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北美館「預見北美2.0」擴建座談,激發未來美術館發展新思維

北美館「預見北美2.0」擴建座談,激發未來美術館發展新思維

Forum Notes: "TFAM EXPANSION: TRANS.LINK.NEXT"

臺北市近期的重大文化建設「臺北藝術園區─臺北市立美術館擴建統包工程」已於5月20日決標,由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及福清營造團隊獲選。北美館以「預見北美2.0」為題,面對擴建之後的硬體升級與相應的軟體調整,邀請相關的學者專家參與討論,提出未來的願景與建言。

臺北市近期的重大文化建設「臺北藝術園區─臺北市立美術館擴建統包工程」已於5月20日決標,由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及福清營造團隊獲選。這個重大的擴建計畫,自1996年時任館長林曼麗提出增建典藏庫房起,至去(2021)年正式進行庫房增建工程,已經歷25年光陰。雖然面臨如此漫長的醞釀,但此一事關北美館未來發展走向的重大擴建案,才正要開始。有鑑於此,北美館以「預見北美2.0」為題,面對擴建之後的硬體升級與相應的軟體調整,邀請相關的學者專家參與討論,提出未來的願景與建言。

相關閱讀│
【專題】守護.監督:各界如何看「北美館擴建案」?
臺北啟動北美館擴建案:劉培森方案獲選,首座地下美術館翻轉未來想像
林中孕藝、藝中觀林:劉培森團隊許北美館新館庶民形象

在座談會開始之前,首先由北美館館長王俊傑與建築師劉培森,先就北美館擴建案的背景與獲選方案進行介紹。王俊傑提到,在新館擴建之後,將重新確立新館與本館之間的定位,本館將以台灣近現代美術的研究與展示為主,而新館則朝向新類型的藝術表現,包括跨領域、新媒體等更多樣的藝術展演方式。新館擴建也相當程度填補北美館過去硬體環境中較為欠缺的部分,包含停車場、公共服務空間與商業空間等。而因應擴建案所在基地為臺北市的公園綠地,為盡可能保持公園綠地的環境,劉培森也在報告時提到將會著重降低環境衝擊,還原當地生態,並在園區規劃中納入生態教育區域,兼顧美術館及公園的功能性。

「臺北藝術園區─臺北市立美術館擴建統包工程」獲選方案模型。(本刊資料室)
「臺北藝術園區─臺北市立美術館擴建統包工程」獲選方案模型(地下一樓、二樓)。(本刊資料室)

國家文化政策中的美術館未來

座談會第一場「劃時代:國家文化政策中的美術館未來」主要聚焦在北美館進行擴建之後的管理問題。首先發言的國家藝術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林曼麗提到,北美館新建讓他充滿期待,但等了這麼久,到底社會需要的是什麼樣的美術館?她認為「永續」是非常重要的概念,一方面指營運上的永續,也指美術館存在價值的永續。因而她對於現有公務體系架構的北美館,勢必難以處理未來擴建後所肩負的工作與定位。如何讓更多藝術專業的人才進入美術館永續經營,是必須思考的問題。

座談會第一場與會人。左起:劉培森、朱宗慶、林曼麗、王俊傑、陳愷璜、陳志誠。(本刊資料室)

甫從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卸任的朱宗慶接續談論有關營運面的部份,提到改制行政法人可能性。但他也強調,行政法人只是工具,並非萬靈丹,需要盡可能發揮其公共政策能力與民間彈性的兼容性,而非只是換了一個名稱卻沒有什麼改變。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校長陳愷璜則從自身在教育體系的角度,認為台灣對現當代藝術的教育太聊備一格,因而美術館所肩負的社會教育功能更形重要。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校長陳志誠則以法國的龐畢度中心(Centre Georges-Pompidou)為參照,認為北美館在台灣的地位應跳脫市立層級,以國家層級的館舍自許。

綜而言之,相較於北美館擴建的現在進行式,目前館舍行政層級過低,以及無法擴充編制的限制,使得北美館將來如何營運如此龐大規模的館舍,成為極為迫切的問題。而政府目前主推的行政法人化能否成為解套方案,也存在相當顧慮。在綜合討論階段,陳志誠便認為,以現有台灣的經濟架構,企業挹注藝術活動相當有限,能否支撐法人化的進程,他持保留意見。但無論是維持公務體系或是法人化,朱宗慶強調保障人員的權益不受損,與公務機關暢通的聯繫管道,在營運管理上均不可或缺。

美術館經營的遠見與策略

座談會第二場「進行式:美術館經營的遠見與策略」則邀請了國內四座主要美術館館長一同參與討論。國立台灣美術館(國美館)館長廖仁義提到,國美館因前身為台灣省立美術館,設置在靠近前省政府所在地的台中市,而非首都的台北市,因而有著國家美術館不在首都的情況。但也因為如此,北美館作為首都美術館,相當程度肩負了作為國家門面的任務。

座談會第二場與會人。左起:王俊傑、廖仁義、李玉玲、林育淳、賴依欣。(本刊資料室)

高雄市立美術館(簡稱高美館)館長李玉玲則以自身經驗,闡述高美館在法人化後進行園區改建與結構調整的階段性成果。台南市美術館(簡稱南美館)館長林育淳細數南美館籌備迄今的經歷,特別是在行政法人體制下如何兼顧美術館自身功能需求外的多元發展。嘉義市立美術館(簡稱嘉美館)賴依欣則分享嘉美館作為雲嘉地區首座公立美術館,在館舍與人員經費都相對有限的情況下,如何確立自身定位,並突顯自身特色。三間館舍也都提到了美術館日益重要的社會功能,如何親近社區、擴大社會參與,成為今日美術館無法迴避的課題。

在綜合討論中,王俊傑以各館的門票收費為引,談論各館對自己的定位與期許。廖仁義提到館舍免費的政策有促進民眾親近藝術文化的企圖,但在此一前提下,館舍就必須規劃常設典藏展,呈現經典的藝術收藏,讓民眾可以時時親近。又國內因長期補助各式藝文活動,致使民眾習於以極低的花費得到高品質的藝術展演,長此以往,對台灣的藝術發展實弊大於利。如何教育民眾建立付費機制,同時也可透過購買門票的方式,讓真正有興趣的民眾享受藝術展演活動,也是館舍在經營上需要考量之處。

其次,王俊傑提到要如何深化館舍的研究,並產生策展人、提供學術能量。對所有美術館而言,聚焦自身典藏,從中確立美術館的特色與方向,均是學術面向的一大重心,無論是高美館所提出的「大南方多元史觀」,南美館以台南畫家為核心的收藏目標,或是嘉美館以嘉義畫都出發的自身定位,都可見到此一趨勢。而在策展培育的部分,如國美館開放讓展覽組與研究組成員能直接面對典藏作品,使典藏可以成為策展核心;南美館打破只有展覽組處理展覽的侷限,讓所有館內人員都有參與的可能性;嘉美館則以專案方式,在有限的人力下,讓參與展覽的相關成員與館外研究人員以小組方式一同推動,讓館員得以藉由協作的過程中,逐步建立展覽架構與學術認識。雖然各美術館在規模上互有出入,人員編制與數量也無法完全合乎理想的需求,但這確實是國內藝術館舍所努力的方向。

關鍵詞:預見「」的北美館

經過前兩場以國家政策與美術館經營的角度進行討論後,最後一場的「關鍵詞:預見「」的北美館」則是與藝術領域的學者及在藝術產業參與者一同討論,以開放的關鍵詞填入,去設想北美館應該要有什麼樣的未來想像。

座談會第三場與會人。左起:陳永賢、胡永芬、蘇瑤華、王俊傑、林昆穎、周東彥。(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獨立策展人胡永芬首先提到「資源統合」,因應政府對視覺藝術提供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北美館應該與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數位藝術中心等市轄的藝術館舍進行整體資源的統合,避免重疊浪費。尤其其他館舍的年度經費更為拮据,若還要不斷做類似的項目,勢必會相互排擠,也無法深入專精,北美館理應負擔起資源整合的領頭任務。另一方面,討論到北美館的位階問題,她認為,北美館雖是直轄市層級,但在藝術圈的地位上可與國美館比肩,在此情況下,如要在公務機制下結構性的處理此一問題,應該將北美館升級為一級單位,或是以法人化進行解套。

此外,胡永芬也從前兩場所提到的「永續」概念切入,但並非指美術館經營的面向,而是希望北美館能夠對環境永續議題提出回應。當歐美先進國家與國際企業均對環境議題愈發重視,巴黎協定在2030年碳排放降低一半的目標也迫在眼前,國內的藝術圈也需要面對此一議題並提出積極的回應。她認為在此趨勢下,北美館擴建案可以在正式動工之前,更努力往節能減碳的方向調整。

視盟理事長暨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助理教授蘇瑤華則以「人」、「迴圈」、「系統」討論未來美術館的發展。她認為擴建案中的「人」似乎沒有得到真正的重視,而相較於此前討論的員工或觀眾入館數等,她更在意「人」如何跟美術館產生關係的迴圈,讓美術館成為支持「人」能夠成長、學習、培育的系統。再則,她也希望北美館可以成為「催化劑」,不僅改變自身,更能夠改變所在的城市與與之互動的人。

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系教授陳永賢則希望透過美術館「作夢」,以自己在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等英國當代藝術的經驗,臚列了許多概念:「療癒」、「好玩」、「震撼」、「參與互動」、「身體感受」、「穿戴體驗」、「科技沉浸」、「光」等觀眾在美術館中所能經歷到的當代藝術體驗,引導出關鍵字「人跟藝術的對話」,重新探討藝術家、觀眾與美術館之間的關係,打開「新的觀看之道」,並成為藝術家在社會當中的「庇護所」。

豪華朗機工共同創辦人暨華麗邏輯創意總監林昆穎則提出關鍵字「互動」,希望美術館能夠回到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重新打開對話的可能。他認為民眾在前往美術館的過程中,已然成立一個經濟行為,也是市民參與的樣態。此外,他也期待美術館可以有一個明確的品牌設定,產生互攝的綜合影響,也只有在所有參與者都在這樣的樣態中,才能讓北美館有更多的能量。這樣的能量對他而言,均奠基在「互動」的多種可能性當中。

狠主流多媒體暨狠主流劇場藝術總監周東彥則以關鍵字「會玩」,期盼美術館在硬體擴建之餘,也可以在人力上加強研發團隊、技術團隊,並添購技術設備。相較於無法預測的未來藝術的發展,卻要用恆久的館舍建築物去對應,他認為這是這是一個困難的工作。也因為要去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他認為人力的參與更為關鍵,讓藝術家有充分的資源任意開展自己的發想,也是他認為未來美術館發展的可能。而他也提到了「不乖」,希望美術館不要過分去追求所謂國際或先進國家的認可。他認為台灣自身的條件已經足夠好,放在國際上毫不遜色,大家需要有這樣的自信。

如何開展新的想像

緊接著的綜合座談中,館長王俊傑仍以「新的想像」來詢問與談人對北美館擴建案的看法。延續著周東彥「不乖」的概念,與談人不約而同提到本土藝術的現狀。如陳永賢希望能夠更注重在地的鏈結,加強建構機構內的組織;蘇瑤華希望在追求物理的「大」的同時,也希望在心態上也有相同的「大」,亦即保持對應的彈性與韌性。胡永芬則希望藉由擴建案的討論,讓藝術家多元自由的發展,可以確實透過美術館的協助而落實;林昆穎也以他在處理大型活動跟嘉美館館長賴依欣的策展經驗,認為橫向的、跨部門的合作應該要經常發生。而周東彥則提及因為疫情而打開對網路應用的想像,不應隨著疫情趨緩而有所停頓,開展有形空間之餘,也需要對虛擬的網路空間有更多的關注。

而最後回到胡永芬所點出的環境永續問題,王俊傑提到2020年台北雙年展《儲回大地的藝術》可以說是對此一議題的具體回應,也邀請了國內多個藝術相關團體一同參與,並試圖實際進行碳中和的行動。但另一方面,胡永芬也提到,由於國際趨勢讓產業不得不重視環境與能源消耗的議題,如若國內藝術界可以盡早起步,或許可以爭取到工商業在環境議題上所投注的經費。近期國內視覺與表演藝術等相關團體也預計要組織「台灣氣候聯盟」,作為具體的回應。林昆穎則認為,環境議題更重要的是喚起大家的主動性,能夠營造意識到環境議題的氛圍,便能對這樣議題開展更為有利。

最終環境議題也扣回北美館擴建案中對於新館的綠建築指標,劉培森提到,因為新館以公園綠地為主,政府法規也有所要求,絕對符合綠建築的標準,在現有評測項目中能夠達標。但他亦不諱言,真正要在綠建築都達到高標,經費仍是直接的因素。北美館擴建案眾所矚目,如何眾人的期盼之下,取得持續推進的最大共識,考驗著館方與建築團隊的智慧與行動力。

ARTouch編輯部( 1568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