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兒童本位「外掛學校」:桃兒美藝術教育重新定義陪伴真諦

兒童本位「外掛學校」:桃兒美藝術教育重新定義陪伴真諦

玩樂與學習是否有明確界線?美術館與兒童的關係有沒有被挑戰的可能?今年‎桃園市兒童美術館邀集超越遊戲Beyond Playmaking、創藝樹設計工作室共同規劃建置「外掛學校」,透過萊姆老師(張凱越)的簡易遊戲發想、春捲老師(姜春年)身體與布料的展演探索、就近取材環境遊戲,到JOJO老師(李亞樵)以木材搭建「開放遊戲場」,在兒童節這一天,破天荒讓美術館國際演講廳化身一日限定的快閃遊樂園⋯⋯。

美術館驚見海盜船、探險高塔、迷你雲霄飛車!今年兒童節,桃園市兒童美術館(以下簡稱桃園兒美館)充滿了歡笑,原來從3月12日起,就有一連串培力工作坊,在桃園兒美館國際演講廳舉行,從「兒童博物館與孩童共同打造學習與遊戲環境」、「肢體方法與藝術」、「體驗創造的遊戲方法」到「人文教育中的關係延續」等命題,逐步推進、建立遊戲中學習的必要的獨立思考及群體合作軟實力,並且在4月3日進入下一階段,統合前四堂工作坊集思廣益的精華,共議遊戲場結構,試圖打破館方、家長、兒童之間僵固的不對等權力結構,共同動手建造4月4日的「開放遊戲場」,讓報名的親子民眾共襄盛舉。

透過工作坊就近取材,學習打造遊戲的方法。(桃園市兒童美術館提供)

突破權力結構,拉近親子距離

長期關注、倡議兒少權益的超越遊戲共創夥伴李玉華是今年「外掛學校」的核心人物之一,在規劃培力工作坊時,為了弭平大人與孩童之間的權力不對等關係,刻意安排一位大人陪伴一名兒童,相關活動說明中可以看到「一起」、「共玩」等詞彙反覆出現,為的就是要強調有別於傳統意義的陪伴關係,並非只是出席、達到時間與空間的共享,而是更著重平等、同理等精神與情感的相通,打破長幼尊卑的雙向溝通,絕非不對等權力架構中的單向灌輸與安排。潘詩茜督導致力於加深加廣美術館與親子的交集,更透過工作坊,發現館方、家長、孩童與地方銀齡志工能在平等共玩的情境下,更快速地建立情感連結。

透過共玩活動實踐,親子重新探索陪伴的真諦。(桃園市兒童美術館提供)

重新定義孩童與美術館的關係

甫營運滿周年的桃園兒美館,沒有歷史包袱,更有機會顛覆大眾對於館所嚴肅的既定印象,透過一連串的活動與策展,孩子們在與同儕互動、與館員還有社區參與的銀齡志工協力之下,彼此建立友誼,更與美術館產生情感連結,從摸索到逐漸熟門熟路,孩子甚至有機會主動要求去美術館「玩」,翻轉美術館定位,成為親子日常休憩育樂的首選之一。典藏ARTouch特別趁著「外掛學校:開放遊戲場」活動當日專訪桃園市立美術館教育推廣組潘詩茜督導、超越遊戲共創夥伴李玉華接受專訪,探討今年活動的觀察收穫,以及背後的深刻思索。

《典藏ARTouch》(以下簡稱典藏):作為全臺唯一獨立館舍的兒童美術館,桃園兒美館的空間設計,和一般館所相比,有什麼特殊的巧思嗎?

潘詩茜:桃園兒美館相較於大美術館有更多玻璃,也因此更為通透,建築師山本理顯希望館內的訪客與館外的路人能夠看見彼此,在美術館內的孩童也成為城市風景的一部份。不過整個展場氣氛也因此大受室外天氣的影響:陰天展場受到外面天氣的影響,霎時以為忘記開燈;如果今天是大晴天,觀眾就會覺得展場很舒服,陽光能夠灑進來,光影效果極佳。 從教育推廣的角度來說其實可以做一些跟光影有關的活動嘗試。

李玉華:對於家長而言,可能是來朝聖日本得普立茲克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建築師山本理顯的作品,對於小孩而言因為它綠白相間的色彩與三角切面,孩子戲稱為「抹茶蛋糕」。一般館所比較嚴肅,孩子較幼小時不太敢帶他們去美術館,而桃園兒美館有充足的戶外空間讓孩子野放,當野性釋放完了以後,再進到室內,比較容易靜下來接收藝術家想要傳達的訊息,特別適合年幼的參觀者。 

不過作為一名中高年級學童的家長,會希望「抹茶蛋糕可以切大塊一點」,大美術館出來可以跟兒美館互補,延伸空間運用。

「外掛學校:開放遊戲場」翻轉大眾對美術館的既定印象,與孩童建立起前所未有的連結。(桃園市兒童美術館提供)

典藏:美術館作為教學場域,有什麼得天獨厚的條件與挑戰?

潘詩茜:同仁會想要在美術館工作,而不是在學校或者一般正規教育的學習場域工作,多半是希望可以有比較多談心的機會、多一點嘗試的空間,所以大家相當認真去做各種不同的嘗試,不管是規劃課程,或者想要接觸特定的觀眾族群,就去發想一個專案實地試驗。

館舍對外開放營運至今一年左右,卻已經可以常常在展場遇到面熟的孩子,一問之下果然來參加過一場甚至多場的展覽與活動。

就這次活動而言,其實我們還在嘗試,也不敢直接做太大,一開始其實還有很多想做的事情,本來也想在玻璃上塗鴉,讓不只是室內的小朋友可以體驗,連室外路過的小朋友也可以透過在外側塗鴉,跟館內的小孩互動體驗,但還是會擔心塗鴉失控以及後續需要處理的狀況。希望下次活動可以再多一點、範圍再大一點,今天只有開國際演講廳,之後可能可以加入其他的空間。

典藏:請分享「外掛學校」的緣起,在此孩子能有什麼一般教室無法提供的體驗呢?

潘詩茜:我們深受去年「為兒童策展——2024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國際論壇」國際講者Monica Eileen Patterson、手塚貴晴夫婦等人探討「玩的本質」啟發,館員也先後參加了更多關於「兒童參與」的座談,也因此萌生了以「外掛學校」實踐館員培力的想法,讓同仁實地演練。

與在教室學習相比,美術館有更大的空間可以預先規劃調配,學校老師可能礙於課程的進度,或者一個人要帶領35個小孩,可能就沒有辦法像美術館一樣,可以明確針對空間、時間、人力去彈性調配,確保有足夠資源去照顧到不同人的需求。

美術館相較於正規教室,更有資源預先規劃、照顧到孩童多元的需求。(桃園市兒童美術館提供)

典藏:如何定義「玩」?學習與玩耍有界線嗎?對於「外掛學校」的參加者能有怎樣的收穫?

潘詩茜:我個人認為兩者其實是有界線的,但是站在館方立場會希望可以模糊學習與玩耍的界線,希望大家在玩之中可以有所收穫。

李玉華:我覺得很感動!近十年致力兒童遊戲倡議,到今天孩子竟然可以說在美術館玩,具有指標意義。演講廳明明就是一個大人演講的地方,可是你可以看到工作坊,或甚至是今天開放遊戲場活動中,他們其實沒有把它當演講廳,他們把它當真的遊戲場,這對我們倡議者來說,其實就是一種空間的反轉,是一個兒童權力的反轉,非常有意義。

另外今天也很明顯發現,其實大人也很想玩,明明說大人可以放空、滑手機、做自己的紓壓的事情,可是很多大人自己也跑去爬設施,更發現有爸爸自己用樹枝戳球,那其實是0到3歲在玩的動作,沒想到家長也放內心的小孩出來玩。

空間的反轉,是一個兒童權力的反轉,對於兒童遊戲權益倡議具有非凡意義。(桃園市兒童美術館提供)

典藏:如何挑選合作的師資與藝術家?

李玉華:作為倡議者,我向館方提出講師清單,列出工作內容,而館方有很多不同的工作與議題,他們從中優化、收斂後,逐步找到幾個面向:陪伴兒童遊戲、 城市空間規劃、肢體表達、多元共融等,再演變成最後的工作坊。

典藏:受訪當天活動、前一天的「好玩的,蓋起來」還有此前在國際演講廳的四堂課有什麼意外的收穫與發現能與讀者分享?

潘詩茜:在做遊戲場的時候,可能因為它是木工,著重結構組合,有大量的施作可能對於有些小孩來說就會興趣缺缺,像是我那一組的小女生,從頭到尾心情都寫在臉上,她們雖不會跑走,可是如果你沒有盯著,等你回過神來就發現電鑽怎麼握在自己手裡,然後呼喚她們過來,就看出他們開始厭世——其實她們前幾次工作坊參與度都很高,直到發現自己得搭建遊戲場的那一刻,所以我推測搭建遊戲場這類活動,可能特別因小孩的個人興趣與意願而異。

盧駿逸老師在「和小孩互動心法——光明與黑暗都講」家長專場工作坊中形容大人抽籤與孩子配對分組的概念,就像生小孩一樣充滿了未知,一開始很陌生,甚至不知如何是好,然而我在活動中,看到一旁超越遊戲團隊的宜暉面對害羞慢熟的孩童,竟然能夠抓到溝通節奏,給予足夠時間與空間,引導出孩童深度的思考,完全難以相信這是宜暉與他初次互動,才意識到活動中有專業夥伴擔任小組長的重要性。

李玉華:雖然志工或館員也常與兒童互動,但因為我們已經專注在兒童遊戲多年了,就會出現很有經驗的第一線工作者,像剛剛說的案例就非常珍貴,大人們藉此可以學到更多對孩子友善的應對方法,根據某些孩子的特質,就是要等他,要不恥下問,多問十次,才讓孩子卸下心防。

延伸閱讀|兒童藝術策展的承上與啟下 :側記桃園市兒童美術館「為兒童策展——2024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國際論壇」

陳賦(Greta Chen)( 4篇 )

以情感富足為美,以精神周遍為智,在美感與智識之間,挑戰文字的延展性。現任典藏ARTouch採訪編輯。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