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藝博會不再只是藝術市場的銷售分支,而逐漸成為一種文化活動時,頂級的藝博會兼顧藝術、娛樂與社會議題的狀況又是如何?堪稱頂級藝博會之一的洛杉磯斐列茲藝術博覽會(Frieze Los Angeles 2023,簡稱「洛杉磯斐列茲藝博」)在16號正式舉行VIP預展,這場連臺灣重要藏家與藝術從業者都趨之若鶩的藝博會,在疫情之後迎來了令展會方喜出望外的人潮與佳績。除此之外,有許多的藝術人士紛紛表示見到不少國際明星在會場中出現,為這個藝博會的公眾社群增添了許多演藝圈亮點。不過,並非所有人都樂見這樣的改變。
「這更像是在等待運動鞋降價的人潮,而不是藝博會的人潮」
有不少國際藝術媒體觀察,今年的預展人潮明顯多於過往。這看似是個令展會方喜出望外的現象,但卻有一些老觀眾不這麼認為。有幾位藏家向外媒與畫廊表示,預展期間等待入場的排隊人潮很長,卻很難看見以往藝術圈的藏家熟面孔。
「這更像是在等待運動鞋降價的人潮,而不是藝博會的人潮,」一位藝術顧問是這麼推測的:因為好萊塢娛樂巨頭「Endeavour」在2016年收購了展會母公司的多數股權,從那時候開始,非藏家的VIP客群就越來越多,取而代之的是網紅、演藝圈名流的進入。甚至有一位藏家對他說,不要再帶他去藝博會了。而展會方則曾在 2022 年表示,他們會對當年的VIP出席率進行全面審查,並「為 2023 年做出任何必要的調整」。
另外有藝術記者推測,這樣的受眾變化部分原因是Frieze在2021年推出了新的VIP會員計畫「Frieze 91」。該計畫讓任何有錢的人都能分得VIP門票,「而現在任何人都能為這個身分,付出自己的努力」。知名藏家Alain Servais也認為,Frieze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狀況,是因為藝術對於Endeavour企業而言,只是舉辦另一種奇特體驗活動的噱頭。藝博會本來的主要客戶是畫廊,是為了吸引活躍的收藏家。「但如今這種轉向,使藝博會在首日預展關鍵的那幾個小時,就會將既有的藏家客群拒之門外。」
延伸閱讀│KIAF+Frieze Seoul=? 韓國畫廊望「洋」興嘆,首爾期待的「後香港」美夢是否成真?
有哪些明星來?銷售又是如何?
隨著音樂和時尚等創意產業對藝術越來越感興趣,藝博會逐漸成為一種文化活動,而不只是藝術市場的一個銷售分支。不只如此,今年的洛杉磯斐列茲藝博更是眾星雲集,包括演出《蟻人與黃蜂女》的歐文·威爾森、「小丑女」瑪格·羅比、網球界的傳奇人物約翰·麥肯羅,奧斯卡影后葛妮絲·派特洛、潘波裴拉柏與美國超模海蒂·克隆都被發現出現在會場當中,讓藝博會增添許多娛樂圈版面。
許多畫廊以為,參加藝博會將因為VIP客群的變化,成為穩賠不賺的生意。不過情況並非如此,有不少畫廊紛紛表示,展位依然有不錯的銷售成績,而且也擴大了既有的藏家群。
例如,高古軒、大衛柯丹斯基(David Kordansky Gallery)和貝浩登三家畫廊都向外媒透露,他們在VIP日結束時,各自展位上展出的作品已經完售,作品起價範圍在6-15萬美元不等。而佩斯畫廊則公布了一系列價格從 4.5萬美元到 200 萬美元不等的銷售佳績。卓納畫廊則以120萬美元的價格,將藝術家達娜·舒茨(Dana Schutz)的《邂逅》(2022)賣給一家歐洲博物館,以 100 萬美元的價格將麗莎·尤斯卡瓦奇(Lisa Yuskavage)的《莎麗》(2015)賣給了一個歐洲收藏機構。而美國買家也不遑多讓,以50萬美元的價格購買了米凱爾.博伊曼斯(Michaël Borremans)的《The Double II》(2022)和40萬美元的奧斯卡·穆里略(Oscar Murillo)的作品《Manifestation》(2020-2022)。
豪瑟沃斯更是宣稱與興奮的買家會面,並在第一天以350萬美元賣出馬克.布拉德福德(Mark Bradford)的2023年油畫新作、45萬美元賣出一幅亨利.泰勒(Henry Taylor)的新畫作,22.5萬美元賣出露西亞.烏爾塔多的60年代作品。查爾斯.蓋恩斯(Charles Gaines)的三幅作品(共45萬美元)。Frieze主辦方透露,展會裡的焦點展區更是許多藏家會先前往購藏的區塊,因為有更多的新創意在那裏等著被發現,在當天的銷售成績與國際藍籌畫廊相比,毫不遜色。
延伸閱讀│看「博伊曼斯:太陽的火焰」荒誕劇場的悚然
策展人如何讓藝博會保有新創意與品質管理?
在今年的洛杉磯斐列茲藝博裡,有另一種反饋是關於它的「新鮮」。有不少人表示,在藝博會裡注意到了許多不只是呼應二級市場品味的展位區塊,有更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而不是讓國際藍籌畫廊成為藝博會中的主場秀。策展人為藝博會思考改變的同時,嘗試在這個商業場合裡,打開更深度的公眾性對話。這時,策展人的工作並不只是在某個展位裡,用藝術作品說故事。
在藝博會期間舉行的「2023德意志銀行洛杉磯斐列茲電影獎」(2023 Deutsche Bank Frieze Los Angeles Film Award)就是最好的例子之一。這個獎項由德意志銀行與藝博會方合作至今已經第四年,支持的是在藝博會場合裡最容易被忽略的創作類別──年輕的動態影像創作者。而今年的評審獎與觀眾獎則分別由年輕創作者Irene Gil-Ramon與Shandrea Evans的作品獲得。
延伸閱讀│支持一場藝博會意味著什麼?
在非協會型的組織結構中成就高品質,這可能要歸功於藝博會、贊助方與策展人之間的合作。連續幾年為藝博會策展的策展人阿曼達.亨特(Amanda Hunt)表示,今年的洛杉磯斐列茲藝博希望盡可能擴大藝術之於社群的影響力與意識。除了始終優先考慮洛杉磯的在地人才參與之外,也考慮到美國境內州際,以及國際對話的深度。
亨特將沃克藝術中心的公共參與經驗沿用到了藝博會裡,邀請如Dreamsong、Kristina Kite、Nonaka Hill 和 Paul Soto/Park View等擁有優質內容的新興畫廊合作。除此之外,亨特也引進了與她有長期合作關係的藝術空間與畫廊,如Anat Ebgi、Regular Normal和Chris Sharp。這位策展人想在藝博會裡,打開藝術家與種族正義與戰爭等政治現實問題之間的對話。這些與議題對話的作品,在藝博會不只是為了受到藏家的青睞與好評,各大藝術機構也希望從藝博會裡觀測這樣的思想。
這顯示著策展人對於一場藝博會的影響,不單單是在某個展位上生產一個擺放不同藝術家的命題作文展覽,而是從內容組織面,影響藝博會的內裡。上述的這些產業現象,也正發生於台灣的藝博會當中,而藝博會將自己的公眾化與影響力,發揮在哪些層面上,將會決定國內藝博會品牌邁向藝術產業下一階段時,走上的路究竟是賺快錢,還是深耕藝術在當代文化中的影響力。
(責任編輯:陳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