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於鹿港中山路的元昌行,為昔時鹿港最主要商業街區上的長條型街屋,是今日接受專訪的傳統彩繪專家李奕興珍貴祖產。1933年,李奕興祖父為開設元昌行布莊,特聘請鹿港知名彩繪匠師郭新林(1898-1973)彩繪,現今元昌行內仍保有其書蹟與畫作,作為介紹郭新林的場域再適合不過。
郭新林何許人也?他的作品就是2022年啟動的「國定古蹟鹿港龍山寺彩繪修護工程」中,備受關注的修護保存對象。作為臺灣傳統建築彩繪創作領域的佼佼者,郭新林早於20來歲即嶄露頭角,而後更因精湛的彩繪技藝聲名遠播,作品主要見於彰化縣內各鄉鎮,而臺北、臺中、雲林、嘉義與屏東等地亦有其彩繪風采。1958至1964年間施作的鹿港龍山寺彩繪,正是郭新林嘔心瀝血之作,期間他陸續完成正殿、拜殿、五門、戲臺,以及後殿門神的重新彩繪。在那個傳統彩繪興盛的年代,鹿港龍山寺內郭新林的彩繪作品具有劃時代的代表性地位,其中五門殿的十扇門神更因其藝術及歷史價值被指定為一般古物。當各界對於鹿港龍山寺彩繪修護工程議題沸揚喧騰的此刻,更是時候靜下心來,細細觀察與梳理郭新林彩繪的藝術價值與巨匠地位。
郭新林彩繪深植於鹿港當地居民的生活中,李奕興提及:「在當時,鹿港商業街區上的大宅只要需要彩繪,都會找郭新林施作,甚至有幾棟還有郭新林伯父郭友梅(1849-1915)的作品。然而這些彩繪作品後來多被拆除,或不當保存、遭到變賣等原因,保存狀況大多不佳。今日留有郭新林彩繪作品的民宅街屋中,大概就剩元昌行的較為完整了。」步入三進二院的元昌行,屋子最裡面,昔日作為染房工作場所的第三進,如今是李奕興的工作區,廟宇裝飾藝術相關研究、圖稿,以及傳統彩繪創作工具、作品隨處可見。
長期關注傳統彩繪的李奕興,創作與研究成果俱豐。生於1958年的他,自幼便在郭新林作品環境中長大。1950年代末期至1960年代,不僅是郭新林為鹿港龍山寺重新彩繪的年代,也是郭氏創作生涯頂峰。當時年紀尚小的李奕興雖未直接與郭新林本人接觸,但「小時候跟著家裡大人去拜拜,我都在觀察、在看這些廟宇彩繪。」李奕興祖輩生於仕紳家庭,外祖父洪璽嘉為書畫家,書蹟遒美,亦擅畫仕女,是清末至日治時期臺灣古典詩大家洪一枝的姪子。談話間,李奕興從書櫃裡拿出外祖父的手稿,打趣地說道:「也不是故意去接觸,就是自然而然,從小對傳統彩繪就很敏感,很多傳統彩繪圖像都深深地印在我腦海中,我能夠很直覺反射地畫出這些圖像。」
談起鹿港龍山寺與郭新林彩繪,李奕興如數家珍。早在其高三時(約1976、1977年),李奕興即時常在龍山寺以模造紙和鉛筆摹寫木雕、石雕上的圖案和神像造形,將前人的裝飾藝術心血一一記錄下來;1986至1987年,李奕興獨立拍攝鹿港龍山寺內彩繪作品,部分亦以描圖紙複寫。1999年,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主辦的「臺灣傳統彩繪先賢郭新林畫師百歲紀念座談與展覽」中,可見許多李奕興奔走集結商借而來的私人收藏之郭新林作品,除了我們較為熟知的建築彩繪,也有紙本水墨等書畫作品。其中一件木製墨繪龍紋桌裙十分精美,據李奕興表示,此件桌裙原是郭新林為鹿港龍山寺所繪製,後輾轉贈予鹿港鳳山寺,日後又不幸毀於祝融,現已不存,十分可惜。同年,李奕興也將其調查研究成果集結成冊,出版《彩繪先賢郭新林藝師生命史》、《鹿港元昌行木雕彩繪藝術》等作。2000年,李奕興著《第一級古蹟鹿港龍山寺五門彩繪》出版,呈現其長年來對鹿港龍山寺彩繪之圖像紀錄外,同時梳理郭新林彩繪創作歷程、探討其彩繪技藝。
2002年彰化縣文化局舉辦「第一級古蹟鹿港龍山寺彩繪圖案復原展」,展出李奕興記錄鹿港龍山寺彩繪相關圖展與其所繪的原尺寸門神復原圖,這些作品是今日研究鹿港龍山寺郭新林彩繪十分珍稀的重要資料。2013年,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出版李奕興著《門上好神─臺灣早期門神彩繪1821-1970》,內容除收錄郭氏彩繪家族成員的門神作品,亦全面性地介紹臺灣早期各地彩繪匠師之作。此外,為協助調查記錄、蒐整研究並展示暨出版有關鄉土藝術專題,1999年李奕興也集資成立「財團法人鄉土藝術文教基金會」,在郭新林彩繪研究、記錄與教育推廣方面可謂不遺餘力。
鹿港郭家是臺灣中部重要的彩繪家族,李奕興娓娓道來:「道光年間郭氏族人即渡海來臺落籍鹿港,設行『錦益號』,到了郭友梅一代,郭氏家族本土化傳統建築彩繪事業真正確立。郭氏家族以郭友梅為首,帶領兄弟族姪施作傳統建築彩繪,作品遍布臺中、彰化、南投,臺灣中部地區大戶人家宅邸,如臺中霧峰林家宮保第、神岡呂宅筱雲山莊、潭子林宅摘星山莊等,都保留了郭友梅及其團隊的作品,奠定了郭氏家族彩繪在臺灣發展的地位。
郭氏彩繪家族不僅是鹿港本土第一代彩繪匠派,也是臺灣彩繪匠派最具組織的一支。鹿港郭家與臺灣其他地區彩繪匠師家族不同之處,在於其兼具自製煉桐油成色漆和書畫能力,能夠同時掌握油漆工與畫工,是傳習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彩繪工藝的一脈。郭氏彩繪家族匠師繪畫風格大抵傳自郭友梅,然家族成員作品風貌各有千秋。又因以團隊經營彩繪工程承攬的模式,其家族成員亦各有所長,如郭新林的兩位哥哥郭啓薰(1890-1971)和郭啓輝(1889-1962)油彩工藝強,而郭新林則擅詩書畫,其門神彩繪除吸納前人成果,亦自創個人風格。1950年代後,臺灣中部地區廟宇彩繪幾乎成為郭新林的主場,其承攬鹿港龍山寺彩繪工程時,油彩部分則交由其姪郭佛賜(1910-1982)主理。」
郭新林是郭氏彩繪家族最具代表性的彩繪匠師,自幼隨父郭福蔭(1851-1909)研讀漢學,並師承伯父郭友梅的彩繪技藝。李奕興說道:「郭新林彩繪作品風格可從書畫和人物畫(如門神)兩方面來看,書畫部分主要為清中葉之後閩習一派風格的延續,頗具當時臺灣流行南畫的文人氣息;而其筆下的門神人物無論面貌、體態、手勢、戎裝服飾與兵器儀具等均有濃厚的唐宋古風,承襲宋代之前壁畫道釋人物的風格,其臉部豐厚飽滿,鼻子常作蒜頭鼻、柳眉、炯炯有神的四顧眼(即無論從哪個角度,都覺得門神在看你),在服飾褶皺方面,處處可見勾勒線條筆觸,服裝樣式與紋路亦合乎古典服飾的形制。相較之下,郭新林門神與我們今日較常見的臺南潘麗水一派所繪之門神風格不同,潘氏門神彩繪在人物比例、明暗等皆引入西方繪畫技法,門神的衣服紋飾繁複華麗,彷彿每個細節裡又存在另一幅畫。」
(完整圖文請見《典藏.古美術》2023年2月號〈古色神彩巨匠魂──專訪李奕興談鹿港彩繪匠師郭新林〉,作者:葉舜瑜)
【雜誌購買連結】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