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臺北市政府率都市發展局(簡稱都發局)、文化局與臺北市立美術館(簡稱北美館)團隊,共同舉行記者會宣布為提升首都美術館功能與高度,將啟動「臺北當代藝術園區——北美館擴建計畫」。2018年9月,北美館舉辦的「北美館擴建案」說明會,當時藝術家吳季璁便有針對未來市府行政長官任期與計畫案的銜接表達疑慮,若市府團隊人事異動是否會影響擴建案的進行?並提問為何「北美館擴建案」會在當時市長選舉前夕的敏感時刻拍板定案,質疑是否為政策買票,並特別強調希望好不容易爭取到的藝術資源不要為了政治目的服務。由於此案涉及到都市更新計畫與建築體等設計建構,當時計畫建置期因北美館非建築營造專業單位,即是以跨部會小組來推動此案,然而當初發動擴建計畫的團隊,包括前臺北市林欽榮副市長、前都發局林洲民局長、前文化局鍾永豐局長皆已離開柯文哲市府團隊,也讓藝術界對此表達憂心,若前期規畫的主要成員皆已離開市府,擴建案未來將由市府文化局或都發局誰來主責與統合執行?以及此案最終能否順利落實,皆讓藝術界有聲音表示對此案前景充滿憂慮。
「臺北當代藝術園區——北美館擴建計畫」地上建物分布示意圖。(臺北市文化局提供)
「北美館擴建案」於今年4月進行首次環境影響評估初審,但環評委員認為,說明書中對交通、地下水位評估及對策、綠建築標章等問題規劃不足,遭到十名委員一致否決。而截至11月「北美館擴建案」的最新進度,是此案再次送環保局環評委員會審查確定通過,但開發單位一個月內要針對委員意見進行補充修正,目前預計2021年動工,最快三年半、在2025年完工。
文化局委託永力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誠蓄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報告。針對首次報告的相關建議,進行解決方案回應,包括環評委員首次環評會議提出的建議:綠建築水準低、交通設計規畫不足,且建築深度比地下水位還深,未來可能衍生積水、爛根、風倒木等問題,以及開發單位沒有妥善利用大面積綠地等問題進行方案報告。
從環評報告中可以看見目前整個園區的規劃包括遊藝空廊、下沉廣場、王大閎建築劇場及庭園、美術館主入口量體、藝坊餐廳、藝術大街採光量體等。擴建案強調「森林美術館」的意象,創造藝術與自然共生的意義,兼具藝術功能、公共論壇與市民休憩之文化綠帶,期望整體園區被多樣貌的樹林植栽所圍繞,成為「臺北的森林美術館」。而為維持原有公園綠地之生活場域及符合基地整體建蔽率與容積率之規定,規劃將主要量體及停車場放置於地下層,創造地面層最大之綠覆量(可達60,000平方公尺以上),為國內相關建築之最。
「臺北當代藝術園區——北美館擴建計畫」森林美術館概念模擬圖。(臺北市文化局提供)
此外報告也強調,美術展演空間規劃設置於地下層,亦可大幅降低空調耗能,達到節電效果,本擴建案也計畫取得黃金級綠建築標章,將成為目前國內所有美術館建築之最高等級。而在環評委員最在意的「覆土式建築」於施工期間衍生之土方量、地下水、交通、樹木移植等主要影響課題,目前均依據各環評委員意見重新檢討規劃,並在現有環境條件下提出最佳方案、工程管理措施及環境監測計畫,將影響程度降至最輕;營運期間主要影響則為周邊道路交通,亦重新規劃改善方案及相關配套措施,以確保環境品質之維持。
「臺北當代藝術園區——北美館擴建計畫」從宣布啟動歷經一波三折,包括發起計畫團隊主導者多數離開市府、圓山遺址文資評估、上半年進行的首次環境影響評估報告被否決,年底再次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目前雖過關,但推進的進度與環節還會遭遇何種難題仍是前途未卜,斥資53億的高額預算,能否順利建造文化界殷殷企盼成為亞洲藝術樞紐的園區,仍仰賴關心此案的公民持續監督與關注。
Tags
ARTouch編輯部( 1670篇 )追蹤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