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ART SOLO 2023:在藝博會辦個展有什麼用?典藏編輯台嚴選13家畫廊展位告訴你

ART SOLO 2023:在藝博會辦個展有什麼用?典藏編輯台嚴選13家畫廊展位告訴你

Why Present Solo Exhibitions at an Art Fair? Insights from 13 Booths Selected by ArtCo Editorial Team

展位成本比其他展版型藝博實惠許多,且整體視覺感較一般綜合式展會俐落,是許多參展單位對於「ART SOLO 2023」的參與評價。然而,平台有意走出主題特色,那展位又以哪些內容回應這樣的願景?典藏ARTouch精選13個必看展位,與你一起瀏覽個展型藝博會的特色與價值。

藝博會的定義正在改變。當許多大型藝博會逐漸成為面向大眾的文化活動時,另類的中小型藝博會藉由不同特色主題的設定,正在這個分眾時代經營自己的特色市場。從這個角度來看,自2022年開始二度舉辦的個展型藝博「ART SOLO 2023 藝之獨秀藝術博覽會」(簡稱「ART SOLO 2023」),相較於前身的「ART SOLO 2014」,或許更處於適合出現的時代。

當許多大型藝博會逐漸成為面向大眾的文化活動時,另類的中小型藝博會藉由不同特色主題的設定,正在這個分眾時代經營自己的特色市場。圖為「ART SOLO 2023」主視覺於花博爭豔館外。(本刊資料室)

展位成本比其他展版型藝博實惠許多,且整體視覺感較一般綜合式展會俐落,是許多參展單位對於「ART SOLO 2023」的參與評價。然而,平台有意走出主題特色,那展位又以哪些內容回應這樣的願景?

個展作為一種展示範疇,達到的效益不單只是商業上的。畫廊帶來的藝術家反映了他們心中對於「ART SOLO 2023」在國內藝博會分層結構中的功能性:有部分畫廊帶來了那些值得被聚焦認識,卻尚需市場基礎或學術討論度的年輕藝術家們;另一部分的畫廊,則帶來了已被梳理個人脈絡,但仍需要向外連結論述與市場價值的資深藝術家作品。有首次參展的畫廊主在現場表示,他認為ART SOLO與其他藝博會不同之處,是其他藝博會較屬於讓畫廊品牌站在前面,透過畫廊認識藝術家,而這個展會則是讓藝術家更往前一步,在展位上表現個人創作的實力。

文化部首次共同主辦,史哲與部會首長一同出席

在今天的開幕預展中,作為擔任共同主辦單位的文化部,大家長們也一齊共襄盛舉,包括文化部長史哲、李靜慧次長、藝術發展司司長周雅菁、文策院院長李明哲、C-LAB執行長謝翠玉等接出席開幕,而台北市政府方面,則有副市長林奕華出席。立法委員黃國書、臺北市議員許淑華、館際聯盟合作代表同樣到場支持,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駱麗真與甫上任的臺南市美術館館長林秋芳也全程參與,足見此次藝博會積極與官方和美術館機構合作的成果。

文化部於今年的ART SOLO擔任共同主辦單位,文化部長史哲也於開幕預展當天到場參觀。(攝影/陳晞)

「Art Solo,but not Alone!」史哲在致詞時表示,此屆「ART SOLO 2023」的開幕前,剛好適逢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解編、宣告疫情真正結束的時候。「藝之獨秀也在對的時機大放異彩。」他也提到,文化部今年首次作為共同主辦單位,雖然無實際撥出補助預算,但「以後一定會幫忙出錢」。而林奕華副市長和與會出席的立委黃國書,曾為爭取文獎條例的戰友,也均認為藝術品交易分離課稅,讓台灣藝術市場近年來的成交熱度逐年成長,是扶植產業的關鍵。

在此次「ART SOLO 2023」的45家參展畫廊、超過70位的藝術家中,典藏ARTouch也嚴選了必看的13個展位,與你一起瀏覽個展型藝博會的特色與價值。

「ART SOLO 2023藝枝獨秀藝術博覽會」展場。(本刊資料室)

丁丁藝術空間|Antonio Cugnetto安東尼奧(A04)、Giorgio Tentolini喬治(B01)、Katharina Arndt 凱薩琳娜(B02)、Moisés Yagües 莫伊(B03)、Rhys Brown 里斯(B04)、Gemma Holzer 吉瑪(B05)

丁丁藝術空間盛大呈現六位來自歐洲的藝術家個展,包括Gemma Holzer吉瑪、Katharina Arndt凱薩琳娜、Moisés Yagües莫伊、Rhys Brown里斯、Antonio Cugnett安東尼奧,以及2023年全新引進的義大利藝術家Giorgio Tentolini喬治,為ART SOLO開辦迄今囊括最多現場展位的畫廊空間。

丁丁藝術空間於展場展出藝術家Giorgio Tentolini喬治作品。(攝影/蔡昕縈)

具有專業攝影背景的Giorgio Tentolini喬治,擅長拆解分析圖像的光影對比。他的經典系列以手工切割的鐵絲網為創作媒材,重新演繹古典雕塑、建築等主題。在單色背景上,帶有六邊形網眼的鐵絲網經過切割、層層交織後,形成疏密不一的構圖。近看時就像模糊不清的低像素攝影作品,但將觀賞距離拉遠,搭配現場燈光照射後,作品全貌才會漸漸顯現出來。

來自倫敦的Rhys Brown里斯,以充滿童趣的壓扁毛絨印花和大型泰迪熊拓印創作聞名,其創作技法的靈感源自日本歷史悠久的「魚拓」技法。繽紛可愛的作品背後,仰賴藝術家對於沾染顏料墨水量的精準掌控,才能呈現出富含立體層次感的「熊拓」圖像。為了本次ART SOLO,畫廊特別製作帶有泰迪熊拓印的T恤等周邊產品進行販售,也將藝術家創作時、沾滿顏料的繽紛泰迪熊玩偶堆疊展出,妝點出活潑快樂的現場氛圍,帶領觀眾重溫童年的美好時光。

丁丁藝術空間於展場展出藝術家Rhys Brown里斯作品。(攝影/蔡昕縈)

采泥藝術|柏丹(A05)、陳承衛(B06)、蔡孟閶(B07)

采泥藝術此次帶來三檔個展,分別是英國藝術家柏丹以旅行為靈感,描繪夜間都市地景畫作的「夜之畫」,與中國新生代藝術家陳承衛向愛與生命致敬的「生命之花」,以及台灣藝術家蔡孟閶關注都市邊緣地景變遷的「看不見的城市」。

「夜之畫」系列誕生自2020年冬季柏丹走訪世界各地城市旅行的親身經歷,充滿工業感的都市景觀自然地成為畫中的背景。藝術家用顏料層疊出被白雪覆蓋的厚實路面,再以刮板刮出積雪的質地紋理。分不清是月亮還是高樓大廈、街燈點亮了夜色,但視野所及之處,只見踽踽獨行之人,那孤寂的身影似乎也沾染了藝術家心中的不安與恐懼。

采泥藝術展出藝術家柏丹「夜之畫」系列全新作品。(攝影/蔡昕縈)
采泥藝術展出藝術家陳承衛「生命之花」系列作品。(攝影/蔡昕縈)

陳承衛吸收西方現代繪畫的色彩與風格筆觸,融合東方壁畫、宗教藝術等元素,繪製成一朵朵蘊含母愛與情感記憶的《生命之花》。具象的花卉造型涵蓋了含苞到盛放等不同生長階段的型態,也象徵著人在愛與情感澆灌下的成長軌跡,表現生命內在能量的豐盛與無限想像。

蔡孟閶的繪畫取材多為都市一隅老舊的社區角落、建築地景,在藝術家的刻意編排下,這些人們習以為常、「看不見」的日常風景,少了民眾移動、駐足的身影,靜靜地成為了畫中的視覺焦點,低飽和度的色彩運用為畫面營造謎樣而寧靜的空間氛圍,在柔和的詩意中透露淡淡的淒涼與孤獨。

尊彩藝術中心|江凱群(B08)、帆偉(B09)

第二年參展的尊彩藝術中心,呈現江凱群與帆偉兩位藝術家個展。甫於2022年完成北美館個展的江凱群,除了帶來使用大理石、蛇紋岩、石灰岩等台灣在地石材創作,細膩拼貼植物花卉、自然地景,反映當代共同生活經驗之作,也展出全新幾何系列作品。在天然石材理性、嚴謹的切割線條中,拼貼出更大面積、具躍動感的幾何色塊,試圖以經典馬賽克美學融合當代藝術視野,與觀者對話。

尊彩藝術中心展場展出藝術家江凱群「幾何系列」新作品。(攝影/蔡昕縈)

專注研究紙張裝裱、以水墨創作進行繪畫實驗的帆偉,曾於2016年走訪中國四大石窟,以其為題材,結合多年來創作的心路歷程,呼應千年石窟壁畫、雕像對於世人的啟發進行創作。藝術家於本次展出的「重組聖境」系列作品中,刻意揀選創作於不同年份的紙卷殘片,拼貼出抽象的石窟風貌,重組時間與空間的同時,也透過粉彩與水墨的繪畫實驗,堆疊出具超現實感的墨彩與筆韻。

尊彩藝術中心展場展出藝術家帆偉「重組聖境」系列作品。(攝影/蔡昕縈)

大雋藝術|黃麟詠(C01)、白田誉主也(C02)

大雋藝術二度參展ART SOLO,分別發表黃麟詠與白田譽主也的最新創作。黃麟詠的創作經常挪用東西古今藝術名作中的文化符號,本次除了將廣受好評的《價值移動中》個展移師至台北花博爭艷館現場,也帶來首次曝光的新作品。藝術家以浮世繪的風格勾勒出劇場氛圍濃厚的畫面構成,詼諧訴說他對於經典藝術傳統與當代生活語境的深刻觀察,邀請觀眾思考不同文化價值觀之間的拉扯與碰撞。

大雋藝術帶來藝術家黃麟詠個展《價值移動中》。(攝影/蔡昕縈)

延伸自去年發表的《黑白》系列,白田誉主也的新作將動物行為與生活中熟悉的人工製品相結合,回應社會狀態對動物處境的影響。如2023年新作〈Derby〉,看著在輪胎上奔馳的賽馬群,畫面中自帶荒謬與無奈之感,畢竟無論賽馬跑得再快,在科技產物的面前終究是敗者。馬也從人類不可或缺的農耕運輸夥伴,轉型為象徵娛樂文化的動物。在人類日益重視動物倫理的今日,藝術家藉由畫作引領觀者反思人類與自然萬物的共生關係。

大雋藝術展出藝術家白田誉主也2023新作〈Derby〉(輪胎跑馬)。(大雋藝術提供)

雷相畫廊|林俊良(C07)、住舍(C08)

雷相畫廊首次參展即帶來台灣藝術家林俊良,與來自日本奈良的藝術家住舍Sumisha個展,更邀請兩位藝術家於5月6日親臨現場,為觀眾進行藝術家導覽。林俊良個展以「偷窺秀」為名,藝術家用蠟筆將失序、不受控的精神思緒與生命經驗,化作大量色彩與文字交織而成的「塗鴨系列」作品;粗獷的「線條系列」則特別選用與真人比例相近的全開畫布,捕捉人在運動時的身體動作與肌肉線條,傳達細膩生動的視覺、觸覺感知。

藝術家林俊良「線條系列」作品於雷相畫廊展位現場。(攝影/蔡昕縈)

住舍筆下的人物總有著一雙如銀河般深邃迷離的大眼。她認為人的眼睛是靈魂駐足之處,因此將全球暖化、動物棲息地被破壞等攸關全球人類生活的議題埋藏在此,期待觀者望向畫中人物的眼眸時,能夠接收到隱藏其中的訊息,甚至進一步思辨。本次展出的全新作品聚焦探討當代社會中的「科技冷漠」,提醒人們注意自己是否正無意識地使用著科技產品,任時間流逝;或許是時候放下手機,將時間留給真正重要的人。目前住舍此次展出作品均已完售,足見藝術家的高人氣,畫廊也預告,將於接下來參展的藝博會裡,帶來他的大件繪畫新作。

雷相畫廊展出藝術家住舍聚焦探討當代社會中「科技冷漠」的最新作品。(攝影/蔡昕縈)

宛儒畫廊|蕭宇倢(C09)

著重表達物質性及討論真實的藝術家蕭宇倢,運用揉捏、皺摺、噴灑等方式,以低限度的水墨繪畫建構畫面,並在畫面操作上保留想像空間,以單純的結構減去可與現實參照的形象,誘使觀者進一步思考創作媒材的本質,從中尋找新的詮釋可能。本次展出的作品中,可以見到藝術家嘗試賦予宣紙新意,以墨色的灰階層疊出畫面,搭配折疊過後產生些微立體感的紙張,更直接地發揮媒材的物質性,凸顯宣紙這項材質所散發的詩意。在視覺美感的追尋外,創造出繪畫語言之外的表現。

藝術家蕭宇倢《Untitled》作品於宛儒畫廊展位現場。(攝影/蔡昕縈)

藝星藝術|鄭崇孝(D01)、邱國峯(D02)

藝星藝術分別展出邱國峯、鄭崇孝兩位藝術家。有著豐厚中國美術史根基的邱國峯,持續在古典文化傳承中尋找新意,此次帶來十二件系列作品《爾雅十二月》,探討如何在重複的畫面構圖中建立變化、尋求差異,如同王羲之《蘭亭序》中重複出現的21個「之」字,都各具美感風韻一般,邱國峯提出「視覺模組化」的概念,衝撞傳統美術教育對於「重複」的排斥。

藝術家邱國峯《爾雅十二月》系列作品於藝星藝術展位現場。(攝影/蔡昕縈)

關注人類、機器與環境之間作用關係的鄭崇孝,擅長轉化東西方經典藝術名作或歷史圖像中的元素,並於畫中置入代表自身形象的「嘟嘴男孩」。藝術家也會藉由畫作構圖及情境的調動,避免畫面中出現容易造成環境污染的物件,於展現新意趣的同時,傳達環境永續的理念,引領觀者思索未來文明發展與環境共生的可能性。

藝術家鄭崇孝作品於藝星藝術展位現場。(圖/藝星藝術)

愛上藝廊|林家弘(D11)

深耕新竹在地多年的愛上藝廊,於今年首度參加藝術博覽會,即帶來獨家代理的藝術家林家弘個展。此次展出作品創作於疫情肆虐全球之際,當時正在海外創作的林家弘,以異地生活所感及見聞為發想,用簡明的符號、物件破題,引領觀者進入作品之中,共享疫情當下的心境體悟。另一方面,疫情亦加速了人類科技的發展進程,於是藝術家​​開啟「元宇宙」創作題材,將對於未來科技的想像帶入作品,結合其最為人熟知的「大眼女孩」創作標誌,描繪日漸模糊難辨的真實與虛擬世界。

藝術家林家弘作品於愛上藝廊展位展出。(攝影/蔡昕縈)

琢璞藝術中心|韓忠錫(D13)

出身韓國釜山的藝術家韓忠錫(한충석),擅長繪畫各種動物及人物角色,藉由這些吸睛的可愛角色,探討現代社會中,人們為了塑造外在形象、維繫人際關係,甚至基於保護自己的目的,選擇隱藏自己的真實面貌,配戴上各式各樣的「面具」,躲在面具背後觀察對方。因此,當觀者看向畫面中的角色時,會發覺它們也正瞇著眼睛、仔細端詳著我們,兩者之間形成微妙不安的距離感。本次展出的「王冠系列」隱喻著面具之下人類的自尊心;「小丑系列」則欲探討隱藏在光鮮亮麗的外表下,小丑(人類)不為人知的辛酸心境。

藝術家韓忠錫作品於琢璞藝術中心展位展出。(攝影/蔡昕縈)

伊日藝術計劃|不討喜(D10)、侯辰璐(C10)

伊日藝術計劃此次在ART SOLO 2023分別在兩個展位裡,帶來了台灣藝術家「不討喜」與美國華人藝術家侯辰璐的個展。不討喜此次在展位中的「眼淚是珍珠: ➤ 尋找 ➤ 找尋」,主要展出以黃陶為基底的複合媒材人形雕塑。以珍珠相連的眼淚、將過往插畫作品中的線條語彙,細膩融入到溫潤的陶創作中,是藝術家作品的一大特色。展位中也帶來曾於前次個展「哭泣遊戲」中、將平衡滾珠迷宮與幾何拼圖轉化為互動式立體雕塑的作品。

而侯辰璐除了帶來過往著名的黑白繪畫與霓虹燈裝置作品之外,以麵花剪粘為造型創作發想的複合媒材立體新作,將華人民俗美術中的紋樣,融合其在繪畫中時常表露出的怪誕感。在作品中反映著立體而非樣板的亞洲性,亦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畫廊透露,藝術家也已計劃於畫廊空間舉辦大型個展。

藝術家侯辰璐個展展場於伊日藝術計劃展位。(攝影/陳晞)

Richard Koh Fine Art (RKFA)| Zac Lee、Pen Robit(F03)

甫參加完香港巴賽爾的東南亞畫廊RKFA,也是首次參加ART SOLO的國際畫廊,此次帶來馬來西亞華人藝術家Zac Lee(b.1968)聚焦日常生活的寫實油畫,以及柬埔寨年輕藝術家Pen Robit(b.1991)揉雜紅色高棉命題與日常生活織品紋樣的抽象繪畫。畫廊希望以藝術家雙人展,為台灣呈現兩位藝術家如何詮釋東南亞當代藝術視角中的日常性。

Zac Lee富含日常攝影視角的寫實油畫系列《Another Day》,通過如辦公室燈管照明那般的冷冽色調,描繪了生活周遭的日常行為。藝術家重視日常生活的價值,儘管那樣的日常生活包括著複雜而疲憊的經歷。

Pen Robit 的《Rebuilding on the Black》反映了歷經紅色高棉的多年後,柬埔寨文化、遺產和建築在當代的破壞和惡化狀態。藝術家通過描繪柬埔寨社會中的水布織品之幾何形狀,轉化構建一個想像中的大都市,其中充滿了傳統柬埔寨圍巾紋樣。其色彩顏色與形式的選擇,亦以柬埔寨常民文化為主體,回應蒙德里安轉化都市景觀的幾何繪畫之現代性。

柬埔寨藝術家Pen Robit《Rebuilding on the Black》系列大件油畫作品於東南亞畫廊RKFA展位。(攝影/陳晞)

Marco Gallery|Ryota Daimon(E12)

來自大阪的複合式藝廊Marco Gallery,此次帶來了近年在亞洲街頭文化與潮流圈頗受關注的日本藝術家Ryota Daimon的精緻個展。他近幾年時常與不同潮流品牌合作,也多次於日本街頭與流行雜誌受訪,其創作中的次文化面向豐富,呼應著如今回望九〇年代的另類文化視覺風潮。為了此次展出,藝術家也特別在佈展期間現地塗鴉創作,並帶來了結合噴漆技術與寫實技法的繪畫原作。

在繪畫技法上,不難看出Daimon對於噴漆力道的熟稔拿捏,呼應街頭塗鴉線條裡的霧面感。而在視覺元素中,卻又不拘泥於在藝博會展位中常見的迪士尼、寶可夢或知名的卡通與漫畫人物,反倒有許多的卡通形象,更能令人聯想到日本美式街頭文化或古著文化裡的圖像。

Marco Gallery於展位帶來藝術家Ryota Daimon的現地創作個展。(攝影/陳晞)

小暮畫廊|Shinichi Wakasa 若佐慎一(E01)

日本小暮畫廊此次在展位中帶來廣島藝術家若佐慎一的個展「未來的痕跡」,展出了知名的木板複合媒材架上作品,以及首次於日本境外發表的木雕作品,展場的整體感細緻,吸睛而不刺眼。

若佐慎一的創作命題一直關注著繪畫與雕塑的交叉性。他自認為受到日本平安時代的大和繪啟發,並以此將日本神道信仰中的象徵,與當代動畫與電玩結合,藝術家並不將創作化為可愛的物,而是從中探索交叉性裡的破壞與創造。他的招財貓系列作品也曾在日本著名的招財貓神社「豪德社」展出過,而新作則是延續其與傢俱品牌「Karimoku Furniture」以及日本著名的媒體藝術家落合陽一的合作作品,進一步轉化傢俱廢料的雕塑新作,以粗猛的雕塑狀態回應日本的物神信仰在當代消費主義社會中的境遇。

小暮畫廊於展位帶來藝術家若佐慎一個展「未來的痕跡」。(攝影/陳晞)

展會資訊

ART SOLO 2023 藝之獨秀藝術博覽會

​地點|臺北花博爭艷館(台北市中山區玉門街一號)

公眾展期
2023.05.05(五)11:00-19:00
2023.05.06(六)11:00-19:00
2023.05.07(日)11:00-17:00


【延伸閱讀】

洛杉磯斐列茲藝博會2023:VIP換人當?國際藝博會擁抱公眾影響力,將如何改變藝術交易結構?

誰把年輕世代當韭菜?為何藝博會留不住藏家?

陳晞(Sid Chen)( 122篇 )

藝評書寫與研究者,現為典藏雜誌社(《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社群暨企劃主編、國際藝評人協會台灣分會(AICA Taiwan)理事。目前關注異質性的創作與勞動,長期研究繪畫性與敘事性等命題,對於另類文化和視覺語言的迷因混種亦深感興趣。文章散見於《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端傳媒》、《非池中藝術網》、《Fliper》、《ARTSPIRE》、《500輯》、《藝術認證》、《歷史文物》、《新北美誌》等。

sid@artouch.com

蔡昕縈(Tsai, Hsin-Ying)( 29篇 )

藝術世界潛水員,透過寫字滿足求知慾。現任典藏ARTouch社群編輯(FBIGX),【薄荷薄荷專欄】【張寶成專欄】責任編輯。信箱:singing@artou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