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圖之後
為了打開國內各大競圖機制的公共性,並創造公民參與檢視制度的空間,繼8月21日由臺北市立美術館(簡稱北美館)所主辦的「預見北美2.0」座談會後,臺灣建築學會就此備受關注的北美館擴建統包案(簡稱「北美館擴建案」),於本(9)月3日進行「競圖之後:臺北市立美術館建築設計論壇」,邀請此次所有參與此案的建築師,分別分享自己的提案、展示競圖模型,並且與建築相關專家學者參與與談。論壇開始之前,便已經聚集不少建築設計工作者,與參與競圖的建築人們圍著提案模型交流細節規劃。
在論壇現場,除了針對北美館擴建案之競圖提案與評選機制進行討論,與談建築人士更提到了近來同樣備受關注的金門縣中心圖書館及美術館一案之工程專案管理(簡稱「PCM」)案例,以及其他健康的競圖評審經驗。在現場的討論中,不少建築師認為,過往被人灌以刻板印象的統包工程,有其利弊,然真正的問題,或許更在於「政府發包部門的適切性」、「評選制度倫理」以及PCM之權責問題。制度與人的問題環環相扣。
延伸閱讀|北美館「預見北美2.0」擴建座談,激發未來美術館發展新思維
「我為何在此?」專案管理團隊郭恆成提示先期規畫構想
理事長曾光宗在論壇引言時表示,過去國內舉辦競圖,雖然每位建築師都努力提出自己的設計提案,但往往競圖結束後,我們只能知道優勝者的方案,建築師彼此可能也無法知道對方的設計提案。希望藉由此次北美館這次重要的擴建計畫,讓所有參與建築師可以分享自己的方案,也邀請與談人參與討論,希望開台灣建築的先河。
眼見現場座無虛席,曾光宗也感性提到,適逢假日,又是颱風逼近的時候,大家可以參與相當不易,而論壇現場還可以看到參與標案的各建築師的設計模型,更是難得的機會。
參與北美館庫房擴建與新館擴建案專案管理(PCM)的建築師郭恆成,提示了本次擴建案的困難之處。北美館的擴建不僅僅只是單純增加展示空間或未來可能的藝術需求,也因為擴建基地所在須保持公園綠地的限制,以及背後所承接的歷史或自然環境上的連結。
郭恆成提到,這次的擴建案確實是相當的挑戰。在先期規劃時,即跟北美館前館長林平進行多次討論,也多方諮詢藝術家與外國顧問等,對此擴建案有過一些勾勒,「比如量體降低,需要維持公園的功能等」。也因為如此,郭恆成以簡報頁面上的多個數據,具體揭示擴建案的多方限制,比如整體基地雖然達10公頃,但建蔽率只能有12.45%,能夠增建的地坪只有6061平米左右,還有面對中山北路需要退縮30米,增建的展覽空間都已經明確規範等。
另一方面,因應美術館未來的發展可能性,郭恆成也提到展演空間不應該侷限於「白盒子」或「黑盒子」制式概念,應該有更為彈性的應用方式、更豐富的函構,他以「灰空間」稱之。他也不忘提及,本次擴建案其實是在未增加北美館編制的情況下進行,在既有的人員編制中,如何因應未來幾乎是兩倍以上的館舍空間,也應該是建築師在處理設計時應當納入的問題。
延伸閱讀|「北美館擴建統包工程」流標警訊?全國建築師公會呼籲停止濫用統包,北市府回應仍尊重設計
當美術館的「可能性」遇上統包的「可行性」
緊接著由參與投標的四位建築師進行北美館擴建統包案的方案分享。首位分享的建築師張樞頗自我挖苦的說,他這個案子可以說是今年中華民國建築案最大的「虛功」,透露出他對無法「直球對決」與其他團隊同台競比的遺憾。
張樞對於擴建案的公園本體相當看重,在設計中著重對於公園的凸顯。也因為如此,他在擴建案的地面增建部分,強調通透的空間感,避免遮蔽原有的綠意,在建築的設計上,也著重延伸本館建築師高而潘的建築語彙,延伸建築外觀的「管子」到擴建當中,並在大廳天花板以菱形結構,呼應本館天花板的格狀結構等。
張樞進一步以目前承包庫房增建案所預留的空間,連通本館與擴建新館,讓兩館成為一館。這樣的概念其實也貫穿其他幾位建築師的建築設計當中,避免北美館的新館與本館成為隔開的兩棟,而有一個完整的空間性。而他也在藝術連結上用了郭雪湖的《圓山附近》作為景觀設計的參照,特別是在設計上東北角用來當作行政區的建築作為抬高的丘景,與調整地下停車場留出的滯洪池作為景觀的亮點。
而在簡報的過程中,林洲民展現了他充滿力道的簡報能力。則首先提到其建築師團隊與北藝大、交通大學的產學合作,特別是跟交通大學的合作下,在增建建築延伸高而潘本館「管子」的方塊,組成所謂「感知雲」的外觀,透過聲學科技,對位於飛機航道的北美館得以直接跟飛機產生呼應。
而林案有別於其他案之處,則是他強調「公園與美術館都是100%」的目標,用堆土覆蓋增建建築,新成一座丘陵,開挖面積也侷限在基地東側,西側維持原始植栽的區域。也因為因應建築設計,館方要求的展示空間採堆疊的方式處理,混合使用,用走廊串聯空間,有著水平垂直的空間。
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則由建築師張清華介紹由劉英釗主持的擴建案內容。張清華提到美術館能夠創造營收相當重要,因而在設計中沿中山北路公園綠地帶入商店與餐飲服務,希望今日沒有人煙的美術公園將來可以帶入人潮。此外,郭英釗案也強化陸橋的功能,透過陸橋連街道本館的入口,透過「北美之心」的入口聯集,並往東到達新生園區,創造有意義的路線,並帶動人潮的移動。
在北美館擴建案14位評審中被投下10個第一名的建築師劉培森,則延續他在北美館論壇時的發表,強調公園成為美術館展的延伸,希望極大化園區的公共價值。不同於其他建築師都將行政區放在地面層,劉培森設計案則將行政區放在地下層,但透過天井等方式帶入天光。
延伸閱讀|環園空橋是特色,中山北路破口成敗筆:北美館擴建案,綠建築優等生郭英釗團隊怎麼輸了?
延伸閱讀|林中孕藝、藝中觀林:劉培森團隊許北美館新館庶民形象
競圖與評圖之難
在參與競圖的建築師逐一發表完自己的提案之後,下半場則由主持人曾光宗、建築師邱文傑、達觀規劃設計顧問有限公司主持人吳忠勳、AECOM全球建築與人居環境運營總監林芳慧以及建築師莫國箴擔任與談人,並且逐一針對發表人提到的提案細節與評選現象,進行不同面向的回應與評論。
邱文傑談論時提到,評論這些設計不容易談得全面,而其他如評審團的結構,主辦單位是工務局新建工程處(簡稱「新工處」)等,希望甲方的成員也能進入這些場域,一起溝通,以及當中的努力與辛酸。每次競圖都是努力的付出跟搏鬥,所以呼籲評審能真正重視,正視看待,好好投下神聖的一票。他也進一步在論壇中提問,「為什麼是新工處發包?由誰指定哪個單位來辦,而指定之後,評審委員的名單到底又是怎麼出來?那些都是關鍵。」
吳忠勳則認為,以景觀規劃的角度來看,競圖提案的計畫,因為費用吃緊,景觀能做的事情都較偏向「簡易綠能化」的方向。「面對這種統包式的標案,營造廠就很重要,如果完全比設計 好像也不是很厚道。
林芳慧將提問拉回到統包如何影響設計,以及擴建案所給予美術館的未來性為何,「未來的使用者都是年輕人,而未來的人們很可能會越來越沒有耐性。」林芳慧進一步提到,自己也時常會執行統包工程,這個時候「方向就會因為誰是評審、案子著重的面相是什麼而改變。」劉培森則接著回答,任何建築設計案只要執政者改朝換代,就會被停滯。認為統包可以讓建設不只是看到設計,更是構思執行。
莫國箴認為,在標案層級上,他認為在統包裡談設計理念有些矛盾,因為「統包比較是談時間、成本以及政策方向。」莫國箴除了提到目前建築圈不同團隊規模「各司其標」的現況之外,也進一步也談到了建築工作者世代停滯的結構性問題。他認為,具有大型工程提案能力的建築師,在台灣都已經是相當資深中大型團隊。而在台灣,具備此規模團隊中的建築師,50歲都還算年輕。「可是在荷蘭,30歲建築師就可以有很好的舞台,」「世代與世代之間能否有進化的範疇?」
打開「封閉式競圖」之前的問題
在論壇的後半段,郭恆成共勉與會的貴賓們,不管是擔任PCM或是建築師,都不要有「迷醉」。「在我擔任專案管理的工作階段中,美術館館長與文化局長都換人了,接下來連市長也要換人,這個案子跟最久的剩我而已。」不管是從什麼立場關注擴建案,都需思考問題的切入方式。「美術館要不要做統包? 要不要修改這樣的競圖制度?」論及大家相當困擾的統包問題,又何嘗不是脫離「迷醉」。
建築師張樞則自我解嘲如何解消「輸」競圖的不滿。論及統包問題,他認為則是各有利弊,仍是根據政府的需求加以配合。為此,林洲民則有不同的意見。他以自身經驗進一步回應,從在市府任職時即接觸此一擴建案,當時即已決定不能更改都市計畫取消公園用地。他更直言批評,承辦的新工處對PCM的輕視與忽略,沒有給評審團充足的時間了解。
林洲民進一步提到,他曾詢問過擔任金門圖美館評審的建築人士,「專案報告的時間長度就是至少會有一小時,但北美館擴建案的報告時間卻只有十分鐘。」言談中吐露對主管機關與制度的不滿。張清華則提到統包的限制,需要跟營造廠的「水乳交融」,要彼此看對眼,他也笑稱他們競圖是「痛苦5分鐘,快樂一輩子」。
關於PCM如何不在評審的場合,邱文傑感到極為不解,而郭恆成則回應這視情況而定。林洲民對此則提出反駁,他提到同樣是北美館的案子,庫房案就有PCM報告,但新館擴建案卻被屏除在外。此外,他亦批評有評審現場不僅在報告時只在看手機,「甚至只看著天花板」。
當現場觀眾向郭恆成提問評選勝出的關鍵時,郭恆成認為讓簡報精準簡單、能讓評審「地下有知」(意旨釐清擴建案之地下工程執行),讓業主可以有更大的餘裕自營,並且方便管理,是最重要的四件事情。然而邱文傑則馬上追問PCM在評審場合沒有被邀請一事,郭則回應,不見得所有的專管案都會讓PCM參與評審場合,「我不能有太多主觀的問題」。
林洲民見狀,隨即拿起麥克風發言,他表示可以支持並了解郭恆成還要持續在這個案子裡運作,因此不多講的心情,「但我們現在是在面對一個真理越辯越明的事情。」PCM的功能並非是在評審面前為他人說項,「而是誰的案子在哪些地方符合規定、誰超過。」他認為這是PCM在競圖過程中的職責,而不應該在重要場合被架空。
只可惜,今日的論壇雖然有許多關注擴建案的不同領域工作者到場,卻獨缺政府部門與評審,讓這些問題在現場數百位聽眾的心中留下待解之謎,亟待新工處、評審團進一步解釋。而作為統包案與建築工程不可或缺的靈魂要角,營造廠的意見亦在現場缺席,也令與談建築師感到可惜。很大程度上,是營造廠決定一個統包案的成敗。在北美館進行第一輪招標時,之所以會流標的原因,也是因為統包案預算儘管高達44.3億,但要到達新工處與北美館需求的水準,乍看之下幾乎難以達成。
延伸閱讀|疫情延、物價漲:北美館擴建統包案刮冷風,4月底前再公告
林洲民在現場也向與會者試算預算問題:44.3億的統包案,營造場要獲利,而建築師希望做出曠世傑作。這個案子設計費1.2億,設計費扣掉將近2,000萬的非設計費用, 大約有1億要做五年,一年2,000萬,東除西減下來,一個月直接薪資是15萬,又能分給多少位團隊裡的建築師?「建築師如果不是愛台灣,不會來投這個案子。」
除此之外,林洲民亦對於「劉培森+福清」的基礎工程模式可省下5.7億一事提出質疑,認為在現有可選擇的營造場與統包預算的範圍內,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劉培森則是再一次談到了他對於福清營造的信任,回應林洲民的質疑。
劉培森認為,在這個場合討論輸贏,其實不再重要,真正重要的應該是去關心評審委員的高度。這也反映此次論壇遺憾之處,在於真正位處關鍵位置的「甲方」其實是缺席的。他也提到評審計票方式造成結果的失真,認為「刪除」或「淘汰」的方式相對公平,「評審『序位法』的計分方式是不公平的,『刪除法』才是相對公平的制度。」
未完的小結:打開競圖之後,亟待正面回應的「標案心理學」
曾光宗為「競圖之後」論壇做結尾時提到,這次召集多位建築工作者共襄盛舉,以競圖之名交流設計與建築心得,以及探討競圖過程中的「標案心理學」與評審制度問題。讓四位競圖參與者的建築工作者同台交流,並且回應競爭者、與談人以及觀眾的疑問,其對台灣建築史來說,是歷史意義非凡的里程碑。
「競圖的公共性,是需要加以思考的。競圖機制原是甲方、乙方跟作為評審團的第三方才會關心的事情。全台灣從戰後開始,第一個競圖的博物館就是國立故宮博物院。在我們的建築史上,這些作品都被留下來,也有公共的書寫為之研究。但這樣的機制跟結果,是否是有公共來關心?」
藉著舉辦論壇,讓建築人們彼此「直球對決」是「競圖之後」希冀將競圖之公共性獲得討論的方法。不管是招標機制的問題,甚至是評審委員的評選,都需要藉著實務經驗的交流,才能被拿出來討論。曾光宗也近一步提到建築學會與建築師公會未來可能的合作,期許學會將具公共性的議題拿出來討論,藉此省思建築工程過程中的機制問題。
「我相信作為甲方的公部門,如果知道這個議題是開放性的話,應該就不會一直封閉下去。這牽涉到甲方長久以來的封閉性。」曾光宗說,如果擴建案與競圖機制可以持續被關注討論的話,甲乙丙三方乃至審查委員,都會更加注意自己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