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堤耶・馬哈切克(Matěj Macháček)的霓虹是光,也是流動的空氣;是稍縱即逝的時間,也是一再變幻的地景記憶。現正於安卓藝術展出的「霓虹森林:轉瞬即逝的歲月拓片」(以下簡稱「霓虹森林」),呈現了馬哈切克對色彩、媒材與時間的探索。自早期的小幅水彩至近期的大型複合媒材創作,融合水墨與壓克力材料,形塑出獨樹一幟的視覺語彙。在本次展覽中,亦收錄馬哈切克早期未曾公開之作,以及高達三米的大尺幅新作,呈現他持續實驗與轉變的創作歷程。

「霓虹森林」由幾幅繪於2017至2021年間的小尺幅水彩畫《古老的城堡》、《群山》、《布拉格港口》為起點,畫中記錄了捷克藝術家馬哈切克的家鄉——布拉格的街景、高山與港口風景。2017年,馬哈切克來到臺北藝術大學,此時期的創作經驗則作為一個重要的轉捩點,在一場颱風過後,他看到原為劇組學生用作背景的巨幅紙張遭受損壞,便將這些大幅紙張保留下來用作創作材料,馬哈切克開始在不同畫面尺度與媒材間進行轉譯,實驗水墨與壓克力顏料的結合,探索一種新的表現方式。

「我覺得找到畫面是很重要的,我想要創造一個可以進入的空間。畫面應該是一種啟動,讓觀衆開始體驗某個時刻,或是從某個地方逃離。」———馬堤耶・馬哈切克(Matěj Macháček)
「霓虹森林」展出之作多描繪自然地景與萬物生靈,如《明亮的山丘》(2024)雜揉了捷克與臺灣的兩地印象,前景源自馬哈耶克父母的花園,而背景的山則為臺灣的山脈。馬哈切克筆下的山,結合了家鄉捷克與臺灣山脈的形態,他觀察到前者較為平緩,後者則多可3,000米以上,從而也影響了他對畫面結構的安排,並透過光影、色彩與媒材表現出不同的地理風貌,使畫面結構得以層層推移,從低垂的天穹,到靜謐山影,再到繁盛躍動的草木。
而正如19世紀的印象派畫家觀察到,物體的色彩並非天生固定,而是會隨光線、時間與環境不斷變化,馬哈切克也同樣跳脫了對物體色彩的傳統預設。在本次展出作品中,他並非僅以明亮色彩製造視覺衝擊,而是透過黃、紫、藍與、等「補色」(complementary colors)的強烈對比,建立出鮮明的視覺張力,使作品不僅為靜態景觀,更提供一種超現實的觀看方式。

本次展出高達三米的三聯幅新作——《瀑布》、《火山平原》與《石子小徑》,是馬哈切克結合巨幅紙張與複合媒材,透過色彩建構沉浸空間與時間氛圍的嘗試。《石子小徑》前景以夢幻般的紫、綠、藍交錯,與深色背景形成鮮明對比,其中補色運用不僅是色彩配置上的考量,更牽動了空間中情緒氛圍的鋪排;而《火山平原》則以溫潤的橙黃色調鋪展背景,透過超越自然原色營造出一種具象徵性的異質感,呈現介於自然與非自然之間的張力。馬哈切克嘗試創造出如同教堂彩繪玻璃般的透光感,而高飽和度、略帶空氣感的螢光霓虹色彩,則使畫面懸浮於現實與幻境之間,營造出一種既具存在感又難以捉摸的空間經驗。
在媒材運用上上,水墨與壓克力的結合則帶來一定挑戰。由於兩種顏料乾燥時間的差異,因此馬哈切克在上色時必須分層進行,以避免顏色混濁;而為了維持色彩純淨,馬哈切克經常刻意保留某些區域的留白,以確保不同媒材之間邊界清晰、互不干擾。水墨的暈染與擴散賦予畫面一種輕盈與偶然,壓克力顏料則提供厚實的覆蓋力與色彩飽和度,層層疊加也讓畫面更具層次。複合媒材的運用呼應了馬哈切克的創作方式——必須在乾燥與暈染之間取得平衡,透過層疊控制畫面結構,使創作過程更具計劃性,同時也保有即興。

而在大面積的紙張上作畫,必然也須應對空間和身體動作的限制。他談到,由於畫紙必須平鋪於地面,於是便無法如在傳統畫架前般,站在適當距離審視整體構圖,而是必須走入畫面之中,和作品建立更直接的身體關係,以適應紙張的尺寸與視角的變化。而其動作、行走的路徑甚至身體重心的轉移,都有可能影響筆觸與顏料流動的方式。
在三聯幅作品中,自然景物採用類似傳統中國水墨畫的散點透視,由遠至近排列,強調視點的流動性。這種視覺結構亦與馬哈切克在創作過程中的身體移動相呼應——當藝術家在大尺幅畫面上行走與作畫時,筆觸與色彩的分布會隨視角變化而調整,身體的行動軌跡遂成為作品的一部分,形成一種動態的、與空間產生關聯的身體經驗。

馬哈切克的創作涉及了人與自然間的關係,畫面既帶有神秘與奇幻氛圍,同時仍根植於真實記憶。例如,他曾在臺灣的街頭看到一隻野狗盯著燒金紙的火焰,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便成為了《野獸》(2023)的靈感來源。在馬哈切克筆下,動物的形象往往被放大或重新排列,如《夜之觀察者》與《沉默的野獸》(2025)中,犬的頭部幾乎占據了主要部分成為目光焦點,同時超越了日常的經驗,也使觀者不得不從自身經驗出發去解讀其內涵。

本展亦展出馬哈切克從未公開、早期的大尺幅作品《盛裝的駿馬》(2018),此作誕生於一個更為直覺性的創作階段。以兩張畫紙拼貼而成,畫面中的元素則來自他生活中的不同記憶片段——背景是他父母的花園,馬的形象源於在臺灣的觀察,甚至他自己也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彷彿將個人的日常經驗拼貼於畫布之上,形成一種私密而富有情感的視覺記錄。雖然這幅畫已經完成多年,但他直到最近才決定公開展示。既作為回顧,也是一種重新理解過去的方式。

疫情期間,由於無法自由移動、透過旅行抵達新的地景與環境,馬哈切克的創作自然地轉向內在風景的開拓。在「霓虹森林」中,人物的缺席或許並非偶然,他希望觀者將自己投射進這片無人的自然景觀,使作品成為一個開放場域讓個人情感與經驗自由流動。而霓虹在此則作為對無形時間的視覺化嘗試——那段漫長而靜止、同時又迅速流逝的疫情時光,被凝縮於一幅幅發光、生色的畫面中,轉化為超越時間侷限的觀看經驗。
而自然與地景——如山脈、樹木、萬物生靈——本身便是漫長時光的體現;在畫面中,這些元素被捕捉、變形,進而轉化為介於短暫與永恆之間的存在。透過記憶、幻想與夢境,馬哈切克重構出一個混合了個人經驗與文化記憶的風景場域,而這些風景並不具備線性時間下的邏輯,更接近一種心靈地圖的繪製,是過往經驗、情感與渴望的累積。

在「霓虹森林」中時間不再是線性流逝的過程,也並非單純僅是再現自然景觀,透過顏料的層層堆疊、光線引動色彩的變化,馬哈切克建構出一個既源自現實、又超越現實的「世界」,並邀請觀者進入其中成為風景的一部分,重新探索自身與時間、環境之間的關係。正如他所言:「在繪畫之時,我的思緒停止了,彷彿我成為了外在與內在萬物的一部分⋯⋯我曾經以為藝術家應該展示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但我不再這麼認為。我現在只思考自己與永恆之間的關係。」
霓虹森林:轉瞬即逝的歲月拓片
展期|2025.03.08 – 04.11
地點|安卓藝術(臺北市內湖區文湖街20號1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