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紀彤

傾聽裂隙的迴聲:綠島人權藝術季(非)觀光旅遊指南與陰性視角
今年「傾聽裂隙的迴聲」拉長的田野調查與籌備的時間,讓藝術家與策展人們有更充足的時間傾聽來自不同身分、背景與立場的聲音,定...
走讀作為形式 —當代藝術家的(非官方)文化路徑
走讀作為關鍵字,如何延伸本專題針對新類型公共藝術的提問?「走讀」肯定不因為新類型公共藝術的提出,才得以成為一種藝術形式,...
2022臺北美術獎評論:不須急著否定過去,也不急著許諾烏托邦地座標當代
當代視覺藝術創作在複媒與多媒體裝置作品格式衍生的困局,在於它重蹈了某種「作者電影」或「作者劇場」甚至是「名家建築師」的覆...
2022臺北美術獎公佈,首獎黃麗音《蒸蒸日上》受文件展經驗啟發;吳依宣、劉文琪、劉紀彤、呂易倫、林政佑獲優選,九〇後藝術家成入圍族群大宗
「2022臺北美術獎」(簡稱「2022台北獎」)在11月公布複審入選名單之後,於今(9)日公布一位首獎與三位優選藝術家得...
【高千惠專欄】地景說話5:睹─物質與記憶的超驗連結
儘管荷魯斯之眼被視為「全視之眼」,然而,它是化整為零之眼,也是集零為整之眼。為了「這個」地方性或地方感,探索者使用他們的...
反思「綠島人權藝術季」:綠島觀點
當代藝術創作與本島庶民生活之間的關係,始終是「綠島人權藝術季」難以迴避的問題意識。尤其,當綠島居民不再只是被動觀看的接收...
假如綠島是一面鏡子:「2021綠島人權藝術季」舉鏡自照的生命層疊與歷史書寫B面
「假如綠島是一面鏡子」不再是「舉起鏡子迎上他者的凝視」,以綠島為鏡,可謂直接推翻了既定的主客預設。顯像的「空白之石」從來...
她/他是本島來的駐村藝術家:「2021綠島人權藝術季」的「藝術現場」辯證
相較於國內外其他進駐選項,登島進駐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在地連結之彰顯與人權議題之回應,更隱含著一股逃離的拉力,牽動著本外島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