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亂世新生:和美術館試營運看「世間風物」

亂世新生:和美術館試營運看「世間風物」

正如安藤忠雄的設計,宛若水波紋一般序列漸進,和美術館並不只關注和諧的靜止狀態,「和」的諧音「huò」,亦指向「混合」的動態過程,昭示和美術館在傳統歷史文化與現當代藝術、東方與西方、都會與在地、藝術與公眾、物質與象徵、典藏與委託等向量間,積極遊走、中介的自我定位,在跨越地域、時代、藝術、文化等疆界後,自各元素的交織交纏中,展望未來。這般前瞻與擘劃,為亂世下的新生更添積極意義。

在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肺炎蔓延、全球藝文活動廣受波及之際,可見運籌帷幄良久的實體美術館蓄勢待發,誠為令人振奮的佳音。原訂於今年3月20日迎來盛大開幕的和美術館,終於10月1日起在廣東順德掀開面紗。受疫情影響,「世間風物——和美術館開館大展」(簡稱「世間風物」)中,原計畫順延至「正式展」展出的國外藝術家作品,迫於運輸、海關、檢驗檢疫等諸多因素遺憾取消。為彌補缺失,在目前「啟動展」基礎上,和美術館將從2020年12月23日起開放所有展廳,並以視頻、圖片及文字的形式呈現這部分作品。

因應疫情,和美術館將「世間風物——和美術館啟動展」(簡稱「世間風物」)調整為兩階段,部分國外藝術家作品將延後展出,試營運期間首先以「啟動展」問世,開放民眾預約參觀,為後續萬眾矚目的「正式展」鋪路;另外,主要以館藏立足的和美術館,也隆重推出「風會之變——館藏中國近現代美術作品展」(簡稱「風會之變」),大展新興美術館的典藏視野與實力。

和美術館建築外立面。(和美术館提供)

和美術館由創立人為回饋故鄉文化而興建,並邀請日本名建築師安藤忠雄(Andou Tadao)操刀。佔地面積8,845平方公尺、建築面積約1.6萬平方公尺,也是安藤忠雄在中國設計的最大單體美術館。建築工程共耗時五年籌劃及施工。從建築設計到細部工藝,他與團隊細究嶺南地區的熱帶氣候、自然景觀、人文歷史等,尤其萃取建築文化的空間融合意境精隨,嘗試融將地方特色融會貫通,以此作為美術館之建築理念。

從建築設計到細部工藝,細究嶺南地區的熱帶氣候、自然景觀、人文歷史等,尤其萃取建築文化的空間融合意境精隨,嘗試融將地方特色融會貫通。(和美術館提供)

和美術館建築體本身以「圓」為中心,四層圓環重疊交織的各個空間雖被賦予明確的中心對稱,立體的圓卻因偏心率由下往上逐漸擴大,產生錯落的偏移層次。如同此設計所象徵的,和美術館從外至內,從硬體至軟體,皆期待由中心向四周擴散,承擔起「匯集人群,孕育『和諧』關係」之使命。不過,正如安藤忠雄的設計,宛若水波紋一般序列漸進,和美術館並不只關注和諧的靜止狀態,「和」的諧音「huò」,亦指向「混合」的動態過程,昭示和美術館在傳統歷史文化與現當代藝術、東方與西方、都會與在地、藝術與公眾、物質與象徵、典藏與委託等向量間,積極遊走、中介的自我定位,在跨越地域、時代、藝術、文化等疆界後,自各元素的交織交纏中,展望未來。這般前瞻與擘劃,為亂世下的新生更添積極意義。

和美術館建築體本身以「圓」為中心,四層圓環重疊交織的各個空間雖被賦予明確的中心對稱,立體的圓卻因偏心率由下往上逐漸擴大,產生錯落的偏移層次。(和美術館提供)

啟動展承襲此動力,更確立和美術館在今日迎向變化莫測之局的沉穩與靈活之姿。典藏展「風會之變」由廣東美術學院教授胡斌策劃,借用廣東代表性學人梁啟超名言「論畫於今,蓋極風會之變矣」,思索20世紀捲入全球藝術文化版圖,歷經轉型的中國近現代美術,如何在整體社會、文化與視覺系統變遷,以及中西交互語境影響等轉捩點下,行自我傳承與變革,以因應世態。和美術館在此重新梳理中國繪畫面對「新世」情境下的「天道」觀念,以及對萬事萬物的思維,除了溯源,更是延續與再次重整其內在關懷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秩序、物質文化及象徵模式等之精神,提供當下批判反思的參照。

吳昌碩,《雪景山水》,绢本水墨,131 × 40 cm,1915。(和美術館提供)
趙無極,《海》,布面油畫,97 × 195 cm,2004,和美術館典藏。(和美术館提供)
朱德群,《稳》,布面油畫,200 x 200 cm,1993,和美術館典藏。(和美术館提供)

主題展則由中國重量級獨立策展人、評論人馮博一主掌舵,召集胡斌、王曉松、劉鋼等知名策展人,以及和美術館執行館長邵舒所共同策劃。展名援引梁實秋散文精選集《世間風物好》,「世間」意指「人世間」,涵括人類實體居住空間,以及時間、物質、能量、速度等參數,而「風物」字面之意為風景和物品,在此指涉自然環境下的生活景觀。「世間風物」以三個單元,為此一寬闊的命題賦予了多重層次,從天地萬物與日常生活,循序漸進地展開生產消費、生態環境等面向之探討,直視當代人類文明所正面臨之現實挑戰。

尹秀珍(Yin Xiuzhen),《輪籠》(Wheel-cage),鋼、鐵、穿過的舊衣物、不鏽鋼日用品、刹車設備,870 x 260 x 330 cm,2020。(和美術館提供)
左:露西婭.布魯(Lucia Bru),《(立方體)》((cubes)),420件陶器,27 x 31.5 x 45 cm,2015。
右:露西婭.布魯(Lucia Bru),《無題》(局部),21件,尺寸依場地而定,2017。(和美術館提供)
劉韡,《大自然》,洋鐵皮、鋁合金、玻璃鋼,400 x 200 x 200 cm,2020。(和美術館提供)

首先,「經驗萬物」單元從「萬物」所指稱的一切存在物的寬泛概念出發,檢視人類如何在接觸與認識的過程中,獲得感性的「經驗」。藝術家除了挖掘物質材料作為創作媒介,更甚者,跳脫日常感知的侷限,進而對物質的單一形態進行解構或提升。藝術的丈量與轉化除持續累積為個體創作經驗,更重構了人類集體與萬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接著,「『惟』物質發展主義」單元進一步反思現代化發展進程下,社會生產、消費主義,以及個人欲望等所導致的資源耗竭與生態失衡。藝術於此再次超越當下,對於人與萬物的關係進行介入,提出警示、批判與預知;而「人間食堂」單元則重返人類生存的「食」的本能,藝術家在此或取食物為創作媒材,以特定空間重塑「食堂」的烹飪交流,或自食物相關的經驗記憶中抽絲剝繭,再行超日常的轉化。總總實踐皆旨在將藝術延伸至物質文化領域,且以此為徑,更是嘗試重返在地,為廣東順德代表性的飲食文化底蘊,另闢生態環境與食物系統共生關係的討論軸線。

莫娜.哈透姆(Mona Hatoum),《地图(透明)》(Map (clear)),透明玻璃弹珠,1000 x 1800 cm,2015。(和美術館提供)
趙仁輝,《未見之事的證據(2020)》,木結構視頻裝置、摄影、影像,HD,1920 x 1080,50幀/秒,2020。(和美術館提供)
左前:徐冰,《背後的故事:谿橋晚色》,综合媒材装置/磨砂玻璃後的各種材料及装置,100 x 250 cm,2020。
右後:張大千,《谿橋晚色》,絹本設色,66 x 165 cm,1970,和美術館典藏。(和美術館提供)

綜觀而言,展覽可說為既有藝術與現實命題,開創出豐富的討論層次:「世間風物」乍看令人聯想起時下「人類世」(Anthropocene)論辯趨勢,卻更娓娓道來般地層層剖析藝術於物質文化中的角色流變,並扣連回美術館之所在尋求解方;館藏展則重返中國藝術史中的變局,從中提煉今日面對更為複雜之情勢的精神指標。二者的策畫層次,對照回安藤忠雄在建築體之設計,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建築師借用中國「天圓地方」的文化元素,在富有張力的垂直空間中,以雙螺旋樓梯連結各層視線焦點,自視覺衝突中創造多變旋轉空間。當自然光因頂部透光設計而映射至館內時,建築結構因而能有效與光影互動,增添建築表情。和美術館整體姿態或許亦若此,待抽象的希望之光灑下的同時,業已隨時備好與未來共舞。

延伸閱讀|安藤忠雄建築新作,廣東「和美術館」將於明年春天開幕

達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神聖》(Inviolability),蝴蝶拼畫,213.4 x 243.8 cm,和美術館典藏,2007。(和美術館提供)
「風會之變——館藏中國近現代美術作品展」展覽一隅。(和美術館提供)
建築師借用中國「天圓地方」的文化元素,在富有張力的垂直空間中,以雙螺旋樓梯連結各層視線焦點,自視覺衝突中創造多變旋轉空間。(和美術館提供)

主策展人馮博一Q&A

典藏雜誌社編輯部訪談了和美術館開幕大展「世間風物」的主策展人馮博一,了解展覽策畫的過程,以及美術館營運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因應方式。(採訪、整理|謝盈盈)

典藏:原本這個展覽應該是 2020 年藝術圈大事,因為疫情的影響,從 3 月延到 10 月,現在面臨許多人無法到現場看展覽的情形。對策展人來說,此展覽面對最大的挑戰為何?

馮博一(簡稱「馮」):疫情之前,對於策展人來說,我們試圖尋找「非一線城市」策劃當代藝術展覽的中國經驗;同時,展覽既要滿足「國際性」又要具有「在地性」的雙重要求。因此,將開館展的整體標誌為粵港澳大灣區由家族發起的非營利民營美術館的功能與作用,啟動和促進當地經濟、文化發展,並將未被大眾充分認識的順德地緣文化納入國際藝術的視野之中,也就成為我們策展的基本訴求和願景。疫情之後,已經難以按原計劃舉辦開幕式及相關活動,造成一些國外藝術家的原作無法完整呈現。只好在能力所及中採取不同方式,降低疫情導致展覽的缺失和遺憾,儘量使展覽獲得相對充分地展示,這也是我們始料未及的一次挑戰。

典藏:展覽名稱為「世間風物」,2020年為特別動盪的一年,大自然正在反撲人類文明。人們的生活形態,也因為疫情,改變許多。請問策展人在策展選題上,有沒有把新冠肺炎對人類社會的影響考慮其中?疫情時下,大家對看展覽,也有不一樣的期待與想法,您能跟我們分享後新冠的美術館或是策展人要如何更有效地把藝術帶給觀眾呢?

馮:疫情爆發之前,參展藝術家及作品都確定了,只剩下運輸、佈展和開幕式等具體事項的執行。但很難預想到疫情肆虐至今,全球面臨難以控制的狀況,不太可能在展覽中增加有關疫情的作品。這場天災人禍所帶來的這些情形和體驗或許會成為一個標示,引起人類對自然生態、社會機制的重新反思,也一定會有藝術家為此創作具有警醒式的作品。因為當代藝術就是具有文化針對性的反思、探索和批判,而疫情仍然在無時無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正常生活,無可逃遁。

典藏:如果 2021 年還是不能自由的出國旅行,無法親自到美術館看展覽,是否有新增線上展覽等配套措施,以致於讓和美術館可以觸及全世界,也讓全球都能夠看見和美術館?

馮:疫情使我們更頻繁地利用新媒體提供的多種社交、展示與溝通方式,同時也更新了在美術館看與被看的關係。相信未來美術館也將採取更多維、立體的方式,展現藏品及後續展覽專案。


世間風物——和美術館啟動展
風會之變——館藏中國近現代美術作品展

展期:2020.10.01 – 2021.03.31
地點:和美術館
地址:中國廣東省順德北滘新城怡興路6號

ARTouch編輯部( 17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