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至1943年張大千兩次敦煌之行,在20世紀中國美術史和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深遠影響。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的相關研究成果較多,本文重點考釋1941至1943年,張大千在甘肅、青海期間與魯大昌、高一涵、馬步青、范振緒、劉鼎臣、王梓美、張雨亭、任子宜、趙守鈺、馬步芳、朱紹良、谷正倫、張維、馮國瑞等官紳商賈、社會名流的交遊,通過時間、地點、人物與藝術創作的梳理,對張大千這一時期的藝術成就有較為清晰的認知,從繪畫題材到圖像風格都呈現出有別於傳統的異域新風貌。
民國三十年(1941)辛巳

1941年4月8日,張大千攜三夫人楊宛君、次子張心智乘歐亞航空公司航班從成都飛抵蘭州,下榻於魯大昌的嵩齡別墅(圖1)。魯大昌,字嵩齡,甘肅臨夏人,時任第八戰區東路總指揮,其嵩齡別墅位於蘭州市七里河區吳家園,東臨小西湖,北倚黃河,周邊蒹葭楊柳,甚是清幽。大千先生往返蘭州期間多住此處,與魯大昌相識相交,後結為兒女親家。張大千所珍視的龍角章料就是魯大昌所贈。大千先生西行敦煌前為魯大昌所作〈春山遠眺〉(圖2)頗有對景寫生之意,題款:「自愛南坡筍蕨鮮,一春仍貯買(賣)花錢。琴翁酒伴如相問,只在疏林秀石邊。辛巳春日寫李竹懶句,似松齡(嵩齡)仁兄方家正之。大千張爰時將西出嘉峪,展佛敦煌,倚裝弄筆,愧未能工,幸諒幸諒。」

在蘭州期間,張大千遊覽五泉山、白塔山,觀賞雷壇觀牡丹。在榆中縣縣長馬元鳳的陪同下遊興隆山、謁成吉思汗陵(註1)。並作〈興龍山圖〉(圖3)贈時任甘寧青監察使高一涵,題款:「辛巳三月同元鳳、君禮遊興龍山,謁成陵,夜宿太白泉。明日還蘭州,寫東山玉皇觀,用二石法,似一涵仁兄法家博教。大千弟張爰。」興隆山(興龍山)位於甘肅蘭州市榆中縣城西南,為甘肅諸山中「最雄秀處」,此後多次出現在大千先生的畫作中。

5月3日,張大千應友朋之邀赴西寧,至塔爾寺遊覽,初次瞭解熱貢唐卡藝術。並賦詩:「異代兵戈地,行人說鄯州。九秋方割麥,六月或披裘。臺峙鳥孤壯,城摧漢將愁。只今合五族,隨處起番謳。」
5月9日,張大千一行乘卡車從蘭州啟程前往敦煌。抵達武威,入住河西大旅館,拜會時任第八戰區騎兵第五軍軍長馬步青,經馬步青引薦結識時任甘肅省副議長范振緒,二人相談甚歡,相約前往敦煌。為答謝馬步青作〈長松高士圖〉相贈,並題:「子雲將軍法家教正。辛巳之四月既望,大千張爰寫於五涼。」
5月底,張大千一行到達瓜州,與范振緒同遊榆林窟。范在窟壁題詩曰:「安西風力勁,逐日是飛沙。為訪峽中寺,同乘塞外車。雪泥千里印,山月一鉤斜。極目荒村景,檉紅猶著花。民國辛巳年五月,陪張大千訪安西榆林窟古跡道中□□。靖遠范振緒禹勤 □□□。」
6月初,張大千一行抵達敦煌縣城,入住富商劉鼎臣的寓所,休整數日後前往莫高窟,住上寺。在莫高窟期間,張大千一行人所需的蔬菜麵粉等一切生活物資均由劉鼎臣負責每三日一送。若沒有劉鼎臣的鼎力協助,張大千在敦煌莫高窟的臨摹恐難以持久。為答謝劉鼎臣,張大千先後贈送其〈文會圖〉等60餘件佳作。此幅〈文會圖〉(圖4)作於1941年,應是目前所見大千對這一題材較早的詮釋圖本,題款:「仿韓晉公文會圖,寫似鼎臣仁兄方家正之,大千張爰,辛巳十月在莫高窟雷音寺,用清高宗御製仿宋淳化殿紙,劉文清柳汀仙舫墨」,足見大千先生之重視。1950年代,劉鼎臣舉家遷居新疆哈密,所藏書畫大多散佚,唯有1944年張大千所贈的〈荷花鴛鴦圖〉,現藏於哈密博物館,為國家一級文物。

8月上旬,張大千開始為莫高窟進行系統編號,並對洞窟壁畫內容進行考證臨摹。經敦煌友人介紹,李復、竇占彪來莫高窟幫助工作。
10月5日,恰逢中秋節,時任國民政府監察院長于右任在高一涵等陪同下來到敦煌考察,張大千設宴接風,曹啟文、竇景椿、馬雲章、衛聚賢、張庚由、李祥麟等人與會。于右任賦詩記曰:「敦煌文物散全球,畫塑精奇美並收;同拂殘龕同讚賞,莫高窟下作中秋。是日在窟前張大千寓作中秋。」席間,張大千提議設立敦煌藝術學院專門保護敦煌石窟藝術。
期間張大千為洞窟編號、臨摹壁畫之餘,潛心藝事,佳作頻出。張大千所作〈南望成都〉(圖5),可謂這一時期鞍馬人物之代表。上題七律一首:「客舍龍堆古戍高,鞲鷹走馬興偏豪。稍憐瘦日作秋色,新覺微霜欺鬢毛。蠻女自吹紅篳篥,野人時進綠蒲桃。待歸故里更何樂,南望成都首慢搔。」

並在詩後題跋:「辛巳初夏來敦煌,互焉秋老。劉鼎臣、王梓美、張雨亭、任子宜諸君子不時自城中來石室,談笑無間,或出獵鳴沙龍堆之間,遂忘萬里作(客),不復思蜀矣。偶拈此詩因書畫上,大千居士並記。」王梓美、張雨亭、任子宜皆為敦煌社會賢達,此圖可視作大千先生在敦煌的交遊與創作重要實證。
此間最主要的創作當屬〈朱荷通景屏〉(圖6),高170公分,寬450公分,以絹本泥金六聯屏繪工筆重彩荷花,題款曰:「綠腰紅頰鎖黃蛾,凝想菱花灩灩波。自種沙州門外水,可憐腸斷採蓮歌。漠高窟去敦煌東南四十里⋯⋯辛巳秋日寫于莫高窟之上寺,大千居士爰。」傳世僅此一件,至寶是寶。

12月25至28日,北京中央公園舉辦張大千近作展覽,展出作品40幅,均為在敦煌時期的近作。
民國三十一年(1942)壬午
1942年2月初,因天氣寒冷,張大千終止在榆林窟的臨摹工作,經武威、永登,過享堂峽抵達西寧,下榻於護送班禪專使行署趙守鈺處。趙守鈺,字友琴,山西太谷人。經趙引薦張大千結識馬步芳,得以聘請昂吉、格朗、三知、夏吾才讓(大千先生寫作曉悟)及杜傑林切五位唐卡畫師赴敦煌協助臨摹壁畫。趙守鈺年長張大千18歲,張送給趙守鈺的〈南無觀世音菩薩像〉、〈秋壑尋幽〉、〈芭蕉仕女〉等作品中,尊稱其為「友老長兄」。
臨近春節,張大千移居湟中縣塔爾寺。3月1日,正值元宵節,張大千為張群作〈吉祥天女像〉並題:「安西榆林窟唐人壁畫吉祥天女像。岳軍老長兄別二年矣,寫此奉寄,請正視往時蜀中所作何如也?壬午上元大千第張爰魯沙爾之塔爾寺。」
張大千在塔爾寺期間整理敦煌畫稿,向唐卡畫師學習唐卡繪製技藝,採購石青、石綠、朱砂等礦物顏料,準備再赴敦煌臨摹壁畫。此際張大千創作〈吉祥天女像〉、〈番女醉舞〉、〈羅浮舊夢〉、〈巨然夏山圖〉、〈松崖高逸〉(圖7)等作品。

5月下旬,張大千與張心智、廚師何師傅、勤務員孫好恭及五位唐卡畫師一行九人乘車從西寧赴蘭州,短暫休整後開始敦煌之行。
5月31日至6月2日,「張大千河西紀遊畫展」在成都祠堂街聚興誠銀行舉辦,展出近作40幅,全部售出。
6月15日,張大千一行與西北史地考察團勞榦、西北藝術文物考察團王子雲等人抵達敦煌。
11月,「張大千敦煌壁畫臨摹展」在甘肅敦煌民眾教育館新生廳舉辦,展出臨摹壁畫40件,這是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的首次展覽。
民國三十二年(1943)癸未
1月18日,國民政府行政院通過決議設立敦煌藝術研究所,隸屬教育部管理。聘請高一涵、常書鴻、張大千等七人為該所籌備委員會委員。
1月21日,張大千致信時任河南省主席李涵初,請其將龍門所有石刻供養人像飭人拓一全份,用以參考,彌補莫高窟(千佛洞)六朝人像因年久而勾勒不清之缺憾。並贈臨摹敦煌壁畫一軸。
2月14至17日,心道法師一行來莫高窟禮佛,張大千陪同參觀洞窟壁畫。
4月22日,張大千一行結束在莫高窟的臨摹,將所臨摹壁畫整理打包暫存劉鼎臣宅中,隨後赴榆林窟臨摹壁畫。此際張大千臨摹莫高窟第277窟〈觀世音菩薩像〉,贈給時任甘肅省政府主席谷正倫與夫人陳白堅供養。
5月15日,中央通訊社攝影部主任羅寄梅、劉先夫婦及攝影記者顧廷鵬抵達榆林窟,觀摩張大千一行臨摹的壁畫,並攝影留念。張大千作唐人仕女分贈羅、劉伉儷,此後交往長達40年之久。
6月中旬,張大千一行結束榆林窟的臨摹工作,共臨摹壁畫19幅。張心智在榆林窟第六窟(C4)小坐佛北壁空白處題:「癸未五月,蜀郡張大千及次子張心智、門人蕭建初、劉力上、舊友常州謝稚柳,通行畫師五人及李福,來此作畫,共十九幅。」
6月23日,張大千一行抵達蘭州,入住魯大昌嵩齡別墅,整理所臨敦煌壁畫。張心智與劉力上護送五位唐卡畫師回青海塔爾寺。
8月14日至22日,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展在蘭州三民主義青年團大禮堂舉行,共展出臨摹敦煌壁畫21幅,其中莫高窟13幅、榆林窟8幅,近作31幅。國民政府軍政要員朱紹良、谷正倫、高一涵、魯大昌和張維主持開幕儀式,展出當天,觀者如潮,各大報紙爭相報導,敦煌石窟藝術引起了廣泛關注。
在此期間,張大千為朱紹良作〈荷花〉,為朱夫人花德芬作〈南無觀世音菩薩像〉;為羅家倫作〈松崖觀瀑圖〉;為范振緒繪〈青鐙課子圖〉(圖8),並題詩:「巍巍懷清臺,高潔重彤史。百世播流風,惟母良足起⋯⋯」。1941年,范振緒與張大千同赴敦煌期間,追憶幼時在京苦學情景,大千聞之甚為動容,返回蘭州後遂做此圖贈范,現藏於甘肅省博物館。

此外大千先生還完成了〈番女醉舞〉、〈水月觀音〉、〈河西之遊〉、〈閑吟策杖倚天風〉(圖9)、〈蒙藏二女〉(圖10)等極具西北異域風情的畫作,令人耳目一新。


10月初,張大千一行離開蘭州返回四川,途經天水遊覽麥積山,為馮國瑞等友朋作畫14幅。甘青甯監察使高一涵同遊。
結語
張大千1941年4月初來蘭州,到1943年10月下旬離開,在甘肅、青海生活兩年七個月,為其藝術生涯中的重要嬗變時期。張大千樂於交遊,且善於交遊,西北高天厚土、異域風情為大千先生的創作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興隆山的雄秀,享堂峽的險峻,麥積山的煙雨、雷壇道觀的牡丹不時出現在大千先生的筆端,即使客居海外仍難以忘懷。尤其是番女題材創作,開一代之新風,時至今日仍是畫壇上的熱門題材(圖11),摹古而不泥古,化古出新,這正是張大千最富魅力色彩的之處。

(感謝羅啟倫先生對拙文的修改指正。)
註釋
註1 因抗戰形勢嚴峻,1939年7月1日,成吉思汗陵西遷至甘肅省榆中縣西南的興隆山大佛殿安奉。
本文原載於《典藏.古美術》389期〈異域新風入畫圖:張大千1941至1943年在甘肅、青海的交遊與創作〉,作者:瞿朝禎(蘭州城市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教授)。
【雜誌購買連結】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