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對我來說,認識空間就是認識整個社區。」日本建築師山本理顯,獲2024年普利茲克建築獎

「對我來說,認識空間就是認識整個社區。」日本建築師山本理顯,獲2024年普利茲克建築獎

素有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被譽為國際建築界最高榮譽的「普利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2024年得主出爐,由日本建築師山本理顯( Riken Yamamoto)獲得此一殊榮,是此獎的第 53 位榮譽得主,也是繼丹下健三、安藤忠雄、伊東豊雄與磯崎新等人之後,第九位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的日本建築師。

素有建築界諾貝爾獎之稱,被國際間譽為建築界最高榮譽的「普利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2024年得主出爐,由日本建築師山本理顯(Riken Yamamoto)獲得此一殊榮,是此獎的第 53 位榮譽得主,也是繼丹下健三、安藤忠雄、伊東豊雄與磯崎新等人之後,第九位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的日本建築師。

2024年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日本建築師山本理顯( Riken Yamamoto)。(攝影/Tom Welsh,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網站)

山本理顯,1945年出生於中國北京,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隨父母移居日本,他的童年在目睹國家重建過程中度過。父親去世後,年幼的他輾轉與母親移居至橫濱。童年的成長環境,為山本理顯對於空間的思考產生深遠影響。在母親開設的藥房,一棟傳統日本町屋中長大的他如此形容:「門檻的一側是家,另一側是社區,而我坐在中間。」這樣的觀察也體現在他日後設計的作品之中,始終密切關注著「社區」,思考公共與私人領域、個人與集體之間的界線與關係。

山本理顯師承日本當代建築大師原廣司(Hiroshi Hara),在老師帶領之下他曾與研究室成員一起前往非洲研究部落群落,其中也包括了日本知名建築師隈岩吾、小嶋一浩等人。畢業後,山本理顯也曾與原廣司駕車環遊歐洲,至南美、印度、尼泊爾各地,研究紀錄所到之處的社會互動與社區系統,從日本的傳統町屋到希臘式的家庭住宅(Oikos),逐漸發展出自身的建築風格。

由山本理顯設計的住所「GAZEBO」(攝影/Tomio Ohashi,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網站)

1973年,山本理顯創立「Yamamoto & Field Shop」事務所,從私人住宅的委託開始接起。1978年,在日本川崎打造的「石井之家」,由一個亭子狀的房間組成,將室內延伸至室外,有舉辦活動舞台與階梯式座位,生活空間則嵌入於下方。1986年,在自己的住所「GAZEBO」中,他通過一系列屋頂花園和露台設計,創造出鄰里間日常休憩、園藝的互動空間。

山本理顯的設計理念始終從社區出發,相信所有空間都有可能豐富群體,他將公共過渡往私人領域的「邊界」重新想像為「空間」,為社區賦予生命力。2010年,山本理顯參與韓國江南居住區的社會住宅建設,九戶住宅以底部樓層開放透明的設計、樓層之間的共享平台,銜接住宅與住宅的連橋,鼓勵鄰里之間互相建立關係,「這樣即使是獨自生活的人也不會感到孤立。」

在山本理顯長達50多年來的職業生涯中,設計項目遍及世界各地,從私人住宅到社會住宅,從學校建築、社會機構到市政空間,代表作品包括:橫須賀美術館(日本橫須賀,2006)、名古屋造形大學(日本名古屋,2022)、蘇黎世機場THE CIRCLE綜合體(瑞士蘇黎世,2020)、建外SOHO(中國北京,2004)等。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外觀。(攝影/吳欣穎,桃園市立美術館提供)

今年4月,臺灣民眾也即將見到山本理顯的作品,位於桃園中壢青埔高鐵特區的「桃園市立美術館」與「桃園市立兒童美術館」,由「石昭永建築師事務所+株式會社山本理顯設計工場」團隊所設計,以山本理顯「遊樂化的展館、景觀化的建築」的設計理念為基礎。在外觀上採自然「山丘」的概念,包括斜屋頂、白盒子(White Cube)的概念箱型空間,以及柔軟曲線的遮陽板外牆。內部則採用大面積的玻璃採光和大跨度的展覽空間,結合直線和曲線的線條語彙,展現了簡潔有力的建築外觀。「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將於下個月初(4/3)開始試營運,而「桃園市立美術館」預計於2026年底完工,兩館將通過空中廊道相連,並與桃園市立美術館轄下的橫山書法藝術館形成藝術聚落。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內部空間。(攝影/吳欣穎,桃園市立美術館提供)

2012年,山本理顯於出版自傳《RIKEN YAMAMOTO:山本理顕の建築》中,曾謙遜地表示「自己並不擅長設計」。儘管如此,他的設計卻擁有深遠影響力,鼓勵人們跨越身份、經濟能力,並努力撫平基礎設施和居住系統之間的差異。正如他所言:「我確實很注意周遭的事物。我所說的周遭,是指周圍的環境、當地現有的社區、當代社會的情況。」

關於山本理顯與其作品的影響力,本屆「普利茲克建築獎」評委會主席,同時也是2016年普立茲克獎的獲獎者亞歷杭德羅·阿拉維納(Alejandro Aravena)如此形容:「在未來的城市中,我們最需要做的事情之一是通過建築創造條件,增加人們相聚和互動的機會。山本用心地模糊了公共和私人領域之間的界線,為社區建設作出了超出其職責範圍的積極貢獻。」「他是一位令人感到安心的建築師,讓日常生活過得更有尊嚴;讓慣常的事變得非比尋常;讓生命從平靜走向輝煌。」

延伸閱讀

多變就是唯一不變的風格,日本建築師磯崎新獲得2019年普利茲克建築獎

打造具永恆價值的建築:大衛・奇普菲爾德獲2023年普利兹克建築獎

西班牙三人以環境關懷榮獲普利茲克獎

ARTouch編輯部( 1568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