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如冰似玉的魅色──尋覓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東亞青瓷「CELADON」的千年光輝

如冰似玉的魅色──尋覓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東亞青瓷「CELADON」的千年光輝

Pristine and Jade-like Alluring Beauty - The Museum of Oriental Ceramics, Osaka Presents “CELADON—The Luminous Jade-Green Ware from East Asia"

本次特展「CELADON─東亞青瓷的光輝」即根植於此深厚館藏脈絡,以青瓷為題,精選148件館內珍藏的中國與韓國代表性作品,並延伸至日本及近現代的青瓷創作。除主題特展,館內亦同步舉辦「館藏展示」展,以七大展廳呈現中日韓陶瓷名品典藏,並配合2025年大阪關西世界博覽會,推出特別企劃「大阪之寶─MOCO的二十精選」,構築出橫跨地域與時代的陶瓷美學譜系。

當你站在一件青瓷前,那介於藍綠之間的色澤─既像春水初融,又似山嵐含翠,令人心馳神往。青瓷的燒製可追溯至公元2世紀的中國,自此不斷演進,並廣泛流傳至朝鮮半島、日本,乃至世界各地。高麗青瓷以翡色釉著稱,宛若翡翠般澄澈晶瑩;日本的青瓷則融合本土美學與中韓傳統,呈現出獨特的靜謐風格。在歐洲,青瓷被稱為「Celadon」,這不僅是一種顏色,更是西方對東方美感的浪漫想像。

MOCO首創的「自然採光展示室」。攝影/朱佑霖。

館藏淵源:安宅英一與季秉昌的珍藏傳奇

坐落於大阪中之島的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簡稱 MOCO),自1982年開館以來,即以世界級的中國與韓國陶瓷收藏聞名於世。館藏核心為1980年代住友集團21家公司捐贈的「安宅收藏」,由企業家安宅英一(1901-1994)於20世紀中葉主導收集,總數約1000件,涵蓋中國歷代陶瓷與高麗青瓷珍品,堪稱東洋陶瓷收藏的典範。1999年,韓裔學者季秉昌亦捐贈其301件韓國陶瓷收藏與研究基金,使該館成為韓國以外最具規模的韓國陶瓷收藏據點,進一步奠定其作為東亞陶瓷研究重鎮的地位。

本次特展「CELADON─東亞青瓷的光輝」即根植於此深厚館藏脈絡,以青瓷為題,精選148件館內珍藏的中國與韓國代表性作品,並延伸至日本及近現代的青瓷創作。除主題特展,館內亦同步舉辦「館藏展示」展,以七大展廳呈現中日韓陶瓷名品典藏,並配合2025年大阪關西世界博覽會,推出特別企劃「大阪之寶─MOCO的二十精選」,構築出橫跨地域與時代的陶瓷美學譜系。

值得一提的是,本展除了展示歷代風格,更從當代視角出發,強調青瓷在「現代美學」語境下的造形與釉色之美。此一策展方針,來自20世紀以來歐美與日本對東洋陶瓷鑑賞觀念的轉變:從重視茶道與工藝功能,轉向以造型與藝術性為核心的現代視野。青瓷不再僅是文人案頭雅器,而是作為藝術品進入美術館,重新獲得詮釋與再認識的契機。MOCO正是在這樣的理念下建立其典藏與策展精神,而本展亦延續此方向,邀請觀眾在青瓷溫潤的柔光中,感受橫跨千年的東亞美學如何與當代的感官經驗產生共鳴。

青瓷光輝:展覽單元亮點一覽

本次特展依循地域與歷史脈絡,分為四大單元,呈現中國、韓國與日本青瓷的發展面貌與美學魅力。從東漢至明代的「青翠如玉」,展現中國歷代名窯風采;「翡色燦爛」則聚焦高麗青瓷的典雅氣韻;「青瓷脈脈」介紹日本自江戶時代以來的青瓷工藝傳承;「青瓷至寶」則精選本館最具代表性的國寶級珍品,彰顯東亞陶瓷藝術的高峰。

◆青瓷至寶:國寶級珍品

「青瓷至寶」作為展覽的開場單元,猶如一道充滿驚喜的驚嘆號,以館藏10件中國與韓國世界級青瓷珍品震撼登場,奠定本展的藝術高度。展品以疏朗開放的方式陳列,讓觀眾能近距離凝視東亞青瓷之美,也為後續歷代名窯與地域風格的鋪陳埋下引線。此一破題設計不僅展現館藏實力,更體現策展人以「美」為先的視覺敘事思維。

其中,國寶級作品〈飛青瓷花生〉(圖1)無疑為全場最具代表性的焦點。此器為元代龍泉窯所燒製的玉壺春瓶,推測於14世紀由中國傳入日本,作為插花用器被歷代珍藏。「花生」(はないけ,Hana-ike)一詞即為日語中對花器的稱呼,廣義上指一切用來插花的器皿,尤常用於茶道與花道領域。瓶身釉色如春水初融,表面自然分布的鐵斑宛若飛濺水墨,因而在日本被稱為「飛青瓷」。其獨特之處在於這些鐵斑斑駁而不凌亂,與瓶身線條構成一種動態的平衡美。此瓶曾為江戶時代大阪著名富商鴻池家所藏,無論釉色、造型與鐵斑紋飾的位置皆屬上乘,是飛青瓷花器中出類拔萃的傑作。

圖1 日本國寶 元代龍泉窯〈飛青瓷花生〉,高27.4公分,徑14.6公分,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住友集團捐贈/安宅收藏),攝影/六田知弘。©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Open Data

延續龍泉窯的藝術高峰,〈青瓷鳳凰耳花生〉(圖2)展現南宋粉青釉的極致表現。其造型參考中國古代青銅器,瓶肩左右附鳳凰耳,姿態騰空而對稱,與瓶身一氣呵成,展現宋代工藝之高超。瓶身厚施青釉,釉色均勻如凝脂,被日本稱為「砧青磁」,即如砧板般沉穩厚重的青瓷,亦以「鳳凰耳花生」之名流傳,是茶道與花道中常見的高級花器。本品與和泉市久保惣美術館所藏國寶「萬聲」及陽明文庫「千聲」同為鳳凰耳花瓶,堪稱不分軒輊。

圖2 重要文化財 南宋龍泉窯〈青瓷鳳凰耳花生〉,高28.8公分,徑12.8公分,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住友集團捐
贈/安宅收藏),攝影/六田知弘。©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Open Data

青色─這種由微量鐵質釉藥經高溫燒製而成的色彩,自古以來令人傾心。唐代陸羽《茶經》稱越窯青瓷「類玉」、「類冰」,晚唐詩人陸龜蒙更詠其「奪得千峰翠色來」,宛若群山靈氣凝結的色彩。中國北方的耀州窯,以銳利的刻花技法著稱。〈青瓷刻花牡丹唐草紋瓶〉(圖3),通體施橄欖青釉,瓶身自肩部至腹部刻繪繁麗的牡丹與唐草紋,刀法深峻流暢、花瓣層次分明。刻痕處釉色積厚,形成深淺有致的視覺效果,構築出強烈明暗與立體效果,使器物在靜態中富有動感。

圖3 重要文化財 北宋耀州窯〈青瓷刻花牡丹唐草紋瓶〉,高16.8公分,徑17.3公分,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住友
集團捐贈/安宅收藏)。攝影/朱佑霖。

來自高麗王朝盛世時期的文房藝術,〈青瓷雕刻童女形水滴〉與〈青瓷雕刻童子形水滴〉(圖4)以孩童為造型,童女頭簪蓮蕾形髮髻,環抱水壺;童子則懷抱鳥禽,鳥喙為注水口,形象親切生動。兩者全身線條圓潤,衣紋刻畫細緻,雙眼點褐彩,神態安然含笑,為高麗罕見的青瓷雕刻例證。高麗詩人李奎報詩中所述「緻玉作肌理,分明眉目鼻」,正是此類器物的生動寫照。

圖4 重要美術品 高麗時代〈青瓷雕刻童女形水滴〉、高麗時代〈青瓷雕刻童子形水滴〉,11.2×6公分;11×7.3公分,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住友集團捐贈/安宅收藏)。攝影/朱佑霖。

另一件〈青瓷象嵌童子寶相花唐草紋水注〉(圖5)為高麗青瓷在裝飾技法上的集大成。童子紋與寶相花組合象徵子孫繁盛。圖紋邊緣鑲嵌黑泥勾邊,背景則以白土逆鑲嵌,兩種工法並用,產生出強烈的對比與立體感。此外,器口與把手處亦施以白堆與褐彩,細節華美而不浮誇,整體視覺層次豐富、結構渾成,堪稱高麗青瓷中裝飾最繁複的作品之一。

圖5 重要文化財 高麗時代〈青瓷象嵌童子寶相花唐草紋水注〉,高19.2公分,寬23.9×16.4公分,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住友集團捐贈/安宅收藏)。攝影/朱佑霖。

◆翡色燦爛:高麗青瓷的工藝巔峰

高麗青瓷,以宛如翡翠般的青綠色澤聞名。在透明釉下若隱若現的「翡色」,甚至比金銀器更加珍貴。第二單元「翡色燦爛」聚焦於12至13世紀高麗青瓷的工藝高峰,不僅梳理高麗青瓷的工藝美學與造形演進,更強調它在東亞陶瓷史中自成一格的審美價值。

高麗王朝於10世紀引進中國宋代製瓷技術,並在地化為更細膩柔美的風格。北宋使臣徐兢(1091–1153)在進獻給宋徽宗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中便記錄:「陶器色之青者,麗人謂之翡色」,指出其色澤之美令人讚嘆。此外,高麗青瓷造形的多樣性與想像力,對比宋代青瓷造型的對稱簡潔,顯得更加自由而富生命力。像是〈青瓷瓜稜瓶〉瓶口如百合花綻放,瓶身瓜果形;〈青瓷陽刻筍形水注〉(圖6)以細緻雕工模仿筍皮層次與葉脈紋理,皆展示了高麗陶工將自然觀察轉化為造型設計的創新。此類結合吉祥寓意與自然趣味的實用器,代表了高麗青瓷兼具文化與審美的一項特質。

圖6 高麗時代〈青瓷陽刻筍形水注〉,高22.5公分,寬21.1×14.8公分,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住友集團捐贈/安宅收藏)。圖引自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コレクション選》,大阪: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2019,頁138。

嵌飾與彩繪技術則是高麗青瓷極富創造力的另一面。〈青瓷白堆草花紋水注〉(圖7)以釉下白泥裝飾圓形開光,內飾草花紋樣,展現「白堆」技法在12至13世紀的高峰風格。〈青瓷嵌辰砂彩牡丹紋鶴首瓶〉(圖8)則罕見結合嵌花與硃砂彩繪兩種技術,於瓶身的白牡丹紋中填繪紅彩,紅白對比在翠色釉下極為醒目,極具獨創性。尤其目前中國尚未出土發現類似器物,可視為高麗青瓷在東亞陶瓷譜系中獨立地位的重要依據。

圖7 重要美術品 高麗時代〈青瓷白堆草花紋水注〉,高18.2公分,寬22.8×15.7公分,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住友集團捐贈/安宅收藏)。攝影/朱佑霖。
圖8 高麗時代〈青瓷嵌辰砂彩牡丹紋鶴首瓶〉,高34.5公分,徑16.6公分,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住友集團捐贈/安宅收藏)。圖引自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コレクション選》,大阪: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2019,頁160。

高麗青瓷技術的進展不僅展現在造型與裝飾,也延伸至胎土與釉色的創新實驗。〈青瓷練上碗〉(圖9)日文中「練上」(ねりあげ)即意為高麗的「練里」(연리)作品,其工藝手法與中國稱為「絞胎」的技法相似,卻有明顯差異。中國絞胎多以兩種不同色調的陶土製成胎體,常施以黃釉、褐釉等釉色,形成渦紋或條帶式的視覺效果。而高麗練里技法則融合青瓷土、白土與赤土三種胎土,再通體施以青瓷釉燒製,讓多層土色在釉下自然隨器形流轉,呈現如木紋或大理石紋般流動的肌理層次。此技法在高麗青瓷中極為罕見,這種不倚賴繪畫裝飾,而以土色紋理構築美感的風格,體現出高麗青瓷對「自然之美」的追求。

圖9 高麗時代〈青瓷練上碗〉,高5.2公分,徑14公分,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住友集團捐贈/安宅收藏)。圖引自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大阪市立東洋陶磁美術館コレクション選》,大阪: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2019,頁171。

◆青瓷脈脈:日本的青瓷傳承與創新

來到第三單元「青瓷脈脈」,作品橫跨400年的時空,見證日本如何從模仿中國青瓷出發,逐步孕育出具有本土風格的青瓷美學。「脈脈」一詞不僅象徵青瓷技藝在日本的代代相傳,也巧妙呼應了2025年關西大阪世界博覽會吉祥物「ミャクミャク(脈脈)」,展現文化傳承與時代對話的趣味聯繫。

自平安時代(9世紀)起,日本便試圖仿製中國青瓷的形制與釉色,但真正的青瓷燒製工藝,一直到江戶時代初期(17世紀)才由「有田窯」率先建立。這些作品不僅施以青瓷釉,也嘗試與染付(釉下鈷藍彩)與彩繪結合,展現當時陶工對色彩與紋樣的高度掌握。江戶後期,京都與瀨戶等地亦開始燒製青瓷,並延伸至由京都陶工創辦的地方窯場,使青瓷工藝遍布列島。近現代以來,日本陶藝家一方面深入研究中國釉藥配方,另一方面也以創新的視角發展出具日本美感的青瓷風貌。

圖10 江戶鍋島藩窯〈青瓷染付青海波梅圖盤〉,高5.8公分,徑20.5公分,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攝影/朱佑霖。

在這樣的歷史脈絡下,展出作品呈現出技法與美學的多樣性。例如〈青瓷染付青海波梅圖盤〉(圖10)與〈青瓷獅子形置物〉(圖11)皆出自肥前國鍋島藩主的御用窯,該窯匯聚了有田最先進的陶瓷製作技術。梅圖盤以青花描繪同心圓弧水波,使用鍋島燒最頂級的「墨彈」技法,間隙以墨汁描繪,待高溫燃盡墨液,便形成一道道細線;青瓷獅子造型別具童趣,成獅仰望趴在自己背上的幼獅,表現親情和睦。出自有田民窯的〈青瓷染付流水兔圖輪花皿〉(圖12)則巧妙地將能劇謠曲〈行生島〉中的詞句轉化為「兔與水波」圖像,盤內以模印裝飾兩道柔和彎曲的水流與兩隻奔躍的兔子。兔子的輪廓、眼睛、耳朵與腳尖,則以染付描繪,構成充滿市井生活趣味的風格。

圖11 江戶鍋島藩窯〈青瓷獅子形置物〉,高21公分,寬29×16.5公分,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攝影/朱佑霖。
圖12 江戶肥前有田窯〈青瓷染付流水兔圖輪花皿〉,高3.5公分,徑22.3公分,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攝影/朱佑霖。

◆青翠如玉:自然採光下的中國青瓷

當我們進入展覽最終章「青翠如玉」時,迎面而來的不只是千年名窯的深邃歷史,更是進入一場與「自然光」對話的空間。青瓷之美,從來不是強烈對比或繁複紋飾所構成,而在其低調釉色中的層次變化、釉面與胎體交融之間的微妙關係。這樣細膩的表現,唯有在自然光的條件下,方能被人眼真正捕捉。為此,MOCO閉館整修兩年(2022-2024),特別打造全球首創的「自然採光展示室」,以光導管技術將天窗日光直接導入展示櫃,讓觀眾在不受人工光源干擾的條件下,欣賞陶瓷最真實的色澤與質地。

自古以來,即有「觀青瓷宜在秋日晴朗的上午十時,置北窗下,隔著紙門觀之」的講究,說明古人早已意識到自然光對釉色呈現的重要性。「自然採光展示室」不僅是技術上的創舉,更是對青瓷觀賞體驗的極致追求。在這裡,來自東漢至明代的越窯、耀州窯、汝窯、南宋官窯與龍泉窯等名器,靜靜陳列於展示櫃中,在自然光的映照下,散發出彷彿剛出窯的鮮活光彩。

在這樣理想的光源下,北宋汝窯〈青瓷水仙盆〉宛如被天光喚醒,天青釉色溫潤如玉,器形簡潔圓融。大家可以近距離體會,何謂古人所云「雨過天青雲破處」的天青色。而首次公開的新藏品南宋〈青瓷貫耳瓶〉(圖13),以古銅器為形,器表施以龍泉窯典型的「粉青」釉。在自然光下顯現出層層堆疊的水色暈染。這種低彩度色澤的豐富變化,便是青釉瓷長久以來被視為最難掌握且受到推崇的主因。

圖13 南宋龍泉窯〈青瓷貫耳瓶〉,高22.5公分,寬14.2×12.5公分,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住友集團捐贈/安宅收藏)。攝影/朱佑霖。

串聯特別企劃:大阪之寶20件名品

在「CELADON─東亞青瓷的光輝」展覽中,特別串聯2025大阪.關西世博企劃「大阪之寶」的精選藏品,構成一場展中展。「大阪之寶」由大阪市六大公立博物館聯手策劃,從六大主題切入,各館精選20件代表館藏,體現藝術、人文與都市等多元面貌。例如國寶〈飛青瓷花生〉,它來自元代中國,卻在江戶時代由大阪豪商鴻池家收藏,現在又是大阪市民引以為傲的重要館藏,呈現「藝術」、「市民」與「都市」力量的連結。

此外,於該館「館藏展示」展區中也可見多件入選名品:國寶〈油滴天目茶碗〉以星點般斑斕光澤,展現南宋建窯黑釉美學的極致;來自朝鮮的〈青花虎鶴紋壺〉(圖14)則以奔放筆觸描繪一虎一鶴,融入東亞文人趣味,其中那隻外形近似貓的老虎,更成為展場人氣吉祥物,為展覽增添一抹輕盈趣味。儘管「大阪之寶」僅為展中插曲,卻以巧妙選件,回應了當代人對「未來城市」的想像─一座由生活、美學與歷史記憶共同編織而成的文化之都。

圖14 朝鮮時代〈青花虎鶴紋壺〉,高44.1公分,徑34.2公分,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住友集團捐贈/安宅收藏),攝影/六田知弘。©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Open Data

CELADON─東亞青瓷的光輝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2025.04.19-11.24


原文載於《典藏.古美術》395期〈如冰似玉的魅色──尋覓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東亞青瓷「CELADON」的千年光輝〉,作者:朱佑霖。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FaceBook
Instagram

朱佑霖(Chu Yu-Lin)( 103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碩士,現任典藏ARTouch編輯。對東亞區域跨物質與視覺文化研究感興趣,近期關注臺美史中的植物圖像。

歡迎來信投稿:yulin@artouch.com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