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死後世界的想像:佛教中的地獄故事與圖像

死後世界的想像:佛教中的地獄故事與圖像

Imagining the Afterlife: Stories and Images of Hell in Buddhism

佛教地獄觀經典中的「奈落」概念,到北魏麥積山、新疆克孜爾等早期石窟壁畫的地獄描繪,揭示了不同時空下的死後世界想像。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地獄形象逐漸與本土司法制度融合,催生出制度化的「地獄十王」審判圖像,反映古代官衙刑求與社會秩序觀。地藏菩薩在唐代後逐漸成為拯救地獄眾生的「幽冥教主」,其「披帽地藏」形象流傳至敦煌、高麗,並融入祭祀文化。故事性強的「目連救母」則以孝道為核心,將佛教教義在地化,透過變文與壁畫傳遞行善盡孝的重要。文章兼具圖像學、宗教史與文化詮釋,結合敦煌、宋畫、高麗佛畫等豐富案例,展現地獄信仰如何在中原與周邊地區持續演變,並影響至今的民間祭祀與文化記憶。
人死之後會「去」哪裡?這大概是人類亙古以來不斷在追尋的提問。也因為如此,在宗教信仰中,「死後世界」的描述一直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透過建構「死後世界」的體系,傳遞宗教信仰的內涵,也藉此讓民眾得到慰藉或警惕。 當我們提到死後的世界,最直接會想到的便是「地獄」。我們對「地獄」的概念,大多由佛教而來。「地獄」梵文稱「Naraka」,佛經中也有音譯為「奈落」、「捺落迦」、「泥犁」、「泥梨耶」等,在佛教的...


您已經是會員?
典藏
免費加入會員,閱讀專屬藝文報導
繼續閱讀此篇文章 加入會員


李孟學(Li Meng-Hsueh)( 97篇 )

嘉義市立美術館專案助理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