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可愛動物×佛教智慧!中台世界博物館木雕分館「與覺同行─佛教藝術中的神奇寶貝」和孩子一起認識佛教世界小幫手

可愛動物×佛教智慧!中台世界博物館木雕分館「與覺同行─佛教藝術中的神奇寶貝」和孩子一起認識佛教世界小幫手

和可愛的展覽主視覺相比,展名「與覺同行」顯得高深莫測。策展人林余宣說明,「覺」在宗教中可以指「覺者」,也就是得道之人,如佛陀、菩薩等等。因此展名的第一層涵義,可解讀為與覺者同行,所指的就是觀眾於佛教故事中,以及展間所見到的那些隨侍在佛、菩薩身邊的動物們。

中台世界博物館於現正展出「與覺同行─佛教藝術中的神奇寶貝」,展覽以佛教故事中的動物為主題,展出多件與動物相關的佛教藝術文物。

展覽跳脫以往以時間為軸的史觀,也不似過往多以佛菩薩像為核心的策展方式,而是更聚焦於佛教藝術中動物角色的多樣性與象徵意義。中台世界博物館木雕分館館長見排法師說,此次展覽希望可以擴展參觀民眾的年齡層,因此選擇以孩子們較為熟悉、親切的動物為主要展件,選件時也以小巧可愛為主,以減輕大眾對於佛教藝術的生硬與嚴肅感。

什麼是「覺」?

和可愛的展覽主視覺相比,展名「與覺同行」顯得高深莫測。策展人林余宣說明,「覺」在宗教中可以指「覺者」,也就是得道之人,如佛陀、菩薩等等。因此展名的第一層涵義,可解讀為與覺者同行,所指的就是觀眾於佛教故事中,以及展間所見到的那些隨侍在佛、菩薩身邊的動物們。

然而,這並不是唯一的標準答案。現代忙碌的步調下,大家在生活中常常開啟了「自動導航模式」,並沒有真正處於當下。覺的另一個解讀,也可以是「覺知」,提醒觀眾在生活中隨時覺察自身,覺照自心。

由迷至覺的《十牛圖頌》

展區規畫為四個主題,分別為「十牛迷宮」、「本生與護持」、「皈依與修行」以及「變化與善巧」。進入展間前,由一段精緻的影片作為引導:觀世音菩薩旁的善財童子「小善」在森林裡遇見了許多動物朋友,每位動物朋友都有各自的煩惱,而小善就帶著這些煩惱前去詢問觀世音菩薩。

展覽的一開始,是現代書藝家王壽蘐所書的《十牛圖頌》(圖1)。《十牛圖頌》取自宋代禪宗的公案,有圖有偈頌。將修道比喻為牧牛可追溯自《佛遺教經》中「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將牧童比喻為修道者,牛即道心,分別以十個階段,喻為修行的十個心路歷程。

圖1 現代書藝家王壽蘐《十牛圖頌》布置為「十牛迷宮」,作為展覽的開場。
圖1 現代書藝家王壽蘐《十牛圖頌》布置為「十牛迷宮」,作為展覽的開場。

在策展的呈現上,刻意以「迷宮」的樣式,呈現出修行之人尋道的歷程。由第一偈〈尋牛〉:「忙忙撥草去追尋,水闊山遙路更深。力盡神疲無處覓,但聞楓樹晚蟬吟」,到最後一偈〈入廛垂手〉(圖2)云:「露胸跣足入廛來,抹土塗灰笑滿腮。不用神仙真祕訣,直教枯木放花開」,呈現出悟道之後的怡然自得、笑滿開懷的離苦得樂境界。

圖2 王壽蘐《十牛圖頌.入廛垂手》,紙本墨書,高30公分,中台世界博物館藏。
圖2 王壽蘐《十牛圖頌.入廛垂手》,紙本墨書,高30公分,中台世界博物館藏。

林余宣表示,禪宗公案本就玄妙難懂,為了便於觀眾理解,刻意將展場設計為迷宮。觀眾穿梭其中時,隨著詩偈內容,一步步走向清澈澄明的心境。相關的背景也由一開始實體的山形雲影,至第十偈時只餘輪廓,營造出禪宗「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的心境轉折。

本生與護持

在佛教用語中,「本生」所指的為諸佛菩薩成佛前的歷練。輪迴是佛教中一個重要的設定,每段生命歷程自有其要帶給靈魂的智慧與考驗。

釋迦牟尼佛的本生故事是繪畫與雕塑中常見的題材,釋迦牟尼佛有時轉生為人,有時則為動物。若是轉生為動物,多有大智慧以及捨己之心。漢白玉〈兔〉(圖3)刻劃一隻趴臥在蓮座上的小兔,身形渾圓小巧,圓潤的形態擬真地表現了兔子柔軟溫和的氣質。牠趴臥於蓮座上,似乎暗示著與佛有緣。

圖3 北朝〈兔〉,高13公分,中台世界博物館藏。
圖3 北朝〈兔〉,高13公分,中台世界博物館藏。

在釋迦牟尼佛的本生中,有一則出自《菩薩本生鬘論.卷二.兔王捨身供養梵志緣起》的故事。兔王能說人言,稟性柔順,已開智慧,能與眾兔言佛法。一名婆羅門名為梵志,因緣際會看到了正在說法的兔王,大為震撼,決心問道於兔王。兔王一邊指導梵志修行,一邊為其護法。然而,多年後的一場大旱,讓梵志體力不繼,向兔王提出離開此地、前往別處尋覓食物。兔王感傷之餘,決意以己供養梵志:兔王跳入火堆,以求讓梵志得以攝食存活。其捨己為人,不求回報的行為,是釋迦牟尼佛能夠成就佛果的原因之一。

在佛教故事中,動物也擔任保護、陪伴、支持諸佛菩薩的角色。動物與諸佛菩薩之間並非完全是下對上的階級關係,同時也有著如朋友一般平等的交流。像是八部之首的龍王,雖然列於畜生品中,但已有法力。

據《海龍王經》所述,龍王曾至靈鷲山聽佛陀說法後,對於佛法產生了很大的興趣。龍王施展神力化作宮殿,把佛陀請到龍宮中供養。而在傳統文化中,也常見以龍作為尊貴的形象。在農業社會中,老百姓視龍王為水神,禮敬龍王常與祈求風調雨順相關。展出的〈龍王立像〉(圖4)體積小巧,整體作工並不精緻,卻表現出了生動姿態。龍王的頭頂有觭角,偏頭看向前方,手持寶珠,身著衣袍。其擬人化的形象以具體的形象,表現了人類對於大自然的崇敬。

圖4 明至清〈龍王立像〉,高19公分,中台世界博物館藏。
圖4 明至清〈龍王立像〉,高19公分,中台世界博物館藏。

皈依與修行

相較於第一部分動物形象單獨出現,這部分菩薩或是羅漢旁的動物通常已經入道,跟隨祂們修行。諸佛菩薩身邊最常見到的動物便是座騎。四大菩薩各自有不同的座騎,這也是佛教美術中重要的圖像學依據:文殊騎獅、普賢騎象、觀音騎金毛犼(傳說為龍王之子)、地藏騎謎樣動物「諦聽」。

諦聽在經典中並未明確記載牠的形象為何。在敦煌絹畫中,是一隻小金毛獅子倚靠臺座;文學中,則是一隻大白狗陪伴地藏菩薩。另有一說稱諦聽有獨角,身體則集結了多種動物形象。明〈地藏菩薩坐像〉(圖5)中的諦聽像是隻大狗,憨態可掬地坐於地藏菩薩腳邊,體態渾圓,雙目圓瞪地直視觀眾,呈現出守衛者的姿態。

圖5 明〈地藏菩薩坐像〉,高48.6公分,中台世界博物館藏。
圖5 明〈地藏菩薩坐像〉,高48.6公分,中台世界博物館藏。

隨著佛教進入中國的時間越久,與世俗的融合也就越深。於明清時,佛教已經糅合了通俗文學、儒家思想等,呈現出更為複雜有趣的面貌。以〈鸚哥寶卷〉的故事為例,相傳有一隻孝順的白鸚鵡外出覓食時被人類捕獲飼養,因牠能人言,被上貢給皇帝。皇帝見白鸚鵡鬱鬱寡歡,詢問原因得知白鸚鵡掛念家中母親,因此允許白鸚鵡回家。沒想到回家後,發現母親早已身亡。悲傷的白鸚鵡為母親舉辦了一場隆重的喪禮後,其孝心感動了菩薩,將牠帶在身邊修行。

這段故事並未收錄於佛典中,但於明清的說唱詞話、寶卷文學中皆可見到相似的故事,流傳甚廣。寶卷文學興起於明代,以講唱的形式,於寺院、尼庵或信徒家中講述因果報應、佛經故事以及民間故事。清〈觀音菩薩坐像〉(圖6)菩薩以閒適的自在坐呈現於觀者面前,祂的身旁有淨瓶與一隻站立的鳥禽。這樣的形象組合,正好符合了〈鸚哥寶卷〉的故事脈絡,呈現出宗教傳播時因地適宜所發展出不同表現。

圖6 清〈觀音菩薩坐像〉,高43公分,中台世界博物館藏。
圖6 清〈觀音菩薩坐像〉,高43公分,中台世界博物館藏。

變化與善巧

如同〈鸚哥寶卷〉呈現出了佛教與中國文學結合的新面貌,在其他地區,可以看到更多元的佛教形象。佛教的體系龐大,在不同地區盛行不同的宗派,產生出不同的藝術表現。

密教為佛教宗派之一,於亞洲各地均有傳播。在西藏一帶信仰的密教,通常以藏傳密教稱之。藏傳密教與漢傳佛教的系統不同,受到當地苯教的影響,發展出自我面貌,有著許多不一樣的神祇。如藏傳密教中的女性護法神〈吉祥天母並座騎像〉(圖7),騎著三眼騾子,高舉寶劍,面相兇狠,呈現出善戰的一面,與漢傳系統中多為慈眉善目的佛像有著鮮明的對比。騾子的第三眼於臀部,據說是吉祥天母騎乘逃離不願信佛的殘暴國家時,被國王由後方射箭追擊所致。

圖7 14至20世紀〈吉祥天母並座騎像〉,高13.5公分,中台世界博物館藏。
圖7 14至20世紀〈吉祥天母並座騎像〉,高13.5公分,中台世界博物館藏。

金翅鳥為泰國國鳥,廣泛地出現在藏傳佛教與南傳佛教系統中。展出的〈金翅鳥〉(圖8)呈現半人半鳥的形態腹部以下為鳥形,腹部以上借用天王形象,雙翼向兩側展開,嘴巴為鳥喙,咧嘴露齒呈忿怒相。金翅鳥與龍王都是八部之一,但兩者在修行前卻是死敵:金翅鳥以龍為食。四海龍王求佛救助,得佛袈裟一件,只要拿到袈裟上的一絲一縷,便可以護佑龍族。即便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都前來求取袈裟上的絲線,這件袈裟也不會減少半分。

圖8 18至20世紀〈金翅鳥〉,高27公分,中台世界博物館藏。
圖8 18至20世紀〈金翅鳥〉,高27公分,中台世界博物館藏。

龍族得此大喜,但金翅鳥就不高興了,來到佛前詢問:「為何佛要阻撓我們捕食?」佛向其開釋殺生會墮入惡道,不應以此為生,而是像護念己身一般護念眾生。聽聞佛言,金翅鳥一族懺悔過去的所作所為,並且發心遵佛法,奉持戒律,護念龍族。在此段故事中,釋迦牟尼佛以善巧法門引導龍族與金翅鳥發心,而非一味說教,反而更具引導之效。

以動物擬人化的寓言來宣揚佛法,是常用的方便法門。佛教經典中的「本生、「因緣」、「譬喻」中,有許多和動物相關的故事,成為日後文學以及藝術常見的題材。這種由動物衍伸出的義理宣揚,很容易讓人從中發現與自身類似的困境。借由理解他人的困境,用第三者的視角與距離,更能夠發掘問題本質。

展間刻意減少文字說明的比例,僅以卡片簡短地說明展品,希望觀眾跳出經典、義理等框架,從心出發,覺照自身。不同年齡層的觀者,都可以提出自己觀賞展品的心得。孩子們用自己的視角觀察文物,提出心得;成人同樣可以由「心」出發,覺察自己看見文物時的第一個感受是什麼。展覽透過佛教故事中的動物角色,為觀眾帶來了一場充滿趣味與深度的文化體驗。在欣賞文物的同時,也能思考生活中與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並以開放、覺察的心情活在當下,「與覺同行」。


與覺同行─佛教藝術中的神奇寶貝

中台世界博物館木雕分館|2025年1月31日至8月31日

本文原載於《典藏.古美術》390期〈佛教藝術中的動物象徵與啟示──中台世界博物館木雕分館「與覺同行―佛教藝術中的神奇寶貝」〉,作者:李思潔。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李思潔( 11篇 )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 Default Comments (0)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