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2025梅樹月「風土的花蕊」登場──立石鐵臣120歲誕辰紀念特展

2025梅樹月「風土的花蕊」登場──立石鐵臣120歲誕辰紀念特展

立石鐵臣出生臺北,父親任職臺灣總督府,屬日治時期的「灣生」世代。今年適逢立石鐵臣120歲誕辰,本展精選其12件各時期作品,完整呈現其藝術軌跡。並串聯日治至戰後初期的臺、日藝術家,透過油畫、版畫、水彩、素描、書信與文獻,勾勒近代臺灣美術的跨文化發展。

「2025梅樹月」為紀念灣生畫家立石鐵臣(1905–1980)誕辰120週年,李梅樹紀念館策劃推出「風土的花蕊──獻給臺灣的情書」特展,自4月26日起於三峽登場。去年「春色無邊」特展聚焦臺陽美展的發展脈絡,今年則將焦點轉向該會唯一日籍創始成員——立石鐵臣,及其與臺灣畫壇之間深刻的連結。展覽以立石鐵臣為核心,串聯日治至戰後初期的臺、日藝術家,透過油畫、版畫、水彩、素描、書信與文獻,勾勒近代臺灣美術的跨文化發展。

1935年立石鐵臣等八位畫家人,受李梅樹邀請來到三峽自宅,午宴後同遊三峽。上圖左三立石鐵臣站在柱前。(攝影/朱佑霖)

再返故鄉──立石鐵臣120週年特展

立石鐵臣生於臺北,父親任職臺灣總督府,屬「灣生」世代——1895至1945年間出生於臺灣的日本人。這群藝術家受日本美術教育薰陶,同時深受臺灣風土影響,在文化交融中發展出獨特風格,立石為其中關鍵代表。

立石鐵臣畫作展示。(攝影/朱佑霖)

他八歲返日,成年後赴東京拜師學習油畫,師承近代洋畫巨擘梅原龍三郎(1888–1986)。1933年,在恩師鼓勵下,28歲的立石首次以畫家身份重返臺灣。梅原認為充滿異國情調的臺灣風光,更適合立石取材創作。此行成果豐碩,立石此後多次來臺寫生,並因作品表現優異,獲推薦加入由梅原主導的「國畫會」。同時,他也參與臺展、加入臺陽美術協會,與顏水龍、楊三郎等本地藝術家展開深度交流,成為與臺灣畫壇關係最密切的日籍畫家之一。

2025梅樹月「風土的花蕊──獻給臺灣的情書」特展,展場一隅。(攝影/朱佑霖)

今年適逢立石鐵臣120歲誕辰,本展精選其12件各時期作品,完整呈現其藝術軌跡。亮點包括1920年代習畫時期的彩墨《茶花》、描繪淡水與臺南景致的油畫《淡水風景》與《風景》,以及戰後返日後融合細密畫技法的《春》、《秋櫻》、《燒岳》、《冬木立》等。

左圖:立石鐵臣《茶花》,1926,膠彩絹本,112.5×40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藏。(圖版出自:邱函妮《灣生.風土.立石鐵臣》,2004)右上:《貝殼》細密畫,是《雄獅美術》雜誌創辦人李賢文,於1979年赴日訪問立石鐵臣時,獲畫家贈送的紀念作。立石鐵臣《貝殼》,1979,油彩,15×22公分,私人收藏。(圖版出自:李賢文《走在臺灣美術的最前面》,臺北市:允晨,2024)右下:描繪罌粟花,為本次展覽海報主視覺由此圖改作。立石鐵臣《春》,1979,油彩,15×22公分,私人收藏。(圖版出自展覽導冊)

其中最受矚目的展品,當屬來自日本法政大學跨海借展的百號油畫大作《身邊,由秋至冬》。此作40多年來懸掛於學校圖書館,首度出國展出,展現立石晚年將細密畫轉化為油畫語彙的代表性成果。畫面筆觸細膩、觀察入微,即使歷經數十年,依舊蘊含雋永光彩,見證立石一生對臺灣難以割捨的深情。

此作由校長購藏後,40多年來懸掛於日本法政大學圖書館,首度出國展出。立石鐵臣《身邊,由秋至冬》,1977,油畫畫布,162.5×97公分,學校法人法政大學。(圖片源自:邱函妮《灣生.風土.立石鐵臣》,2004)

臺灣版畫創作的先行者

立石鐵臣不僅是橫跨臺日、擅長油畫與水彩的藝術家,更是臺灣近代版畫創作的先行者。1935年首屆臺陽美術展覽會在臺北舉行,以油畫為主的展場中,唯有兩件版畫由立石所作,也是在戰前共10屆臺陽展中,僅見的版畫展出紀錄。

現場展示立石鐵臣的版畫裝幀作品。(攝影/朱佑霖)

數週後,他參與創立臺灣史上首個版畫團體「創作版畫會」,積極推動版畫藝術在臺發展。當時版畫在臺灣尚屬冷門,立石以「左手刻版畫、右手作油畫」的獨特風格,描繪臺灣本地民情與風土,深受好評,被譽為「臺灣風土的刻繪者」。值得一提的是,他曾為日治時期重要民俗研究刊物《民俗臺灣》繪製封面插圖,並坦言「民俗圖繪」系列是其在臺創作生涯中的最大成就。

日治時期《民俗臺灣》雜誌共43期,書牆展示的是其中37期由立石鐵臣裝幀的版畫,皆為當年的原版雜誌。(攝影/朱佑霖)

本次也特別展出立石為臺灣作家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原名《胡志明》)繪製的小說封面插圖。此小說為吳濁流於二戰末期以日文撰寫,冒著生命風險完成的重要文學作品。立石鐵臣的插畫,不僅為這部臺灣文學經典留下珍貴視覺記憶,也反映出他在戰前臺灣文化圈的深度參與與貢獻。

立石鐵臣為臺灣作家吳濁流《亞細亞的孤兒》(原名《胡志明》)繪製的小說封面插圖。(攝影/朱佑霖)

展覽同時亦展出李石樵所繪《吳濁流畫像》,畫中凝視與筆觸深沉交織,與立石筆下的小說封面相映成趣,共同構成一段跨越畫壇與文壇,連結視覺與文字的歷史對話。

李石樵《吳濁流畫像》,1965,油彩畫布,36×43.5公分,新竹縣政府文化局藏。(攝影/朱佑霖)

師承與情誼:臺日畫家的交流

立石鐵臣的恩師梅原龍三郎(1888–1986),20歲赴法國學畫,師承後印象派大師雷諾瓦指導。其作品融合東、西方古典美術精髓,以濃豔絢麗的色彩為人稱道。除了立石鐵臣之外,臺籍畫家郭柏川、廖繼春等人,畫風皆受梅原龍三郎影響頗大,堪稱是近代臺灣美術的重要導師。本次展覽特別展出梅原龍三郎的精選作品,讓觀眾一窺其對立石藝術養成的深層影響。

梅原繪於1942年的《姑娘》,是北京時期的速寫作品,收錄於1973年作品集《畫集北京》圖錄中。相同的題材,也曾以不同的角度或人物反覆地呈現。《穿中國服的女人》及《瓶花》,則是石版畫創作。前者以粗獷的線條,描繪穿著傳統中國服飾的女性。後者則是以紅、綠、藍等對比強烈的色彩所呈現的靜物瓶花。

左圖:梅原龍三郎《穿中國服的女人》,年代不詳,版畫紙本,63×48公分,私人收藏。(李梅樹紀念館提供)右圖:梅原龍三郎《瓶花》,年代不詳,版畫,45×28公分,國立臺灣美術館藏。(李梅樹紀念館提供)

展覽亦特別呈現立石鐵臣與另一位對臺灣近代美術深具影響的日籍畫家——鹽月桃甫之間的交誼。鹽月自1921年起在臺長住25年,長期擔任學校美術教師,並於臺展與府展歷任審查員共16回。1934年,立石鐵臣再度返臺時,即受鹽月之邀參與第八回臺展,並立石戰後返日後兩人仍維持密切交流。

立石晚年回憶此事,對鹽月的知遇之恩深表感念,亦高度推崇其畫風與對臺灣美術教育的貢獻。不過,他也形容鹽月是「最孤獨的藝術家」——一位在殖民體制下不易被體制接受,卻堅持自我創作信念的藝術家。本次展出兩件鹽月作品《橫顏》與《日向夏》,分別描繪1930年代南投泰雅族原住民的側臉特寫,以及戰後返日所描繪家鄉宮崎特產的蜜柑(皮比果肉好吃),見證他橫跨殖民與戰後時代、植根臺灣又回歸故鄉的藝術軌跡。

左圖:鹽月桃甫《橫顏》,1930,油彩畫布,45.7×38.1公分,李梅樹紀念館藏。(李梅樹紀念館提供)右圖:鹽月桃甫《日向夏》,約1946-1954,油彩木板,21.2×33.2公分,李梅樹紀念館藏。(李梅樹紀念館提供)

此外,與立石同為「國畫會」畫友的恩地孝四郎(1891–1955),素有「近代日本裝幀第一大家」之譽,也參與本次展出。恩地早年曾來臺探親旅行,留下了不少描繪臺灣風光的珍貴創作。據統計,恩地孝四郎畢生參與裝幀設計的書籍,有將近800本之多。而他也實陸續發表過多部有關裝幀與版盡的美學論述書籍,堪稱是此領域的佼佼者。

恩地孝四郎與臺灣有著特別的歷史聯繫,這份淵源可追溯至他的父親恩地轍(1850–1928)。恩地轍是當年率日軍攻臺的北自川宮能久親王的家令(掌管親王家一切事務的最高行政官員),隨著能久親王於1895年赴臺。同年,親王攻臺時死於乙未戰爭的烽火下,恩地轍便向臺灣總督提出興建「臺灣神社」的建議。這段歷史背景,為恩地孝四郎日後與臺灣的關聯奠定了基礎。此次展覽,跨海向日本恩地後代借展的《臺北東門》(應為臺北南門)與《臺南孔子廟側門》兩幅木版畫,展現畫家對臺灣風貌的藝術詮釋。

左圖:恩地孝四郎《臺北東門》,1938,木版畫,32.5×24.5公分,伊東進藏。(李梅樹紀念館提供)右圖:恩地孝四郎《臺南孔子廟側門》,1936,木版畫,46.5×40公分,伊東進藏。(李梅樹紀念館提供)

立石鐵臣與臺灣畫友們

展覽另一重點,為立石鐵臣與戰前、戰後臺灣畫壇友人的群像重現。根據立石晚年應《雄獅美術》邀請撰寫的〈回憶臺灣諸畫友〉一文,本展邀集了多位曾與立石交誼的臺籍畫家作品,包括陳澄波、李梅樹、顏水龍、楊三郎、李石樵、陳清汾與洪瑞麟等人。

立石鐵臣留下的文字資料,左上角文章為立石晚年應《雄獅美術》邀請撰寫的〈回憶臺灣諸畫友〉一文。(攝影/朱佑霖)

陳澄波與立石鐵臣的藝術交往,除了共同欣賞梵谷之外,兩人也曾多次在臺灣畫壇相聚。立石鐵臣自述,早年在學習油畫時,對梵谷的熱愛深深影響了他,並可在其早期作品中看到梵谷的痕跡,特別是畫中常見的太陽元素。去年梅樹月,展出立石《日輪》即描繪被陽光印照成暖橘色的鎌倉七里濱海岸。

展覽中,除了呈現陳澄波的油畫作品《洗衣》與《八月城隍祭典》外,《古廟》這幅作品特別引人注目。此幅為第一回府展西洋畫無鑑查作品,描繪彰化的「元清觀」,展示了街道改建後的景象,將傳統廟宇與現代化的城市變遷對比呈現。畫中的斷垣殘壁與遠處的八卦山,記錄了臺灣城鎮面貌的變遷。

陳澄波《古廟》,1938,油彩畫布,97×130公分,私人收藏。(李梅樹紀念館提供)

顏水龍大概是臺籍畫家中,與立石鐵臣交情最深的一位,戰後顏水龍更曾赴日探望老友。1934年臺陽美協籌備成立時,親自邀他入會的正是楊三郎與顏水龍。兩人亦有創作上的交流,顏水龍是唯一曾投稿《民俗臺灣》月刊的臺籍畫家,曾以插畫搭配文字,連載四篇「工房圖譜」插圖,鉅細靡遺記錄染織、竹工、牛角與毛筆等本地工藝製程,與立石筆下描繪的風土民情相互輝映。

本次展出顏水龍兩件油畫,《鹿港龍山寺》為其86歲時創作,並參展第52屆臺陽展,運用「門中門」構圖手法,層疊推進將傳統門神形象融入畫面。《盼》 則描繪一位魯凱族婦女,以細膩筆觸勾勒出服飾上的繡紋、綴珠與花冠裝飾,展現魯凱族服飾繁複精緻的美感。

左圖:顏水龍《鹿港龍山寺》,1989,油彩畫布,91×116.5公分,私人收藏。(李梅樹紀念館提供)右圖:顏水龍《盼》,1982,油彩畫布,72.4×60.6公分,私人收藏。(李梅樹紀念館提供)

立石晚年評價楊三郎的風景畫情感豐富、色調溫暖,雖素描力稍遜,仍具獨特的抒情趣味。本次展出楊三郎三件作品,包括兩幅戰後創作的風景畫《鹿港》與《廟景》,描繪傳統街道與寺廟風貌,亦是立石無緣目睹的佳作。另一件為罕見的早期花卉小品,為陳澄波舊藏,本次首度公開展出。畫中花卉與立石的《秋櫻》相似,推測皆為大波斯菊,兩人在題材上的微妙呼應,串聯起與臺日畫友的情誼。

左圖:楊三郎《鹿港》,年代不詳,油彩畫布,60.5×53公分,國立臺灣美術館藏。(李梅樹紀念館提供)右圖:楊三郎《花》,年代待考,油彩畫布,32.9×23.9公分,私人收藏。(李梅樹紀念館提供)

洪瑞麟的作品也數度被立石讚賞,肯定他全力投入創作的態度。晚年雖無緣再見洪瑞麟新作,卻透過畫冊受其礦工速寫所感動,讚其素描中亦蘊含強烈情感與人文關懷。本展展出洪瑞麟三件描繪礦工的作品,其中1965年油畫《礦工頌(坑內坑外)》,以展開式構圖呈現礦工勞動場景,畫面如史詩般壯闊,為洪瑞麟代表作之一。

洪瑞麟《礦工頌(坑內坑外)》,1965,油彩畫布,63×86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藏。(李梅樹紀念館提供)

戰後初期,立石曾與自中國返臺的郭柏川、以及自重慶來臺的左翼版畫家黃榮燦有所交流。郭柏川受梅原龍三郎啟發,畫風具濃厚東西融合色彩,如《紫禁城》與《赤崁樓(一)》;而黃榮燦以社會寫實風格著稱,立石稱讚其版畫「是為教育民眾而生」,本次亦展出三件木刻版畫。

左圖:郭柏川《赤崁樓(一)》,1952,油彩紙本,32.5×39.5公分,國立臺灣美術館藏。(李梅樹紀念館提供)右圖:郭柏川《紫禁城》,1946,油彩畫布,63×87公分,長流美術館藏。(李梅樹紀念館提供)
黃榮燦《修鐵路》,1951,木刻版,17×21公分,國立臺灣美術館藏。(李梅樹紀念館提供)

欣賞眾友人之餘,自帶「毒舌」體質的立石鐵臣向來犀利直言,批評直率卻不帶私怨。雖與李梅樹是摯友,卻也曾因藝術理念交鋒筆戰。他欣賞李梅樹與李石樵在技法上的精進與默契,卻對兩人偏好「文展型風俗畫」提出質疑,認為這類迎合展覽的創作犧牲了繪畫的原創精神。為此,展覽也特別展示了立石「討厭」的文展型風俗畫,即刻意營造情境擺姿勢的人物像。

左圖:李梅樹《端坐》,約1930-40,油彩畫布,145.5×112公分,李梅樹紀念館藏。(李梅樹紀念館提供)右圖:李梅樹《秋實》,1941,油彩畫布,91×116.5公分,李梅樹紀念館藏。(李梅樹紀念館提供)

臺日畫友九十年後的再聚首

1935年秋,梅原龍三郎與藤島武二、鹽月桃甫,以及臺陽美協成員陳澄波、顏水龍、楊三郎等人曾同遊三峽,應李梅樹之邀作客自宅,立石鐵臣亦隨行,留下珍貴歷史影像。陳澄波還拿出速寫本,用畫筆即興捕捉眾人於三峽祖師廟前閒聊的身影。

左圖:陳澄波《人物速寫》,1935,紙本鋼筆,13.5×18.2公分,私人收藏。(李梅樹紀念館提供)右圖:1935年2月16日,立石鐵臣寄給李梅樹的明信片。(攝影/朱佑霖)

1935年2月16日,立石鐵臣寄給李梅樹的明信片寫道:

「昨天接受諸多招待,非常感謝!我感覺到非常有趣與愉悅!來臺北時,歡迎來我家敘敘!」「另外,我想再到三峽你那裡畫畫!」

90年後,透過《風土的花蕊》特展,昔日臺、日畫友群像得以跨越時光,再度於三峽相會。本展不僅呈現立石鐵臣深植於臺灣土地的創作情懷,也回望在時代更迭、動盪之際,畫家們以藝術書寫生命、勉力前行的足跡。

風土的花蕊──獻給臺灣的情書

展期|2025.04.26-06.08
地點|李梅樹紀念館

延伸閱讀|2024梅樹月:歡慶臺陽美協成立90週年,裸婦作品「春色無邊」引爭議?

朱佑霖(Chu Yu-Lin)( 95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碩士,擅長東方藝術史研究,現任典藏ARTouch編輯。

歡迎來信投稿:yulin@artouch.com

查看評論 (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