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支持一場藝博會意味著什麼?瑞銀陳允懋&賴才琪:台北當代不只是一個台灣的活動

支持一場藝博會意味著什麼?瑞銀陳允懋&賴才琪:台北當代不只是一個台灣的活動

瑞銀支持藝博會的方式與思維,與典型的冠名贊助很不一樣。台灣的藝術環境,較常見的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分工贊助邏輯,像是瑞銀之於巴塞爾藝術展或台北當代的經營支持,較少有被更進一步思考或嘗試的機會。

不只是贊助

見到瑞銀集團台灣區總經理陳允懋與瑞銀亞太客戶策略辦公室執行副總裁賴才琪時,正值2022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簡稱「台北當代」)預展首日下午,在此之前,已經有不少畫廊工作人員驚喜於意料之外的人潮。

「你要問我的話,so far so good!更何況現在還是週間的上班時間,假日一定會有更多人來看。」陳允懋說。

疫情難擋貴賓們對藝術與社交的精神需求,被朋友稱為「Uncle Dennis」的陳允懋看到今年台北當代的預展現場盛況,對這個環境增加了不少信心,因為就連最具挑戰性的疫情時刻都克服了。

在台北當代開展之前,瑞銀集團正好發佈了最新一期的《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環球藝術市場報告》,在報告中特別研究了200位台灣高淨值藝術藏家的收藏習慣。賴才琪指出,台灣高淨值的藝術藏家對數位藝術的興趣日益濃厚,有超過七成計畫在今年購入數位藝術作品,所佔比例是所有地區的高淨值藏家裡最高的。這也呼應了今年瑞銀的年度項目「藝企做愛心」(U Art Charity),委託台灣年輕藝術家彭奕軒創作複合媒體藝術創作《仰賴的路徑》的舉動。

作為一家專注在資產管理的國際企業,瑞銀支持藝博會的方式與思維,與典型的冠名贊助很不一樣。台灣的藝術環境,較常見的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分工贊助邏輯,像是瑞銀之於巴塞爾藝術展或台北當代的經營支持,較少有被更進一步思考或嘗試的機會。

陳允懋說,台北當代來到第三屆,其實也有在地的企業曾表示願意投注贊助資金換取掛名機會。但這種點光明燈式的贊助,並非是瑞銀在思考支持藝博會時的核心價值。那麼,究竟瑞銀是怎麼樣看待台北當代的?支持一場藝博會,對一個國際集團意味著什麼?

左起:瑞銀集團台灣區總經理陳允懋、藝術家彭奕軒、瑞銀亞太客戶策略辦公室執行副總裁賴才琪於《仰賴的路徑》前合影。(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提供)

開放與對話,才有傳承與轉型

藝博會之於瑞銀,並不只是高階主管們的事情,它幾乎可說是全員參與。舉例來說,你在台北當代會場裡,偶爾會在人群中看見那些清一色身著嚴謹的合身套裝的上班族,他們看起來既不像藝術工作者、也不像藏家、更不像公眾人物,他們是對服裝有著高度整體形象要求的瑞銀員工們。

他們逛起藝博會的認真度就像專業受眾,這不僅能在瑞銀針對高級客戶所組織的台北當代VIP導覽時,與客戶們聊上幾句,也能認識藝術收藏如何「傳承」(legacy)——這個瑞銀看待藝術收藏的核心價值。不過,在台北當代裡,傳承似乎有其他意義。

陳允懋之所以對藝博會有信心,不只是因為看見預展首日喜出望外的人潮,還有在這些人潮裡面,「有實力的收藏家來了、不同企業的老闆來了,年輕人來的特別多。」傳承是這家成立了160年的企業體的最大賣點,它連帶影響到企業如何在時代流轉中的轉型過程裡,善用或固守自己的價值,那麼,藝術收藏便是最能實踐的面相之一了。

「台北當代的開放性跟對話性都很高,」陳允懋說,從台灣第一代的藏家到現在二、三代,從近現代、現代、戰後到當代藝術,品味都各有獨到之處,而傳承的開始就是從不同世代的開放與分享作為起點。「許多台灣企業都在思考轉型,其實從藝術的對話與交流裡面,你就知道轉型並不是捨棄掉舊的東西,而是尋找如何從舊的東西對話到新東西。那就是傳承。」

陳允懋認為,從台灣第一代的藏家到現在二、三代,從近現代、現代、戰後到當代藝術,品味都各有獨到之處,而傳承的開始就是從不同世代的開放與分享作為起點。(攝影/陳晞)

台北當代不只是一個台灣的活動

在台北當代首屆開展之前,瑞銀曾表示會以長達三年的時間支持這個國際藝博會,也許有不少人將這樣的舉動,聯想成一種企業對於新興藝博會的短期創投個案,但實際上卻非如此。陳允懋表示,台北當代與瑞銀集團的藝博會全球策略,是連結在一起的,但這個連結也並非是僵化而不變的。

一場藝博會要長期的經營與各界的參與,才能從中看見影響力與未來,但一成不變的制度與組織方式,難以應付如今多變的國際局勢。陳允懋用餐廳來比喻,並不是今天因為生意不好就不做,也不是因為生意好,就馬上多開餐廳。

「我們也一直是做中學,瑞銀在巴塞爾藝術展多年來累積了經驗,台北當代也在這三年的過程裡累積了獨特的價值。」他認為,依照環境與局勢進行彈性調整,才能使藝博會持續優化。這似乎意味著對於現階段的瑞銀來說,台北當代並沒有所謂是否該繼續舉辦的問題,畢竟我們無法預知未來。

「現在瑞銀集團把台北當代視為一個全球性的活動。前兩屆有很多的藏家與畫廊都是從國外來的,而這次就算因為疫情影響,也還是有約一半的國外畫廊。」陳允懋說,這不只是一個台灣的活動,瑞銀是以集團層級的全球性架構看待這場藝博會的,「而目前我們全球性的藝術活動,除了巴塞爾藝術展之外,就是台北當代了。」

延伸閱讀|國際藝博的本地救火隊:現場人員在「2022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中看見什麼?

對於現階段的瑞銀來說,台北當代並沒有所謂是否該繼續舉辦的問題,畢竟我們無法預知未來。(攝影/陳晞)
陳晞(Sid Chen)( 103篇 )

藝評書寫與研究者,現為典藏雜誌社(《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社群暨企劃主編、國際藝評人協會台灣分會(AICA Taiwan)理事。目前關注異質性的創作與勞動,長期研究繪畫性與敘事性等命題,對於另類文化和視覺語言的迷因混種亦深感興趣。文章散見於《典藏ARTouch》、《CLABO實驗波》、《端傳媒》、《非池中藝術網》、《Fliper》、《ARTSPIRE》、《500輯》、《藝術認證》、《歷史文物》、《新北美誌》等。

sid@artou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