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館驚見海盜船、探險高塔、迷你雲霄飛車!今年兒童節,桃園市兒童美術館(以下簡稱兒美館)充滿了歡笑,原來從3月12日起,就有一連串培力工作坊,在兒美館國際演講廳舉行,從「兒童博物館與孩童共同打造學習與遊戲環境」、「肢體方法與藝術」、「體驗創造的遊戲方法」到「人文教育中的關係延續」等命題,逐步推進、建立遊戲中學習必要的獨立思考及群體合作軟實力,並且在4月3日進入下一階段,統合前四堂工作坊集思廣益的精華,共議遊戲場結構,試圖打破館方、家長、兒童之間僵固的不對等權力結構,共同動手建造4月4日的「開放遊戲場」,讓報名的親子觀眾共襄盛舉。

以孩子為主體,共玩拉近與大人的距離
由桃園市兒童美術館策劃的「外掛學校」自2024年啟動,今年(2025)更進一步聚焦在「與兒童一起」、「兒童自主」。為實踐這樣的理念,兒美館攜手超越遊戲團隊,將美術館轉化為一日限定的遊戲場。讓孩子真正成為主角,擁有探索與決定的空間,是兒美館對「兒童參與、兒童自主」價值的實踐與突破。
在這次規劃中,長期關注並倡議兒少權益的超越遊戲共創夥伴李玉華,是參與推動今年「外掛學校」的重要成員之一。在設計培力工作坊特別安排「一大一小」的組合,藉由陪伴而非指導的角色配置,重新詮釋成人與兒童的關係。活動設計中不斷出現「一起」、「共玩」等概念,目的在於打破以往由大人主導、孩子配合的模式,轉而營造一個強調對話、理解與共創的平等空間。

在這樣的互動架構下,孩子不只是參與者,更是能夠提出想法、主導行動的創造者。而成人則學習如何放下權威,成為孩子的合作夥伴與同理支持者。這樣的關係轉變,讓孩子擁有更多表達與發揮的機會,也讓親子間建立起更真實的情感連結。
桃園市立美術館教育推廣組也表示,透過這樣的共玩設計,美術館、家長、孩子與地方銀齡志工得以在更加平等的情境下,自然產生互信與情感交流,使關係變得更加緊密、有機,為親子共學與世代共融打開更多想像空間。

重新定義孩童與美術館的關係
甫營運滿周年的桃園市兒童美術館,沒有歷史包袱,更有機會顛覆大眾對於館所嚴肅的既定印象,透過一連串的活動與策展,孩子們在與同儕互動、與館員還有社區參與的銀齡志工協力之下,彼此建立友誼,更與美術館產生情感連結,從摸索到逐漸熟門熟路,孩子甚至有機會主動要求去美術館「玩」,翻轉美術館定位,成為親子日常休憩育樂的首選之一。典藏ARTouch特別趁著「外掛學校:開放遊戲場」活動當日邀請桃園市立美術館教育推廣組潘詩茜督導、超越遊戲共創夥伴李玉華接受專訪,探討今年活動的觀察收穫,以及背後的深刻思索。
《典藏ARTouch》(以下簡稱典藏):作為全臺唯一獨立館舍的兒童美術館,桃園市兒童美術館的空間設計,和一般館所相比,有什麼特殊的巧思嗎?
潘詩茜:從建築設計理念來說,兒美館相較於其他美術館有更多玻璃,因此更為通透,館內的訪客與館外的路人能夠看見彼此,產生關係,「通透感」也帶來自由與開放的感覺。另外館外面向青塘園一側有大面積斜坡屋頂,長長的Z字型步道可以讓人走上去。建築師山本理顯希望透過這些設計,讓來訪美術館的孩子也成為城市風景的一部份,呼應兒童美術館的定位。
館方作為建築物使用者,因為周圍的玻璃帷幕,展場氣氛會受到室外天氣的影響,陰天和晴天就會帶來不同的光影變化,從教育推廣的角度來說,我們會受到這些建築物特色的啟發來發想活動,例如我們就曾經規劃過與光影有關的活動。
李玉華:對於家長而言,可能是來朝聖獲得普立茲克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的日本建築師山本理顯的作品,對於小孩而言,因為它綠白相間的色彩與三角切面,孩子戲稱為「抹茶蛋糕」。一般館所比較嚴肅,孩子較幼小時不太敢帶他們去美術館,而兒美館有充足的戶外空間讓孩子野放,當野性釋放完了以後,再進到室內,比較容易靜下來接收藝術家想要傳達的訊息,特別適合年幼的參觀者。
作為一名中高年級學童的家長,會希望「抹茶蛋糕可以切大塊一點」,期待未來大美術館空間可以跟兒美館互補與延伸。

典藏:美術館作為教學場域,有什麼得天獨厚的條件與挑戰?
潘詩茜:同仁會想在美術館工作,而不是學校或其他正規教育的學習場域,多半是希望可以有多一點實驗的機會與空間,所以大家相當認真去做各種嘗試,不管是規劃不同主題的工作坊,或者想要接觸特定的觀眾族群,就會去發想一個專案,實際地操作試驗。
經過大家的努力,兒美館對外開放營運至今一年左右,已經可以常常在展場遇到面熟的孩子,一問之下果然是來參加過一場甚至多場展覽與活動的孩子。我們覺得這是很好的進展,代表兒美館開始慢慢地跟地方社區、跟孩子變成朋友。
就這次「外掛學校」活動而言,算是我們的初步嘗試,雖然一開始的提案還有很多想做的事情,但考量這次活動的實驗性質頗高,還是希望先在可以掌握的範圍內做好。累積了經驗與能力之後,關於「和孩子一起」的議題還有很多值得探索的面向,希望下次活動就可以再有其他的嘗試與練習。
典藏:請分享「外掛學校」的緣起,在此孩子能有什麼一般教室無法提供的體驗呢?
潘詩茜:以今年「外掛學校」想要探討的題目來說,我們深受去年「為兒童策展——2024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國際論壇」當中國際講者Monica Eileen Patterson、手塚貴晴和手塚由比建築師夫婦等人的啟發,對於「兒童博物館學新概念」、「玩的本質」有更多探索的興趣,同仁也隨後參加了其他關於「兒童參與」的座談,因此萌生了以「外掛學校」實踐館員培力的想法,讓同仁實際演練「兒童參與」的概念與方法。
與在教室學習相比,美術館或許有更大的空間可以預先規劃調配,學校老師可能需要考量課程進度,或者一個老師要帶領超過30位學生,比較沒有辦法像美術館一樣,可以明確針對空間、時間、人力去彈性調配,確保有足夠資源照顧到不同人的需求。
李玉華:2024年「外掛學校」內容連結新住民、原住民和社區工作者,到了2025年要「和孩子一起」工作,是更大膽的嘗試,讓人覺得兒美館更「打開」,除了建築物很特別,它的內在也很特別。
小孩不懂所謂的建築大師作品,但他們來到兒美館,發現這裡很開放、具實驗性質、願意蹲下來傾聽,小孩會對兒美館產生認同。今天來兒美館蓋遊戲場,蓋完隔天又來玩,就會很有認同感。我們也跟現場其他小朋友介紹可能會遇到蓋遊戲場的小朋友,可以問他們怎麼玩,無形之中小孩會和這裡連結很深。

典藏:如何定義「玩」?學習與玩耍有界線嗎?對於「外掛學校」的參加者能有怎樣的收穫?
潘詩茜:我認為一般來說兩者還是存在著界線,但是從美術館的角度來說,我們一直努力的是希望可以模糊學習與玩耍的界線,希望大家在玩之中學習﹑有所收穫。
經過這次「外掛學校」的活動,小孩在這裡的經驗不同了,他們和美術館的關係也會不一樣。對大人而言,我們希望這些互動心法之後可以應用到大家的日常工作或創作中。
另外在今天的遊戲場當中,小孩實際在玩的狀態對於大人來說也很有啟發,例如其中一位「外掛學校」參加者張爺爺,一開始他擔心小孩在玩的過程中受傷,但經過實際觀察遊戲工作者的帶領以及小孩玩的狀態之後,他會發現其實可以這樣玩,在心態上就會更打開。
李玉華:我覺得很感動!近十年致力兒童遊戲倡議,今天孩子可以說要在美術館玩,具有指標意義。演講廳原本是一個大人演講的地方,但可以進行工作坊,甚至變成今天的開放遊戲場,這對於遊戲倡議者來說,就是一種空間的反轉,是一個兒童權力的反轉,非常有意義。
另外今天也明顯發現大人也很想玩,很多大人跑去攀爬設施,更發現有爸爸用樹枝戳球,那是0到3歲孩童在玩的動作,感覺家長也釋放內心的小孩出來玩。
為了弭平權力關係,工作坊採取「一個大人陪伴一個不認識的小孩」,等到休息時間,發現有一半大人都不知道自己陪伴的小孩叫什麼名字,於是大人被提醒認識眼前的小孩,一起共度接下來四堂工作坊,這是大人要學習的面向,小孩會學習到的則是怎麼樣讓大人或這個社會了解他們的獨特玩法,而不是去符合大人的玩法。

典藏:如何挑選合作的師資與藝術家?
李玉華:作為倡議者,我向館方提出講師清單,列出工作內容,而館方有很多不同的工作與議題,他們從中優化、收斂後,逐步找到幾個面向:陪伴兒童遊戲、 城市空間規劃、肢體表達、多元共融等,再演變成最後的工作坊。
典藏:受訪當天活動、前一天的「好玩的,蓋起來」還有此前在國際演講廳的四堂課有什麼意外的收穫與發現能與讀者分享?
潘詩茜:這次工作坊有一堂我認為很重要的課程,是盧駿逸老師的「和小孩互動心法——光明與黑暗都講」,這堂工作坊有一個環節把大人和小孩分開上課,在給大人的課堂上,駿逸老師關照大人的狀態,不只是討論出解決方法,更重要的目的是讓大人被理解,進一步去思考對於小孩產生負面情緒的緣由,哪些情緒可以化解,哪些情緒則應該接受它,而非感到愧疚。雖然我們談「兒童本位」,但關照大人的狀態與情緒同樣重要,只有大人先被好好照顧,才能繼續好好地和小孩相處。
李玉華:關於兒童的議題好像都繞著小孩轉,但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小孩,當他們還是小孩的時候如果沒有被完整照顧到,長大成人再遇到小孩,童年沒有被處理好的問題,又會反映到現在的小孩身上。如果能照顧好大人心裡從前的小孩,就同時照顧好未來的小孩。因此雖然談兒童權利,但每個小孩和陪伴的大人都需要被關照,才會請駿逸老師和所有大人將情緒拿出來討論。如果多一點這樣社會實驗類型的工作坊,就可以關照到更多的大人。
潘詩茜:工作坊是以分組方式進行,每一組以「一個大人搭配一個小孩」組成共6-8人的小組,每一組又有一位小組長作為引導者的功能。我認為小組長的的角色相當重要,大家或許會不知道怎麼和小孩開啟對話,但因為小組長擅長引導孩子互動或參與討論,透過小組長的引領與幫助,我們可以從旁發現不同孩子的特質,同時學習到與不同孩子的友善溝通模式。例如我這一組小組長宜暉在面對害羞慢熟的孩子時,如何掌握溝通節奏,給予足夠時間與空間,引導出孩子的深度思考,難以相信這是宜暉與這名孩子的初次互動,我體認到這類型專業夥伴的重要性。
李玉華:雖然志工或館員也常與兒童互動,但因為我們已經專注在兒童遊戲多年了,就會出現很有經驗的第一線工作者,像剛剛說的案例就非常珍貴,大人們藉此可以學到更多對孩子友善的應對方法,根據某些孩子的特質,有時候就是需要等待他,不恥下問,多問十次,才能讓孩子卸下心防。
從共玩到實踐:外掛學校的下一步
隨著共玩計畫與遊戲場的逐步實現,「外掛學校」翻轉了大眾對美術館的既定印象,與孩子們建立起更深厚的連結。在一系列開放遊戲場的共創歷程中,兒童展現出豐富的自發性和創造力,而孩子與大人「一起玩、一起做」的過程,也變得更加真實而有溫度。
5月起,「外掛學校」將推出一系列分享會與工作坊,進一步拓展公共討論與實踐空間。首場分享會將於5月4日登場,邀請大人與小孩一同參與,分享各自在共玩過程中的觀察與體會。
後續活動將邀請瑞士藝術家 Lisa Marie Bengtsson、藝術家陳豪毅 Akac Orat 與陶藝教師施姵伃,分享他們在藝術現場中對兒童參與的觀察與實踐。系列活動希望吸引更多藝術設計及教育的實踐者,共同思考在藝術場域中,孩子的聲音與想法該如何被看見與實現。
2025 Wide Open School 外掛學校
時間|2025.03.12-2025.06.01
地點|桃園市兒童美術館
參與團隊與藝術家|Lisa Marie Bengtsson、姜春年 (臺北市藝術統合教育研究會)、施姵伃 (魚室工坊)、張凱越 (火星上的藝術課)、陳豪毅 Akac Orat、創藝樹設計工作室 、Beyond Playmaking超越遊戲、盧駿逸 (光合人文教育工作室)
指導單位|桃園市政府、桃園市議會、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主辦單位|桃園市立美術館
活動詳情|https://tmofa.tycg.gov.tw/ch/events/current-ev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