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韓國電影《與神同行》,改編自同名的韓國漫畫,得到極高的迴響與票房肯定。片中在救火現場不幸喪生的男主角,跟隨「幽冥使者」與兩位助手的引導,進入地府,他必須經過重重的審判,方能決定是否能轉世投胎。而這種需要經過層層審判,並設有諸多「判官」的地獄情境,與漢人文化脈絡中的「十殿閻王」非常相似。
東方世界的死後審判
死後的人要根據生前的作為接受地獄主宰的審判,是東西方共有的文化意象。但相較於西方基督教體系,東亞地區深受漢人傳統與佛教影響,地獄審判的概念相當程度反映了古代中國司法審判的情況。古代中國律令制度,大約在隋唐時期逐步完備,而自六朝以來深受佛教影響所建立的死後觀,帶入大量在地獄遭受殘酷懲罰的內容,兩相結合,最晚在唐末五代時,出現了所謂「地藏十王」(十殿閻王)的完整規制。
在「十王」的地獄觀中,人離世後的「中陰身」的階段,每隔七天便要接受一王的審判,根據生前所作所為,決定是否遭受刑罰。至第七個七天後,則是百日、一年、三年,一共十王,最後再依此判斷要轉世到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中的哪個位階。十王的名稱,依經典、佛道體系,乃至於日韓等地,都有些許差異。若根據《佛說預修十王生七經》(簡稱《十王經》)所載,其順序為:秦廣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閻魔王、變成王、太山王、平等王、都市王、五道轉輪王。(註)從十王的名稱來看,其背後應雜揉多種宗教文化內涵,除了佛教或古代中國死亡文化的因素外,也有學者認為還受到其他宗教信仰的影響。
敦煌所見的《十王經》圖卷
現存最早有十王內容及圖像,多集中在晚唐五代。在敦煌地區發現了多種《十王經》卷及《地藏十王圖》變相,可知至晚唐五代期間,十王在內容及圖像上都已經相當完整,可以法國國家圖書館所藏敦煌發現的《十王經》經卷為例。
相關閱讀│前往淨土的最後機會:甘肅敦煌莫高窟第17窟的《被帽地藏菩薩十王圖與淨土圖》
《十王經》起首通常有佛或地藏菩薩與十王的圖像。佛或地藏菩薩位於圖畫中央,兩邊列坐十王及其眷屬。這樣的畫面構成,也可以在英法等地所藏的《地藏十王圖》中看到,各王旁邊會有長方形的「榜題」,內寫該王名稱。該《十王經》卷可知應該是分工做成,繪者與書者並非同一人,而且先繪後書,因此有書寫空間不足的情況。現存敦煌所出的《十王經》中,也有只有圖、沒有文字的版本,可依此參照其製作次序。


《十王經》卷中各殿負責審判的諸王,均端坐在官廳之內,前有桌案,案上有筆墨及案卷。值得注意的是,在《十王經》中的插圖,除了衣物盡遭脫去,身帶枷鎖的「罪人」之外,尚有衣著嚴整、手持經文的婦女在每個畫面當中。如畫面上秦廣王旁的讚文「一七亡人中陰身,驅將隊隊數如塵;且向初王齊檢點,由來未渡奈河津。」畫面中的秦廣王坐在官廳之內,前方側有著穿著華麗的婦人,手捧經文,中央則有一人身著黑衣、頭戴幞頭、手持笏板,面向秦廣王,似乎是正在報告。相較於戴著枷鎖的人,婦女顯然因為手中的經卷,得以免除地獄審判受刑之苦,即是反映《十王經》中所說:
若復有人,造此經,受持讀誦,捨命之後,不生三塗,不入一切諸大地獄。…若造此經,及諸尊像,記在業鏡,閻王歡喜,判放其人,生富貴家,免其罪過。
而在後面各王的圖像中,皆可見到同樣手捧經卷的女子,一直到「第十三年過五道轉輪王」的圖像,婦人隨著黑衣男子進入六道輪迴,投胎轉世。由此可知,這類圖文並茂的《十王經》卷,或許是為了亡者薦福消災而製作。

日本所見的宋元《十王圖》掛軸
隨著時代演變,《十王經》中原本以審判圖像為主的內容,到了宋代以後,就加入罪人接受刑罰的圖像,並且將原本以審判概念為主的十殿閻王,與「八大地獄」配對,成為每個地獄的主宰,其主要依據為後來普遍流行的民間善書《玉曆寶鈔》。若根據其內容,其中楚江王主管「活地獄」,宋帝王主管「黑繩地獄」,五官王主管「掌合地獄」,閻羅王主管「叫喚地獄」,變成王主管「大叫喚地獄」,泰山王主管「熱惱地獄」,都市王主管「大熱惱地獄」,平等王主管「阿鼻地獄」。原本只是審判的概念,又加上掌管一處地獄的職責,讓地獄的形象更為具化。

宋元時期的十殿閻王形象,以日本流傳的十殿閻王圖為例,每殿閻王分別成幅,配置大同小異,都是坐在高背椅上,前有桌案,椅後則為屏風,身旁則有判官與隨從等,畫面前方則根據各殿閻王,分別畫著獄卒行刑的場面。這類分別成幅的作品應是進行法事時加以懸掛,與今日台灣進行喪事法會時懸掛十殿閻王的畫軸一樣。日本許多寺院都收藏有宋元時期的十殿閻王圖,如奈良國立博物館所藏「陸信忠」款十王圖,均有落款「慶元府車橋石板巷陸信忠筆」,是宋元寧波地區職業繪畫工坊所繪製的作品。可知當時因應法事所需而繪製這類組圖已有相當的市場規模,甚而透過遣宋僧或海上貿易的方式流傳到日韓等地。
明代以後的《十王圖》
隨著十王圖像在儀式應用上的普及,當中所乘載的圖像內容也愈來愈多。日本所見的宋元時期十王圖,多半畫面單純,仍以各王端坐堂前的圖像為主,但明代以後,十王圖除了各王之外,地獄刑罰的內容不斷增加,在畫面的比重也愈來愈高。顯然在儀式中懸掛十王圖,除了儀軌所需之外,更強化了藉圖畫內容進行教化警示觀者的目的。

台灣流傳的十王圖像延續明清以來的構圖模式,本次在台南市美術館所展出的「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特展,亦展出由台灣歷史博物館所收藏的《十殿閻王》(十殿地獄圖掛軸)。畫中各王在圖像上的比重縮小至約1/3,其他區域則畫滿刑罰與教化內容,圖像旁還有文字說明。這些內容,與《玉曆寶鈔》的記載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可以看到文本與圖像之間的對應情況。
相關閱讀│臺灣民俗中的地獄圖像與農曆七月的宗教儀式
但除了刑罰圖像之外,此時期所繪製的十王圖中還會加入不少教化故事情節,比如「秦檜夫婦」、「唐太宗入冥」、「傅齋公白日昇天」、「梁武帝累修成佛」等,故事情節或許援引自小說話本、戲曲唱詞等,使十王圖的內容變得更為多樣複雜,也顯示十王圖在民間流傳時進一步世俗化的傾向,使地獄審判的情節更具說服力。

十王圖像自晚唐五代以來逐漸發展,並向外傳播,成為古代東亞地區熟悉的地獄圖像,除了宋元以來日本吸收了十王概念之外,朝鮮半島地區也自高麗時期開始,就有地藏菩薩與十王的圖像流傳,到了朝鮮時代更因為喪葬儀式而普及,各地寺廟多有供奉地藏王菩薩與十殿閻王的殿宇,說明地獄十王在韓國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中國西南的少數民族與越南等也吸收了十王概念,發展出屬於他們自身系統的十王圖像。在傳播到各地的過程中,又加入了屬於本地的詮釋與表現手法,使十王圖成為東亞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死後信仰圖像。

註 根據不同的文獻與圖像內容,十王名稱與順序會有所差異,文中以《十王經》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