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22臺北美術獎公佈,首獎黃麗音《蒸蒸日上》受文件展經驗啟發;吳依宣、劉文琪、劉紀彤、呂易倫、林政佑獲優選,九〇後藝術家成入圍族群大宗

2022臺北美術獎公佈,首獎黃麗音《蒸蒸日上》受文件展經驗啟發;吳依宣、劉文琪、劉紀彤、呂易倫、林政佑獲優選,九〇後藝術家成入圍族群大宗

「2022臺北美術獎」(簡稱「2022台北獎」)在11月公布複審入選名單之後,於今(9)日公布一位首獎與三位優選藝術家得主。首獎由黃麗音《蒸蒸日上》獲得,其創作概念受到卡塞爾文件展經驗啟發;吳依萱、劉文琪、劉紀彤、呂易倫、林政佑等五位獲優選;鄭文豪、傅琬婷、吳聯吟、謝其軒、張程鈞等五位獲入選。本屆台北獎亦提供入選藝術家以個展式的空間展呈創作,另外引人注意的,則是本屆入選藝術家多為九〇後的新面孔,作品多為從單一命題擴延的計畫型創作,並以跨媒體裝置規劃空間佈局。

「2022臺北美術獎」(簡稱「2022台北獎」)在11月公布複審入圍名單之後,於今(9)日公布一位首獎與三位優選藝術家得主。首獎由黃麗音《蒸蒸日上》獲得;吳依宣、劉文琪、劉紀彤、呂易倫、林政佑等五位獲優選;鄭文豪、傅琬婷、吳聯吟、謝其軒、張程鈞等五位獲入選。本屆台北獎亦提供入選藝術家以個展式的空間展呈創作,另外引人注意的,則是本屆入選藝術家有許多九〇後的新面孔,作品多從單一命題擴延的計畫型創作,並以跨媒體裝置規劃空間佈局。

「2022臺北美術獎」首獎由黃麗音《蒸蒸日上》獲得;吳依宣、劉文琪、劉紀彤、呂易倫、林政佑等五位獲優選;鄭文豪、傅琬婷、吳聯吟、謝其軒、張程鈞等五位獲入選。圖為「2022臺北美術獎」開幕合影。(本刊資料室)
本屆入圍藝術家多為九〇後的新面孔,作品多為從單一命題擴延的計畫型創作,並以跨媒體裝置規劃空間佈局。圖為黃麗音首獎作品《蒸蒸日上》於展場。(本刊資料室)

黃麗音《蒸蒸日上》獲首獎,創作受文件展經驗啟發

在今日開幕記者會中,北美館館長王俊傑表示,台北獎從籌辦以來已經變成年輕藝術家都希望角逐的重要獎項。從評審過程、入選到布展,都是用最嚴謹專業的方式進行。本屆有366件參賽者,在激烈的評審之後選出11件入選作品。「雖然藝術家都很年輕,但是空間跟技術媒材的運用都非常純熟。」在台北獎展出的創作,或也反映出國內藝術高教的訓練現況。

本屆評審團成員為由簡子傑(主席)、陳慧嶠、張晴文、劉和讓、林怡華、雷逸婷、蘇珀琪等七位委員組成。出席今日記者會的評審團成員張晴文表示,這次所有入選的作品裡面,藝術家都以個人非常獨到的角度面對創作命題,例如處理空間、形式、新興創作議題的開發。「形式創作的語言在這次的評選過程中都有不錯的表現。」「這次許多入選的創作者都非常年輕,創作與個展的資歷未必豐富,但都是相當有潛力、令人耳目一新的名單。」

自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雕塑系研究所畢業的黃麗音(b.1990),其獲2022台北獎首獎的作品《蒸蒸日上》,名稱來自美國華人餐館常見的『幸運籤餅』的訊息,是受到英國巴基斯坦裔藝術家拉希德(Rasheed Araeen,b.1935)於卡塞爾文件展提出的概念「Shamiana」啟發的創作。黃麗音在該計劃中受邀擔任廚師,因而必須在市場中游走、踏查。在內化資料後,延伸出《蒸蒸日上》這件作品。其融入在地傳統和異地文化,將市集臨時材質和擺攤結構,以及盛料回收結合現成物,藉由新的排列組合與展呈,探討人類集體行為如何牽動資本主義下的勞動力與經濟。

延伸閱讀|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展相關文章

《蒸蒸日上》,名稱來自美國華人餐館常見的『幸運籤餅』的訊息,是受到英國巴基斯坦裔藝術家拉希德(Rasheed Araeen,b.1935)於卡塞爾文件展提出的概念「Shamiana」啟發的創作。圖為黃麗音首獎作品《蒸蒸日上》於展場。(本刊資料室)

優選作品評述

5位優選獎中,吳依宣《過度曝光》以「目光」比喻為攝影中的光,探討當代影像泛濫的現象,公共空間被個人的事物和影像佔據,我們對事物感知隨即消失於過度曝光中,藝術家試圖將事物重新詮釋並「還原」至現場,探索事物在影像與實體空間的異同與對話的可能,藉此反思當今「影像先行」的感知經驗。

呂易倫《Room Service from Padded Cell》探討精神狀態與被邊緣化的監禁空間,在轉型正義後的社會裡,如何深化至內在/公眾的集體精神共感。藝術家拍攝臺灣不義遺址,或於牢房門窺看孔位置鑲嵌與觀者眼神對視/峙的影像,探討如何在不正常/悲情的狀態,召喚出這個特殊空間能給予的服務。

吳依宣《過度曝光》以「目光」比喻為攝影中的光,探討當代影像泛濫的現象。圖為吳依宣優選作品於展場。(本刊資料室)
呂易倫《Room Service from Padded Cell》,探討精神狀態與被邊緣化的監禁空間,在轉型正義後的社會裡,如何深化至內在/公眾的集體精神共感。圖為呂易倫優選作品於展場。(本刊資料室)

林政佑《斜度三》,源自藝術家曾於斜坡上工作室舉辦的展覽,他依循當時的場域特性,融合影像媒體和身體感知呈現三件作品,讓觀者透過傾斜的身體運作,疊合影像的轉換和視野的推移,而當展覽移至美術館,藝術家亦保留過往的空間記憶,以斜度的身體感為基底,再現、探索媒體與身體之間的關聯。

劉文琪《有一種叫天使山的冷》,藉由年輕藝術家與她的父親─中年冷氣師傅之間半虛構往返的明信片,談論高海拔雪地有關「冷」的感受經驗,以玻璃霧氣塗鴉、擬造雪景、冷氣工程圖為物證,與對話內容互為隱喻,形塑冷的多重敘事場景,意圖以無法錨定解釋之感覺,在觀者腦海生成屬於各自開放性的故事結尾。

劉紀彤《兩河之間》以烏山頭水庫作為取樣,邀請觀眾望向水面之下、風景背後簡化的消失,以及技術物如何改變水和人之間的關係。藝術家勘察周圍村莊找到祭祀場域、紀念銅像,將其事件、資訊各自解體再共構,並挪用日本童話象徵符號,重新翻閱現代化下的神話與傳說。

林政佑《斜度三》,源自藝術家曾於斜坡上工作室舉辦的展覽。圖為林政佑優選作品於展場。(本刊資料室)
劉文琪《有一種叫天使山的冷》,藉由年輕藝術家與她的父親─中年冷氣師傅之間半虛構往返的明信片,談論高海拔雪地有關「冷」的感受經驗。圖為劉文琪優選作品於展場。(本刊資料室)
劉紀彤《兩河之間》以烏山頭水庫作為取樣,邀請觀眾望向水面之下、風景背後簡化的消失,以及技術物如何改變水和人之間的關係。圖為劉紀彤優選作品於展場。(本刊資料室)

本屆參賽作品平面類佔總數41.3%、立體類20.2%、影音複合媒體類23.2%,其他類別15.3%。評審團代表簡子傑指出:

「回顧本屆評選過程,依舊競爭激烈,最經由評審團充分討論後產生了首獎—黃麗音的《蒸蒸日上》,該作名稱來自美國華人餐館常見的『幸運籤餅』的訊息,其象徵意義經由層層翻譯/誤譯,才偶然地鎔鑄成一如《蒸蒸日上》那混雜了認同議題與輕快形式的樣貌,在看似日常且智性的雕塑形式中,還暗自指向了各地的『市場』意象,而任何一個地方的市場所能涵蓋的議題層次,卻總是大於單一形式。評選過程中,也一再發生是要著重形式表現的專業性,還是偏向新議題開發的思辯。

其他五位優選獎得主:吳依宣《過度曝光》看似複雜,卻賦予某種堪稱純粹的空間形式韻律;劉文琪《有一種叫天使山的冷》及呂易倫《Room Service from Padded Cell》則在實驗性的影像暨空間形式中,創造出少見的新議題;林政佑《斜度三》,雖是出自個人空間經驗,但所製造出的笨重觀影座椅,卻也引入了『觀看』議題的新面向;而劉紀彤那交織著敘事、物件與影像的《兩河之間》,則是今年唯一一件經歷長時間調查考據的優美作品。其餘幾位入選者作品多較具實驗性,但也都極具可看性,他們都為本次評審過程帶來了困難與遺憾。

2022台北奬展覽將於2022年12月10日正式開幕,展期至2023年2月19日。

ARTouch編輯部( 1568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