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第 18 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一臺灣館」之徵選,共有五組團隊參與競逐,初複審程序結束後,由東海大學建築學系提案之「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一臺灣改裝」獲選為本屆臺灣館代表之參展團隊。

「第 18 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評審團委員為吳光庭、張基義、徐明松、邱文傑、廖偉立、黃健敏與劉國滄。評審認為東海大學建築學系 「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一臺灣改裝」擁有深度調研臺灣風土文化的行動力,其對未來建築的想法揉雜了臺灣充满韌性的適應特色,因此選出此項提案代表臺灣館。

第18屆雙年展大會主題「未來實驗室(The Laboratory of the Future)」,有策展人曾瑋、協同策展人郭聖傑、何炯德與蘇孟宗領導的東海大學建築學系團隊。他們認為「未來」應該不全然只具有積極向前的特性,也要往過去,以及城市的相對—農村來探詢。策展團隊重新回到臺灣的山海之間,從「真實的日常」尋找面對未來的養分。
團隊以「剖面」的視角聚焦臺灣農業地景,發現其中存在的「改裝」性格。包括是嘉義外海的蚵棚、嘉南平原上的溫室或是梨山的茶園等農業地景,都可以說是人類指認、理解並適應自然作用的節氣與時序後,進一步加以「改装」的構築性回應。
策展團隊提出「協調者」
「二元性」、「義肢」、「内在性」、「中介」「濾器」六大關鍵宇回應這些發生在臺灣山海之問人們如何與自然衝突、妥協進而共榮的事物,提煉出面對臺灣建築末來發展的可能方法。同時,策展團隊認為「學校」具有「實驗室」的精神,並提出「展覽即行動」的主張。

本次展覽内容將與建築教育現場緊密結合,規劃由東海大學建築學系師生共同完成展覽的重要作品;另一方面,策展團隊邀請國内知名建築學院如成功大學、淡江大學、逢甲大學等建築學系參與,擴大此次展覽實驗與行動的動能,所完成的作品將一同於本屆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展出。策展團隊期待新生代建築人一同參與,在緊密的合作與辛勤的設計勞動中,為臺灣建築找尋下一個世代的方向性與描繪未來藍圖。




「第 18 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將於 2023年5月20 日至 11月 26日於義大利普里奇歐尼宮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