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激進的重複:艾伯特.約拿桑.瑟提亞萬「靈語」

激進的重複:艾伯特.約拿桑.瑟提亞萬「靈語」

Radical Repetition: Albert Yonathan Setyanwan “Speaking in Tongues”

在此次展出的早一些的作品中,小件雕塑們組成更明顯的圖案、甚至是某種圖騰,這些圖案以其本身造型與人產生對話,其中蘊藏的秩序,則呼應著人精神世界中對於秩序的需求。艾伯特在這些不同的重複形式中推動出某種激進性,不再躑躅於空想般的精神性,進一步導向關於「我們最終將會如何」的強烈詰問。藝術家本人強調自己也尚未找到答案,並讓自己於此間不斷探索。

旅居日本的印尼當代藝術家艾伯特.約拿桑.瑟提亞萬(Albert Yonathan Setyawan)的作品,具有某種超越時間、也超越地域的特質。在安卓藝術最近為他舉辦的台灣首次個展中,從展題「靈語」(Speaking in Tongues)便開始顯現了。「靈語」是艾伯特取自《新約聖經》的詞,描繪用難以為人所直接理解的語言來溝通的狀態。對於這位從小成長於基督教家庭、成年後卻未保留任何特定宗教信仰的藝術家而言,宗教教義或許仍存在其潛意識中,但卻以展現為不具宗教性的,更為詩意、更為本質化的化現。他將「靈語」原意轉化為某種「超越身體感知的神聖體驗」之意,將內化於自身的精神體驗,透過重複性的創作釋放出來。

印尼當代藝術家艾伯特.約拿桑.瑟提亞萬,首度台灣個展「靈語」。(攝影/朱淇宏,安卓藝術提供)

此次個展較為完整地鋪陳出艾伯特近兩、三年來的創作重心,同時也延續其此前作品中已然發展出的、以重複為主的方法。艾伯特作品較為台灣觀眾所熟悉的,當屬在森美術館2017年的著名展覽、2019年巡迴至高雄市立美術館的「太陽雨:從1980年代至今的東南亞當代藝術」中,以約兩千件小型陶瓷雕塑佈滿整面牆的大型裝置《太陽神》(Helios,2017)。在此次展出的近作,艾伯特依然堅持手工製陶,並更進一步地使用未上釉的赤陶,溫潤的赤陶橘與蘊含更為「原初」之意義的這一媒材,代表他將一貫以來的、充滿隱喻與精神性的創作推向新階段。赤陶作為一種「身體」的象徵,既詩意又直接地以其物質性指向人自身。而每一顆赤陶小雕塑,無論其造型如何千變萬化,都皆為中空結構,就好似一個個軀殼,隱喻人的皮膚這樣內、外在之間的介面。

艾伯特.約拿桑.瑟提亞萬,《起源—生之花I》(Provenance – Flower of Life I)局部,粉漿澆鑄赤陶,150 x 137 cm (325 pcs),2022。(攝影/朱淇宏,安卓藝術提供)

艾伯特對手工過程的堅持,相當程度上來自他對於現代社會大量進行生產這狀況的厭倦,轉而強調用手來進行創造的重要性。造就出裝置作品中各部分既重複、又各不相同的張力,而它們所構成的整體結構,也一直隨著不同展覽的空間而變化、流動。新近創作的《無窮》(Infinitude,2022)是此次展覽中體量最大、也最醒目的一件,以同樣的小雕塑造型,規律地單一佈局蔓延至整面牆,取樣源自不同文化、信仰、神話、民間傳說等的圖騰拼接,眼睛象徵人類的心靈,火焰象徵生命力,共同建構起一種既複雜又空靈、既物質又抽象的精神性化現,也同時折射出藝術家在長時間的創作過程中,同步蘊藏了近似冥想,以及與佛教、印度教中「分身」概念相通的觀念性。若從整體視之,整件作品中不帶有任何視覺重心,刻意消除了個體元素之間的等級區分,無焦點的佈局宛若迷宮,或遠或近看,都帶來不同的身體感。即便到了在牆上定位這些僅有細微不同的「分身」這一最終階段,依舊需要傾入高度的專注,因而整件作品超越了時間,卻也同時在藝術家所為之付出的時間中,包含有了時間的無盡綿延。

艾伯特.約拿桑.瑟提亞萬,《無窮》(Infinitude)局部,粉漿澆鑄赤陶, 400 x 1700 cm (2552 pcs),2022。(攝影/朱淇宏,安卓藝術提供)

對艾伯特而言,不斷重複的小雕塑也猶如構成句子的一個個字母,他彷彿是使用了某種超越人類時間的語言,書寫下不依賴無力言語、而將語義埋於藝術形式之中的話語,直接與人的精神領域溝通,呼應展題「靈語」之隱喻。然而這樣的一個個「字母」卻有時從藝術家本人的字庫中「脫逃」,再組成他也需要繼續聆聽和理解的字句。

在此次展出的早一些的作品中,小件雕塑們組成更明顯的圖案、甚至是某種圖騰,這些圖案以其本身造型與人產生對話,其中蘊藏的秩序,則呼應著人精神世界中對於秩序的需求。艾伯特在這些不同的重複形式中推動出某種激進性,不再躑躅於空想般的精神性,進一步導向關於「我們最終將會如何」的強烈詰問。藝術家本人強調自己也尚未找到答案,並讓自己於此間不斷探索。

艾伯特.約拿桑.瑟提亞萬,「靈語」展場一隅,安卓藝術,2022。(攝影/朱淇宏,安卓藝術提供)

展覽中有一件延續早期作品之觀念的《捕捉寂靜》(Capturing Silence,2019),以立在地面上的人像小陶俑為主要構成元素,這源自2007年的概念,展現這一系列觀念與媒材的初始原點,又在展覽中直接與此觀念發展至今的最激進之作《無窮》相呼應。地面上的小陶俑僅在面部有一小洞,同樣暗示了內部的中空結構,又以簡約而多層次的隱喻和象徵,支持著藝術家在此重複性中不斷尋找的突破。立於地面的陶俑,也預示這樣的過程拒絕虛無縹緲的層次,而是將具體的媒材、操作與行為,展現了藝術中如何得以將物質性與精神性有機結合的典範。

艾伯特.約拿桑.瑟提亞萬,《捕捉寂靜》(Capturing Silence)局部,粉漿澆鑄赤陶,依場地而定, 2019。(攝影/朱淇宏,安卓藝術提供)

「靈語」艾伯特.約拿桑.瑟提亞萬個展

展期|2022.06.07 – 2022.07.14 
地點|安卓藝術
地址|台北市內湖區文湖街20號1F

嚴瀟瀟(Yan Xiao-Xiao)( 207篇 )

影像研究出身,關注藝術創作、展演機制範疇內的各方面生態,以及藝術與哲學、科學、社會學、神秘學等跨域連結議題。嗜以藝術為入口,踏上不斷開闢新視野的認知旅程。曾任Blouin Artinfo中文站資深編輯、《典藏•今藝術》資深採訪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總編輯,現任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