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瑪莉官:時尚革命者」開展:從藝術系學生到時裝品牌主理人,瑪莉「官」藝術什麼事?

「瑪莉官:時尚革命者」開展:從藝術系學生到時裝品牌主理人,瑪莉「官」藝術什麼事?

From Art Student to Head of a Fashion Brand, What Does Mary Quant Have to do with Art?

為何北美館要展一位英國戰後女性時尚設計師的展覽,瑪莉「官」藝術什麼事?北美館館長王俊傑在現場中特別說明,之所以決定與英國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進行國際合作展示「瑪莉官:時尚革命者」特展,在於其用時尚去介入文化批判,並產生影響力的價值。

在時裝之內的女性倡議與文化干擾

當北美館宣布舉辦英國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ictoria & Albert Museum,簡稱「V&A」)策劃之世界巡迴展「瑪莉官:時尚革命者」時,展覽未開展便有部分藝術界人士疑惑:為何北美館要展一位英國戰後女性時尚設計師的展覽,瑪莉「官」藝術什麼事?

這樣的質疑,或許源自台灣社會中,對於時尚與藝術看似涇渭分明的刻板印象與誤解有關。但其實自戰後包浩斯、黑山學院所拓展的藝術、手藝與設計的總體性視野來看,具有批判性、並以設計擾動既定現實的時裝,其美學實踐也有被納入討論的空間。這也是為什麼北美館繼「薇薇安.魏斯伍德(Vivienne Westwood)的時尚生涯」、「幻羽舞影—高堤耶與蕭畢諾(Jean-Paul Gaultier)舞台服裝展」之後,決定與V&A合作「瑪莉官:時尚革命者」特展的原因。

「瑪莉官:時尚革命者」特展展場。(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在「瑪莉官:時尚革命者」今日的開幕記者會上,V&A館長特里斯特拉姆.亨特(Tristram Hunt)特別錄下影片致詞表示,該展透過集結了共一百套的瑪莉官(Mary Quant)時裝,以及紀錄影片,試著拓展藝術在更多面向的美學實踐。而瑪莉官本人也為了國際巡迴展首站的北美館特別寫下賀詞,「希望我們多年前的這些活潑多彩的服飾與配件,能帶給大家美好的回憶與創意」。北美館館長王俊傑也在現場中特別說明,之所以決定與V&A進行國際合作展示瑪莉官特展,在於其用時尚去介入文化批判,並產生影響力的價值:

「瑪莉官時裝的重要性,除了是翻轉時尚的定義之外,她更嘗試透過時裝,重新詮釋女性在社會中的角色可以是什麼。迷你裙是最重要的標誌之一,除此之外,她更為所有職業婦女,依照不同職業別設計服裝,也以時裝設計作為對於社會既定價值的回應,試圖翻轉當時英國社會的男女不平等。」——王俊傑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王俊傑。(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瑪莉官與「芭札爾Bazzar」的展示革命

瑪莉官1930年出生於倫敦近郊,雙親皆在當地重點中學任教職。1939年,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們一家人被迫撤離到四十公里外肯特郡(Kent)的鄉村。在其自傳《Quant by Quant》中,瑪莉官對其童年生活多所著墨。她描述到在如此風雨飄搖的時局,她反倒覺得刺激,下課後與弟弟呼朋引伴到處玩耍,享受無比的自由;也提到她年幼時就愛上縫紉,喜歡簡單、有型的服飾,對當時公式化、華麗繁複的成人衣飾則感到抗拒。

二戰結束後,她回到倫敦完成學業,後來成功說服父母,在金匠學院(Goldsmiths College)修習藝術教育課程。在一次化裝舞會中,她結識了後來的先生兼商業夥伴亞歷山大.普倫凱特.格林(Alexander Plunket Greene)。不同於瑪莉官的中產階級家庭背景,格林來自富有的貴族家庭,他將瑪莉官帶入其熟悉的藝術社交圈。學院畢業後,兩人認識了同時具攝影師和地產開發商身份的阿奇.麥克奈爾(Archie McNair),他慧眼獨具,看見瑪莉官獨特的時尚品味和設計天賦。

1955年,瑪莉官、普倫凱特.格林與麥克奈爾三人承租了國王路街角一家店面,合夥開業精品服飾店「芭札爾Bazaar」,更於三年後在具百年歷史的哈洛百貨(Harrods)正對面開設了第二家分店。三位品牌創始人各有所長:瑪莉官專注設計,普倫凱特.格林擅於行銷,麥克奈爾則以其財務敏銳度打理業務。

瑪莉官與其丈夫兼商業夥伴亞歷山大.普倫凱特. 格林,1960 年。Courtesy of Terence Pepper Collection. © John Cowa n Archive。(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瑪莉官翻轉英式時尚和傳統,以服飾挑戰階級制度與性別常規,如將維多利亞時代的荷葉邊、立領、燈籠褲和華美印花重新運用;或是將紳士西裝或軍裝所使用的剪裁或面料,誇大演繹成輕鬆有趣的女裝。她也重新帶回1920年代「飛來波女郎」(flapper)的男孩風格,呼應上個世代女性生活和時尚的劇烈轉變;同時發揚膝上長度的裙裝,使「迷你裙」成為女性解放的國際象徵。

在倫敦精品店蓬勃發展、教育程度與薪資水平上升帶來經濟與社會階層流動等背景下,「芭札爾」以其獨特的設計、詼諧妙趣的櫥窗展示與爵士風的服裝秀,受到眾多時尚編輯的認可好評,更一躍成為職業女性追求摩登風尚的終極所在。

隨著旅遊運輸革新帶來的蓬勃國際交流以及大眾傳媒的普及,瑪莉官的設計服飾也迅速風靡世界各地。1960年,在跨大西洋商業噴射客機啟用兩年後,瑪莉官和丈夫普倫凱特.格林飛往紐約,向美國時尚產業推廣其設計。英國報紙報導她令人興奮的旅程,而美國記者則聚焦在她的「古怪」服飾設計,進一步抬升她的名氣。

瑪莉官為美國最大連鎖百貨之一「傑西潘尼百貨公司」(J.C. Penney)的年輕客群,設計出以無袖連身裙和派對洋裝為主的「切爾西女孩」(Chelsea Girl)系列。該系列於1962年9月,在美國華盛頓特區的英國大使館發表,她本人也親自上電視宣傳。1965年時,她已定期搭機往返大西洋兩岸,而無論在歐陸、北美或澳洲都能買到她的服飾。1966年瑪莉官將小雛菊註冊為品牌商標,其青春活力的形象跟著她的名字與影像一同在全球行銷活動中曝光,成為戰後英國自信與正向樂觀的象徵。

瑪莉官坎戈爾貝雷帽廣告,1967年。Image courtesy of The Advertising Archives。(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改變衣身的思想

「時尚處於每個人」,這句瑪莉官的名言,清楚標示了她打破時尚作為特定階級的奢侈品框架。她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跟權力去決定什麼是時尚的。這種在時裝裡表現的戰後民主化與個人主義化的美學精神,也因為時裝設計的材料與技術的專進,而有更近一步的實踐可能。

瑪莉官善於汲取其他元素轉化為設計靈感,並勇於嘗試異材質,與不同品牌、製造商展開合作,帶來許多膾炙人口的系列:「激進派」品牌線(1963-67)以美國運動服飾單品為參考,採用「深紫」、「橙紅」和「灰褐」等少見色系提供無限混搭可能性,以有趣、前衛且較低價位的衣著改變時尚走向;與專擅聚氯乙烯(PVC)材質的「短吻鱷魚牌」(Alligator)合作的雨衣(1965-67),以色彩繽紛活潑的斗篷、拉鍊、對比色的衣領與袖口,結合實用性與搶眼的視覺效果,為品牌帶來全新的生命力。

「瑪莉官:時尚革命者」特展展場。(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瑪莉官與髮型設計師維達.沙宣,1964年。 © Ronald Dumont/Daily Express/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瑪莉官無畏開創的精神,也拓展出產品多元的可能性,例如與巴特里克公司(Butterick)合作推出裁縫版型(1964),讓消費者得以根據個人品味與預算選擇布料來縫製連身裙,或是開發各式穿搭配件如顏色特異的褲襪、塑膠模製鞋、PVC材質的包包等,以至於和玩具產業攜手創造黛西娃娃及迷你版瑪莉官服飾、家居飾品設計,以及經過多年研究後推出的美妝產品系列。利用高明的市場策略和高能見度的包裝設計,瑪莉官成為最早也是最多元的生活風格品牌之一。

V&A在規劃英國首展時,透過舉辦社群媒體活動,公開徵求瑪莉官時裝的影像記憶與個人故事,獲得眾多女性的響應,展覽中許多服飾、配件與照片,即是她們慨然捐贈或出借的珍藏。身處一個爭取兩性平權之風勢不可擋的年代,瑪莉官以俐落不羈的迷你裙與長褲等,賦予女性果敢、獨立的自我風格;並以其投身工作、勇於冒險的行事作風,以身作則地實踐她對女性角色的理想與抱負。

瑪莉官與其商業夥伴預見視覺品牌及市場行銷在未來將佔有的優勢,在設計和零售上破舊立新、匠心獨具的眼光及作法,至今仍深刻影響著倫敦在設計與傳播領域中創新時尚教育的不敗聲譽,對於塑造英國今日在全球的時尚地位功不可沒;而她將時尚視為傳達新態度、想法與改變的管道,致力於創造兼顧平價與精緻,且令人穿起來感到快樂、自主、無所拘束的服飾,以此扭轉既定規則並探試各種性別角色和認同,更從而預示到未來世代享有的機會與自由。

「瑪莉官:時尚革命者」特展展場中,展出了策劃團隊在國際徵集瑪莉官時裝使用者們時的訪談紀錄影片。(本刊資料室)
瑪莉官與髮型設計師維達.沙宣,1964年。 © Ronald Dumont/Daily Express/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瑪莉官:時尚革命者 | 英國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世界巡迴展

展期|2022.05.28 – 2022.08.28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地下樓D、E、F展覽室

ARTouch編輯部( 170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