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1960年代最強書法男團:以史博館為舞臺的「十人書展」旋風

1960年代最強書法男團:以史博館為舞臺的「十人書展」旋風

Ten People Calligraphy Exhibition: Taiwan’s Calligraphy Society in the 1960s

(本文摘錄改寫自《歷史文物》315期封面故事)若我們有機會翻開書法相關雜誌、書籍,瀏覽臺灣前輩書家的遺墨,或者透過收藏展覽直接觀賞書法作品,那麼對於陳定山、王壯為、丁念先、曾紹杰、傅狷夫等人必不會陌生。上一個甲子,這些前輩書家以「十人書展」為名在當時臺灣重要的藝文平臺──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了多次展覽,不僅影響1960年代書法聯展興辦的風氣,也帶動了其後臺灣書法雅集團體的發展。透過本文,讓我們一起來追索一甲子前,以史博館為舞臺的這股「十人書展」旋風。

1950年代因法令的限制,純粹的書法活動、展覽不多,大部分是政府主導,結合文化政策所舉辦的歷史文物展、美術展、書畫勞軍義展等。1950年代後期,才逐漸有民間發起且規模較大的活動,如1958年基隆書道會舉辦的中日書法交流展。相對於沉寂的書壇,畫壇在當時顯得較為活躍。成立於1955年的七友畫會,自1958年起舉辦第一次展覽後,成為藝壇矚目的焦點,也對當時書法界產生一些刺激。

友朋雅聚,從書展到書會

大約1958年前後,李超哉(1907-2004)與王壯為(1909-1998)分別邀約了陳定山(1897-1989)、丁念先(1906-1969)、朱雲(1907-1975)、張隆延(1909-2009)、傅狷夫(1910-2007)、曾紹杰(1911-1988)、陳子和(1914-1983)、丁翼(1928-2018)組織「十人書展」。這十位書家自幼受傳統文化薰陶,在戰後隨中華民國政府陸續遷臺,來臺後大多任於公職,正值中壯年,多數在藝壇已有名氣。其中,陳定山、朱雲、陳子和、傅狷夫書畫皆善,丁念先、曾紹杰、丁翼擅篆或隸,李超哉擅草,丁治磐擅行,王壯為、張隆延擅長多種書體。這些書家們經由準備「十人書展」展覽作品的過程,逐步確立了「十人書會」平日活動的形態,對內舉辦每月一次的雅集聚會,真誠評論彼此作品的優缺點,透過書友間的策勉砥礪增進自己的書寫技法,討論書法觀念,共賞書畫展品。這種書會運作形式沒有正式的組織章程、沒有刻意留下活動紀錄、沒有領導社團的角色、沒有買賣書畫的利害關係。同時他們期待透過展覽激起一點火花,喚起大眾對書法的興趣。

1961年11月十人書會成員於國立歷史博物館前合照,由右至左依序為傅狷夫、張隆延、王壯為、丁念先、陳定山、曾紹杰、李超哉、陳子和、丁翼。(史博館提供)  

眾所矚目的「十人書展」

1955年12月國立歷史文物美術館(今國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博館)成立,是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建造的第一所公共博物館。創館之初,展覽自大陸運臺的古文物, 如「蘭亭修禊書畫特展」、「中原文物特展」、「日本歸還古文物展」等,與中山堂、臺灣省立博物館(今國立臺灣博物館)同為當時臺北重要的展覽場地。「十人書展」一方面由書家們籌組規劃,另一方面也受到史博館的邀約及協助。首任館長包遵彭先生曾經提到在史博館舉辦「十人書展」的意義:「有人說歷史博物館只應展出歷史性古物及唐宋時代古畫,但我認為展出現代人的作品,並不就是忘卻歷史博物館的歷史使命,因為現代人的作品亦是源自古代的。」因有館方的支持,1959年至1975年間的9次「十人書展」皆在史博館舉辦。

首屆「十人書展」於1959年7月1日揭幕。展覽十天,展出百件作品,因觀眾相當踴躍,又延長兩天。前往參觀者有于右任、賈景德、馬壽華、張默君、溥心畬、張穀年等藝壇、政壇知名人士,並有來自臺中、宜蘭等地民眾共數千餘人。此次展覽被譽為「開風氣之先」,受到報章雜誌媒體的高度關注。

陳定山,《七言絕句草書立軸》,94×37.5 cm,國立歷史博物館藏。(史博館提供) 

從復甦到消逝

第五屆「十人書展」結束後,因為人事變遷而暫停了展覽活動。張隆延於1966年赴巴黎就任中華民國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常任代表團副團長,後赴美定居,以及丁念先於1969年逝世。期間雖曾有再次舉辦書展的想法,卻缺乏實際行動。直至1971年2月,陳定山透過書信向李超哉表示欲重啟書展的念頭,李超哉詢問書友後獲得一致贊成,接著邀約丁治磐(1893-1988)加入書會,添補人數之不足。闊別7年,1971年12月第六屆「十人書展」揭幕,以楹聯為主要表現形式,書家皆自撰對聯內容,展現十人之學養。接續的1972年11月第七屆「十人書展」,展出作品72件。

十人書會在1975年初結束海外聯展後,再次停止了展覽活動,其原因之一可能因為朱雲身體狀況不佳,於9月病逝,書會成員沒有齊聚。當時有報導曾提及十人書會將在1976年於史博館舉辦聯展,但最終未如期舉行,此後也看不到十人書會的相關活動紀錄。

曾紹杰,《臨黃牧甫篆書立軸》,134×34 cm,國立歷史博物館藏。(史博館提供)

(本文由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授權摘錄轉載,關於「十人書展」的完整介紹,請見《歷史文物》315期)

《歷史文物》季刊以培養國人藝術、歷史、文物與博物館學知識,提昇美學素養為宗旨,為多元的文化藝術性刊物。自2020年度起全新改版,以「知性的.感性的.趣味的」為刊物方針,致力打造為藝術文物界的傳記文學刊物。

立即上史博館官網欣賞《歷史文物》電子書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歷史文物》( 17篇 )

《歷史文物》季刊以培養國人藝術、歷史、文物與博物館學知識,提昇美學素養為宗旨,為多元的文化藝術性刊物。自2020年度起全新改版,以「知性的.感性的.趣味的」為刊物方針,致力打造為藝術文物界的傳記文學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