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高牆倒下,空總化身「限時動態公園」,陳怡潔光雕展演領跑C-LAB系列戶外裝置與公共計畫

高牆倒下,空總化身「限時動態公園」,陳怡潔光雕展演領跑C-LAB系列戶外裝置與公共計畫

C-LAB本月完成仁愛路圍牆拆除工程,正式將園區開放為「無牆的文化美學公園」。為迎接此一轉型,C-LAB特別委託過去曾多次以光雕展演為北門、總統府、中山堂等歷史建築賦予新貌的陳怡潔藝術工作室,統籌、打造為期兩天的「限時動態公園」,揭開C-LAB場域新用之序幕。團隊除了將光雕展演組視作一新的溝通介面,為建築載體賦予新敘事與造形,並在邀集群眾走入實體物理空間的同時,想像未來「城市綠洲」聯通歷史人文與自然生態的新凝聚可能。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簡稱C-LAB)於2018年成立時,即啟動為期六年的兩階段建構計畫,文化創新和與基地空間設施之修建活化雙管齊下,將此一過去隨政權更迭,為政府機構封閉使用的場館——日治時期作為臺灣文總督府工業研究所,戰後轉為臺灣省工業試驗所與後來的國防部空軍總司令部——卸除神秘面紗,以「公共化」為原則,在軟硬體層面逐漸對外敞開。
圍牆拆處後,為迎接園區轉型為「無牆的文化美學公園」,C-LAB舉辦場域開放後的首場大型活動——「限時動態公園」。(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提供)
隨著2020年該計畫始邁向第二階段,C-LAB除了持續透過藝術計畫之展演映或創研協作等「打開空總」,比如本月起展出之「姚瑞中:犬儒共和國」便首次啟用塵封已久的美援大樓,本月也完成了仁愛路圍牆拆除工程,正式將園區開放為「無牆的文化美學公園」。在實體與象徵層面上,皆具有將當代文化實驗之藩籬卸除,進一步產生社會連結與藝術推廣之指標意義。
為迎接此一轉型,C-LAB在本週末舉辦場域開放後的首場大型活動——「藝術圍牆計畫:限時動態公園」(Story Park),除了藉由科技互動與視覺聲光共榮的光雕展演,為歷史建築的邁向新生,賦予新敘事與造形,並在邀集群眾走入實體場域的同時,想像未來「城市綠洲」聯通歷史人文與自然生態的新凝聚可能。
陳怡潔視光雕建築投影為新的溝通介面,本次首度外部化空總戰情大樓。(陳怡潔藝術工作室提供)
光雕建築投影作為新的溝通介面
C-LAB本次特別委託過去曾多次以光雕展演為北門、總統府、中山堂等歷史建築賦予新貌的的陳怡潔藝術工作室,統籌、打造為期兩天的「限時動態公園」,揭開C-LAB場域新用之序幕。本身也是C-LAB鄰居的陳怡潔介紹,本次主要的光雕投影介面為C-LAB的戰情大樓,其從過去的工業研究所至後來的情報中心,始終是個充滿各種資訊、線報與研究等秘密的封閉場所,它的特殊性就在於神秘感,而隨著圍牆拆除,這樣過去一個不為人知的歷史建築也首次在光雕投影中被「外部化」。團隊便想藉此探問其歷史意義如何轉變為現下時時刻刻的限時動態,亦即當代的資訊流情狀為何?今昔對照下,又待如何被重新開發與定義,進而產生人際間或與整個生態環境的重新連結?
陳怡潔藝術工作室的光雕展演,梳理自「戰情大樓」的情報演變至今的媒介史。(陳怡潔藝術工作室提供)
故展演從當下的生活情境出發,又因製作期間恰巧遭逢全球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肺炎疫情的肆虐,團隊思索著當代的「戰情」如何隨敵人變身為不可見的病毒,而被轉化為人與疾病、生物環境之間的關係。開場戰情大樓被轉換為一數據化、電子化的資訊介面,其同時也是團隊本次特別架設的網站,搭配報導式的導聆語言,隨時更新著全球人口與疫情病例等增長的現狀。歷史中的戰爭情報意象,在當下轉變為抗疫的新生活情境;在給出這樣的現下資訊背景後,團隊埋身進歷史中,搜索過往空軍總司令部的資料庫,勾勒出空間與影像下為時間累積的歷史厚度,挖寶式地找出各種古物,比如舊式對講機、收音機等,更取得比如前空軍軍醫何邦立拍攝的歷史影像,過去在此負責公共衛生事務的他,恰好與今日的防疫指揮官畫面相互對照。
戰情大樓為光雕轉換為一數據化、電子化的資訊介面,其同時也是團隊本次特別架設的網站,隨時更新著全球人口與疫情病例等增長的現狀。(陳怡潔藝術工作室提供)
光雕展演中使用許多前空軍軍醫何邦立於《筧橋精神:空軍抗日戰爭初期血淚史》(2015)一書中出版的影像。(陳怡潔藝術工作室提供)
陳怡潔過去的創作脈絡始終關注如何透過光雕這樣看似冰冷的數位介面,打開觀者對實體空間的認識,在媒介轉向之餘,重新回到物理空間。於是展演後半在經過資訊不斷地累積搜索後,回到了一個當代結合人文、科技的公園,在現今資訊發達與黏著度高的自媒體時代,隨著場域開放,鼓勵觀者創造出一個個自己的限時動態。限時動態指向現場的活動凝聚,與線上的訊息蔓延,其即時與流動的屬性,在陳怡潔眼中,恰與光雕在公共藝術範疇中的殊異之處相符——相比起永久性的物件裝置,光雕也因時間限制,而更具即時、直接的對話功能。對她而言,光雕作為一個現地製作,「你只有來到這邊,才能感覺到韻律感或聽到故事,或感受到環境的新面貌」,不同於現今隨處竄生的影像,光雕的重點即在於「喚醒情境,喚醒大家來到實體空間的跳動感。」
除了時間面向,陳怡潔也認為光雕的現地製作特質,能開展較具整體性的空間對話。其更像是一個「環境劇場」,「在意的是人與這個地點、空間的溝通性。」結合音樂、燈光、影像與研究資料等內容,裝載著各式資訊足跡的編整與再造,因而得以重新架構空間敘事。善於創造「古蹟光雕」的她,為歷史建物超越人有限生命的厚度著迷,陳怡潔表示當我們使用當下的知覺、想像、語言,與建築空間產生對話時,其中的反差能帶領觀者跳脫既有慣習,反思我們的感知在現下是如何與為何不同,進而探索之中的內容表現差異與其所乘載之時代脈絡流轉。
又正因著時間上的暫時性特質,陳怡潔相信光雕可以開展更多種面貌與流變可能,在變造與結合中,保留建物的原貌樣態的同時,新創一個虛實之間的對話關係。團隊期許以光的元素特性,將方正、嚴肅的建築體有機化,進而與園區的其他植被、量體,以及園區外的車來人往等音場融合一體。計畫在此串起的是抗疫的同心協力、C-LAB的圍牆拆除、時下資訊的拼貼時空,與光雕所強調的「融合性語言」,共同面向「公共性」目標,在人際以人與自然間的溝通中,試圖開創相互凝聚與共生的遼闊新圖景。
歷史中的戰爭情報意象,在當下轉變為抗疫的新生活情境,影片中出現陳時中部長、唐鳳政委等人的畫面。(陳怡潔藝術工作室提供)
延續陳怡潔光雕展演一貫的跨界合作,本次也與金曲獎最佳作曲人許郁瑛、劇場知名燈光師鄧振威等合作,並邀請DJ Howmany、嘻哈歌手Dwagie大支、新生代阿卡貝拉樂團「尋人啟事The Wanted」等音樂人的表演,陳怡潔重申現地製作的不確定性刺激他們跳脫既定的工作場域與模式,搭配組合出既熟悉又陌生的語言。而C-LAB的承先啟後特性或許也正是如此,陳怡潔說明不同於北門或總統府等過去她以光雕展開對話的場域,其身分與宣示感並未如此強烈,「這邊就像一個剛誕生的歷史,可以去挖掘它。」
光雕展演搭配C-LAB圍牆拆除,共同面向「公共性」目標,在人際以及人與自然間的溝通中,試圖開創相互凝聚與共生的遼闊新圖景。(陳怡潔藝術工作室提供)
C-LAB系列戶外裝置與公共計畫
此番圍牆拆除,除了意味著任何人在接下來的時日,皆可自由進出園區,在此創發各式活動與限實動態,C-LAB為了轉化場域精神與功能,並揭櫫下一個階段市定古蹟舊辦公大樓的修繕工程,也將在今夏推出系列戶外裝置與公共計畫,點亮原先灰暗的圍牆區。本月底首先接力登場的是轉型空間的戶外裝置計畫「交幻場Wonderland」,陸續展出包括DMO團隊利用圍牆拆下的舊紅磚,在西南入口景觀帶構築的環形實驗建築「磚循環」;許巽翔、謝佑承、王中原在仁愛路沿線創作的「光環境」科技藝術計畫;草地區域則有范承宗創作的竹編工藝地景「滾動計畫」,以及都市酵母增添場域色彩的「空總毯」街道傢俱。
另外延續去年9月起舉辦的「音樂綠洲」,今年C-LAB同樣有一系列音樂演出、聲響展覽、戶外市集,6月6日將由臺灣聲響實驗室舉辦「大好抖實驗日」揭幕,實驗展演參與者包括李友廷、許雁婷、鄭伊里、DSPS、老王樂隊等音樂與聲音工作者。
位於C-LAB園區仁愛路與建國南路轉角的實驗建築「磚循環」為DMO團隊的作品。(空總臺灣當代藝術實驗場提供)
童詠瑋( 52篇 )

藝評人、獨立編輯。關注橫跨視覺、表演、影像與數位藝術等領域。曾任《典藏ARTouch》編輯、絕對空間展場經理,參與《Fa電影欣賞》、《藝術觀點ACT》執行編輯,書寫另也散見於《典藏.今藝術》、《臺灣數位藝術網》、《放映週報》等平台。紀錄片研究論文曾獲世安美學論文獎。現主要研究旨趣為影像理論、左翼文藝、媒介研究、媒體行動主義等。E-mail: tungyungwei@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