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豪瑟沃斯畫廊(Hauser & Wirth)在10月29日啟動知名日裔藝術家松谷武判(Takesada Matsutani)的個展。松谷武判已達耄耋之年,從事藝術創作超過半個世紀,不但開創出一套獨特的視覺語彙,更是日本戰後先鋒藝術運動「具體派」(Gutai)的精神領袖之一。這次展覽由奧利維爾.雷納德-克萊門特(Olivier Renaud-Clément)策劃,呈現藝術家一系列混合媒材、紙本、裝置等不同形式的作品。展覽更是藝術家在香港的首場個展,別具象徵意義。
「松谷武判個展」展覽現場。(豪瑟沃斯畫廊提供)
松谷武判(Takesada Matsutani)於工作室。(藝術家與豪瑟沃斯畫廊提供,攝影/Michel Lunardelli)
目前居於巴黎的松谷武判於1937年生於大阪,他早年學習傳統日本畫,其後於1963年成為「具體派」的第二代成員。「具體派」成立於1954年,正式名稱為「具體藝術協會」,而具體的涵義是指「以具體的證明來呈現我們自由的精神」。「具體派」藝術家在吉原治良(Yoshihara Jiro)的帶領下摒棄畫筆,試圖以身體及各種另類工具進行創作,而第二代成員更強調材質與精神之間的互動交流,使用更新式的工具和材料作前衛實驗。松谷武判於1966年到巴黎留學並定居,直到1972年「具體派」解散為止持續參與團體活動,並發展出大膽新穎的創作方式。他的獨門技法即在畫布表面上創作乙烯基膠水球形氣泡,並利用吹風機或自己的呼吸來營造出膨脹和割裂的形態,突破傳統平面繪畫的侷限。
松谷武判個展以一幅幅新近鉅作為起點,當中不少作品更是在肺炎疫情期間創作。作品《膨脹-2》中的乙烯基膠水氣泡飽滿而厚實,而膠水因引力垂落流動,使立體氣泡整體重力偏向下方。半透明圓弧氣泡的肌理、深度和質量,與畫面上的石墨線條和紅色顏料迸發出明顯的視覺刺激。畫布上的丙烯顏料猩紅如血,令人聯想起藝術家開始以乙烯基膠創作的靈感繆思。在偶然的機會下,松谷武判在一位醫學院的朋友做的血液實驗中,見識到不同密度的兩種液體混合後所產生之效果之後,產生了用乙烯基膠進行創作的想法:「1962年,我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技法,使用乙烯基膠進行創作,這是一種新型且好用的物料。我將它傾倒在畫布上,再翻過來,使用風力—而後也用我自己的呼吸代替……這個實驗性的創作過程,正正代表著『具體』之意涵:不是用說的,也不是理論,而是實實在在的去實踐創作。」
松谷武判《膨脹-2》(Puffed up-2),乙烯基膠、石墨、丙烯酸、畫布、膠合板,91.5 x 63 x 10.5 cm,2020。(藝術家與豪瑟沃斯畫廊提供,攝影/ Marc Domage)
展覽空間中的另一件作品《内向漂浮》,藝術家以深邃灰黑的石墨作畫布的背景,配合以乙烯基膠水創造的半透明白色圓形氣泡及群青色丙烯顏料圓環,創作出這件充滿實驗性的混合媒材作品。在這件藝術品中,松谷武判嚴格控制着乙烯基膠水在石墨畫布上的流動,小心翼翼地控制球形氣泡內的空氣量,從而使膠水乾燥時創造出皺褶、起伏和裂縫等奇特紋路,充滿內在張力。這種特殊技法彰顯出藝術的不可預知性,創作乙烯基膠氣泡過程中種種可控與不可控的元素﹑可預期與不可預期的結果同時展現於畫面,體現藝術創作的無限可能性。《内向漂浮》中畫面顏色與氣泡邊界之間的呼應和銜接,畫面結構互相交織、層層迭加,讓觀者在畫面中看到藝術家不同層次的動作痕跡,感受視覺上巧妙的變異狀態。
松谷武判《内向漂浮》(Floating inside),乙烯基膠、丙烯酸、石墨、畫布,138 x 168 x 8 cm,2020。(藝術家與豪瑟沃斯畫廊提供,攝影/Marc Domage)
拾級而下,在畫廊十五樓展廳中的裝置作品《魔法盒》,展現出松谷武判在前衛實驗的不同探索。《魔法盒》最早於1988年在法國科爾貝埃索納聶魯達當代藝術中心(Centre d’art contemporain Pablo Neruda, Corbeil-Essonnes)展出,而松谷武判針對豪瑟沃斯的畫廊空間,重新締造這件場域特定的大型裝置作品。具有原始質感的立方體與沾染上黑色石墨的布匹緊密連接,極富視覺張力。《魔法盒》與展場中相鄰作品間產生的視覺匯集,既展示出各種零散的視覺敘事之間對話的銜接點,亦為觀眾提供一個可供交流和討論的空間。
松谷武判《魔法盒》(The Magic Box),木板、棉布,盒子:191 x 135 x 135 cm、布:2000 x 190 cm,1988。1988年的作品展覽現場是藝術家的重要經歷檔案,而此作也在香港豪瑟沃斯畫廊空間重新創建。(豪瑟沃斯畫廊提供)
松谷武判的一系列作品平坦而立體,神秘而率真,並超越繪畫固有的疆界與定義。他對石墨和乙烯基膠水等材質的精準運用,為作品創造出空間和深度,為觀眾提供一種嶄新的視覺體驗與觀賞方式。展覽中每件作品不但挑戰觀者的視覺與思維想像,亦體現藝術家一生懸命的藝術探求,以及他如何從傳統中蛻變而有所創新。
陳承焜( 8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