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陳澄波文化基金會策劃、文化部補助出版的《回歸線上的候鳥:陳澄波作品特寫》全新畫冊於今(8)日舉辦出版記者會。本書特點是以台灣目前最高階的數位掃描設備製成圖檔,輔以專業色彩管理技術,使作品的顏色表現接近原畫,光在調色、校色上就相當費時。印刷上,更選用高價的水晶網版與「竹尾新浪潮」紙材,摺疊內頁的裝幀設計亦須耗用大量成本。製作團隊包括卵形設計的葉忠宜、文字撰述王子碩、陳韋聿、印刷樣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以此史無前例的製作規格,即是希望能將陳澄波畫作裡的豐富色彩與歷史人文,完整呈現在讀者眼前。
陳澄波的特寫型畫冊《回歸線上的候鳥:陳澄波作品特寫》正式出版。(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提供)
《回歸線上的候鳥:陳澄波作品特寫》全新畫冊出版記者會現場。(攝影/張玉音)
文化部藝術發展司司長張惠君,對於《回歸線上的候鳥:陳澄波作品特寫》的內頁裝幀感到相當驚喜,每一幅畫作都能延伸許多的故事與歷史,視覺的邏輯與編排設計都有嶄新的詮釋,如此精緻且高規格的製作,是台灣前輩藝術家出版品的代表里程碑。文化部近年推動大眾對台灣藝術史的理解,企圖以當代的方式重思藝術史的價值與重量。
陳澄波的特寫型畫冊《回歸線上的候鳥:陳澄波作品特寫》正式出版。(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提供)
《回歸線上的候鳥:陳澄波作品特寫》以「特寫型畫冊」的概念編輯,著重介紹每一幅陳澄波畫作裡的景物細節。(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回歸線上的候鳥:陳澄波作品特寫》以「特寫型畫冊」的概念編輯,細緻地呈現畫作中的景物細節,並隨附相關影像資料,帶領讀者仔細閱讀畫裡畫外的種種故事。(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陳立栢(陳澄波長孫),也談到畫冊幕後的製作過程:包括專業色彩管理技術的講究,陳澄波的每一幅畫都經過細緻的調校色、數位化,這次內頁選用的紙材「竹尾新浪潮」,是既有手感又能展現印刷細緻感的紙質,紙質的空氣量特別高,裝幀上的大量摺頁難度也是台灣裝幀技術的實驗與突破,另外,他也透露未來基金會還會以類似的高規格,繼續出版台、府展前輩藝術家的系列叢書,本次《回歸線上的候鳥:陳澄波作品特寫》僅是此系列的第一冊。
《回歸線上的候鳥:陳澄波作品特寫》一書以台灣目前最高階的數位掃描設備製成圖檔,輔以專業色彩管理技術,使作品的顏色表現接近原畫色澤,印刷上更選用高價的水晶網版與「竹尾新浪潮」紙材呈現。(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提供)
負責內文部分文字撰述的陳韋聿提到此書的設計構想,是仿效荷蘭國家美術館(Rijksmuseum)的導覽做法,以此館的鎮宮之寶《夜巡》(De Nachtwacht)為例,參觀者在參觀時會拿著一張具有作品完整與局部細節的對照解說板,細細品味作品的每個局部細節與背後相關的歷史。編輯團隊觀察到此種方式的運用,會一下子拉近觀者與畫作的距離與親近感。《回歸線上的候鳥:陳澄波作品特寫》參考此種方式,將陳澄波畫作編輯成「特寫型畫冊」,著重介紹每一幅陳澄波畫作裡的景物細節,同時隨附相關影像資料,帶領讀者仔細閱讀畫裡畫外的種種故事。
《回歸線上的候鳥:陳澄波作品特寫》以「特寫型畫冊」的概念編輯,著重介紹每一幅陳澄波畫作裡的景物細節。(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回歸線上的候鳥:陳澄波作品特寫》以「特寫型畫冊」的概念編輯,細緻地呈現畫作中的景物細節,並隨附相關影像資料,帶領讀者仔細閱讀畫裡畫外的種種故事。(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另一位文字撰述者王子碩,以文史工作的方式大量考察陳澄波畫作中台南區的實景,重現出他當時的寫生的行蹤,書寫他所處時代的人與社會氛圍,透過這些地點的還原與親歷,讓時代的距離不再成為理解陳澄波的難度。
《回歸線上的候鳥:陳澄波作品特寫》一書以台灣目前最高階的數位掃描設備製成圖檔,輔以專業色彩管理技術,使作品的顏色表現接近原畫色澤,印刷上更選用高價的水晶網版與「竹尾新浪潮」紙材呈現。(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提供)
《回歸線上的候鳥:陳澄波作品特寫》以高規格的製作呈現給讀者。(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提供)
陳韋聿強調此書中「一幅畫,或許也可以是一部精采的故事文本」,透過陳澄波的畫作理解當時台灣的社會風俗習慣,透過閱讀可以從招牌到建築物等,找出歷史的細節。藉著陳澄波的畫,看見他所看見的世界,拉近對於台灣歷史與文化的認識。
Tags
張玉音(Yu-Yin Chang)( 341篇 )追蹤作者
現為恆成紙業內容品牌野点(nodate)總監,從藝文網路媒體再度回返紙質與內容生產的實驗。熟悉台灣藝文生態產業結構,並關注跨文化圈的共通困境,致力編輯感官內容的閱讀體驗。近期埋首爬梳台灣刺青產業歷史,前中年的興趣是步行、茶道和花藝。
策畫專題〈為何我們逃不出過勞?藝術行政職災自救手冊〉曾獲金鼎獎專題報導獎。曾任「典藏ARTouch」總編輯、Podcast節目「ARTbience藝術環境音」製作統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