四大分區作不同層次的推進,打造充滿好靈感∕好零感的展覽場域。

第一區「生態前台」便是以服務前台的概念,引導觀眾入場後在布置輕鬆的坐臥區觀看動靜態影像呈現的「地球環境變遷及升溫現狀」,對當前的生態環境狀況有所理解。而在影像牆之後便呈現以國家級場館為首的良好淨零示範,如:國家兩廳院、臺中國家歌劇院以及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持續優化硬體,導入節能、綠能設備以及把舊資源再重新利用的同時,也讓觀眾保有更優質的體驗。

第二區的「文化舞台」的展出作品在其創作內容與硬體形式是相輔相成,甚至是相互成就的。例如:兩廳院的《寫給滅絕時代》實驗劇場採用人力踩動腳踏車發電的方式,提供整場演出所需的電力。而臺中國家歌劇院的《在消逝之前,能不能喜歡我?》亦藉由肢體舞動與演奏樂器的動能裝置發電。透過這些吸睛的裝置引領觀眾進入思辨階段,設置相關的提問與議題讓觀眾思考,並非僅是單向式、說教式的資訊輸出,藉此提高主動參與性。面對淨零減碳如此大的議題,每個人的觀念與理解程度不一,不免會擺盪在積極行動與消極觀望之間,「其實只要大家開始思考、產生意識,就是跨入積極行動的那端。」

《寫給滅絕時代》以腳踏車發電,創造不仰賴場館系統的低耗電舞台。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攝影/張震洲
《寫給滅絕時代》以腳踏車發電,創造不仰賴場館系統的低耗電舞台。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攝影/張震洲

而在第三區的「產業後台」則是展現一般觀眾不容易窺見的幕後運作機制,並依不同產業劃分:表演藝術場館營運、博物館策展、工藝、時尚等,從中梳理從最上游到最終產出成品的生產鏈當中有哪些環節可以優化,並挑選與呈現相對有顯著效益的、具代表性的案例予以對應,做為溝通整個循環系統的概念。方敘潔便列舉道,例如時尚設計領域,一件衣物的誕生,從材料是否選用可生物降解的布料、版型樣式是否能一衣多穿,到生產製程中使用再生能源、將廢棄物或污染降至最低等等,每一個環節都有更進一步改善的空間。這就反映出各個產業的屬性差異與尚待多加著墨的面向,不同產業的專業人士也可以相互借鏡。

時尚品牌EVOPURE+,整合上、中、下游,建立鳳梨葉纖維產銷合作聯盟。回收農業廢棄物「鳳梨葉」從中提取出纖維,成為紡織原料,相較於其他因經濟價值而栽種的天然纖維或棉花等,不產生額外碳排放,亦能減少水資源的浪費。圖片提供/時尚品牌EVOPURE+

而最後的「資訊平台」則匯集國內外文化產業重要的白皮書指引、倡議組織與各種工具箱,讓有興趣與需求的觀眾有更進一步的資源參酌與實踐。此外,「永續的O」也與ARTOGO合作建構「VR實境展間」,在臺北首展開幕之後推出為期一年的線上展覽,讓大眾可以不受時空限制也能有沉浸式的觀展體驗。

在展場中,觀眾可以藉由掃描QR Code聆聽展品導覽,或不經意地發現某些棧板掛著像是履歷書標註它已經使用過幾次,有如彩蛋般相對輕鬆的資訊;若對展示內容有任何疑問或意見,也能向駐場人員詢問與交流。至於在針對專業人士的部分,則會在一些硬體上附有便利貼來檢核這些展陳符合哪些綠色展覽的要點,提供他們參考是否適用於自身項目。

落實永續的布展與觀展體驗

收攏如此多元與指標性的案例,「永續的O」在空間的展陳落實了哪些具體舉措呢?方敘潔表示,展場空間基本上都沒有木作,九成以上都是使用日常可見的塑膠棧板進行搭建。而面對塑膠製品通常被視為不環保的質疑,她回應道:「我們也評估過不同材質的棧板。場內使用的塑膠棧板都是由符合全球回收標準(GRS, Global Recycle Standard)的再生材料製成,加上臺灣原本就是有租賃體系可以持續回收再使用。再者,棧板扁平式的規格可以有效利用貨運空間,減少因為貨運空間的浪費而增加碳足跡的機會;而可以模組化的規格能因應展覽需求,搭配同樣能重複使用的棘輪帶組合出不同形式,都是相對減碳的模式。」

此外,相較一般展覽大多使用PVC輸出圖文內容貼在展牆上,「永續的O」一方面將案例內容精簡化與圖表化,讓觀眾在閱讀上較容易吸收,並且採用臺灣研發製造、原料為100%回收寶特瓶的宣影布來作圖文內容的承載,這種對環境友善的不織布同樣可以回收。方敘潔也指出,展場中也搭配使用了少部分的紙棧板與紙張,這亦回歸到展覽一再強調的核心概念:在各種選項之中挑選最合乎適用的,「團隊在布展時也是一邊進行、一邊自我檢核作調整,因為減碳淨零就是一條持續優化的道路。」

《在消逝之前,能不能喜歡我?》藝術家們與發光地板裝置。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
《在消逝之前,能不能喜歡我?》的蜂鳴片發電裝置,邀請觀眾互動一起發電。圖片提供/藝能世代、攝影/吳伽莉 Cherry Wu

展望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文化部期待藉由「永續的O:文化創意產業.淨零減碳路徑展」帶動的示範與擴散效益提升大眾的自覺性,一同從零開始的出發點,奔向歸零的賽末點。

「永續的O:文化創意產業.淨零減碳路徑展」

展期:2024/12/10(二)- 2024/12/17(二)
時間:平日10:00-18:00 ;12/14(六)- 12/15(日)延至20:00
地點: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西1館

楊椀茹 (Yang, Wan-Ju)( 155篇 )

典藏ARTouch資深採訪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