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正是臺北市立美術館(簡稱北美館)的兒童藝術教育中心(簡稱兒藝中心)開放的10周年,回首過去北美館兒藝中心在兒童藝術教育領域不斷探索與創新,兒藝中心從一個單純的展示空間,逐步發展為一個集教育、互動與創作於一體的綜合性藝術教育場域。北美館自1983年成立以來,一直重視藝術教育。1999年,北美館開始舉辦「美術館教育國際研討會」,探索全球藝術教育的可能性。
2005年,館內教育人員自發策劃「教育展」,2010年轉變為「探索藝術展」的展覽形式。然而,真正的轉折點出現在2014年,當北美館兒藝中心在台積電文教基金會及臺北市政府的支持下,重新開放並開始新一輪的探索與實踐。每年舉辦約一至二檔主要展覽,不僅展示美術館內的典藏品、委託藝術家新作藝術品,更強調整體的教育計畫,包括導賞行程、工作坊、學習營隊等多種形式,將知識傳遞與觀眾的主動學習緊密結合。更適合家庭與親子觀眾,藉此激發更深層次的學習動機。
「原作」展示與避免「幼稚化」兒童
在規劃展覽的策略方面,展覽主題和整體規劃先行,然後再選擇合適的藝術家進行作品委託創作或邀請既有作品,北美館兒藝中心在規劃展覽方面強調展覽體驗,並且避免過度詮釋作品。此外,北美館兒藝中心是少數展示「作品原件」的兒童教育單位,教育服務組熊思婷組長指出,北美館兒藝中心自開館第一檔展覽開始,便一直以來是展示「作品原件」,她在訪談時表示:「所謂(藝術品的)複製品或者是再製品,品質就非常重要,因為沒有什麼東西會精緻於(藝術品的)原件,即使是有瑕疵,那也是它原來存在的樣子,我覺得這是美感體驗的部分。」

顯見展示原件讓孩子們能夠看到真正的作品,體驗到真正的藝術價值。王瑋婷研究助理也分享自己過去的教育經驗,她指出某些歐洲國家的家長並不會特別讓兒童使用兒童餐具,儘管兒童在使用餐具時,因為不擅使用而發出吵鬧撞擊聲,甚至是破碎,但這也是日常生活教育的一個環節,應當教育兒童使用餐具的學習經驗而不是「幼稚化」兒童,而缺少了相關的教育。熊思婷認為需要教育兒童為什麼不能觸摸作品,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而不只是一味地要求兒童不要靠近作品,反而讓觀眾潛移默化地與作品產生距離。
成為兒童與藝術作品的橋樑─真實與純粹的作品體驗
此外,北美館兒藝中心在展示的策略上,也比較少見提煉、轉化等手法,而是強化面對作品的第一感受,再加以引導。北美館兒藝中心會避免去過度詮釋作品的某個部分,除了擔憂作品原本多面向討論的內容,會被片段化地解讀、提取單一部分,甚至是誤讀之外,更是希望兒童、親子,可以是開放地擁有自己的想法,而非單一的需要解讀出被設定好的作品含意。
王瑋婷指出:「我們希望孩子們能夠在作品中找到屬於他們自己的想法,並與親朋好友分享,而不是單一的設定目標。」顯見兒藝中心其實認為在面對作品時,認為小孩對於作品的理解,儘管與藝術家或者是其他成人不相同也無妨,重點更在於小孩自身對於這件作品的理解與感受。

熊思婷與王瑋婷也說明,北美館兒藝中心會提供展覽架構,緊密連接作品的體驗。舉例來說,「是誰躲在風景裡?」的構思來自於兒童在繪畫時多半關注於人物或者是角色,而會略過「風景」,而展覽意圖使兒童可以關注風景本身,以自身經驗體驗風景所在場景。展覽中展示十件作品大部分都有回到藝術家畫中的地點錄製聲音,委託馮志銘製作《窸窸窣窣》的聲響作品,讓觀眾在觀看每件作品時,都有相對應的聲音,得以穿越不同時空背景;例如洪瑞麟的《礦工宅內》作品的聲音則是透過窗框聆聽到蟲鳴鳥叫;林世皇的《淡水河邊》則是透過水管傾聽河聲;連建興的《失落的嶺腳》則是擷取作品中的一個橋洞,俯身可以聽到畫面之外、觀者位置的瀑布聲;而洪瑄的《安宅》甚至不是一個具體的風景,而是馮志銘想像蜘蛛走路的聲音而製作出的聲響。展覽避免了「說教性」的意圖,或者是給兒童一種特定的感受,反而是為觀眾與作品搭建一條橋樑,使觀眾更可以透過藝術家之眼,去觀察與體驗景觀。

全齡化發展─不再是年齡上的「兒童」
在訪談中,熊思婷指出北美館兒藝中心未來希望發展成全齡學習中心,除了對應少子化和高齡化的趨勢,創造一個適合所有年齡層的學習環境,也將繼續根據觀眾研究進行調整和改進,創造好的美術館經驗,讓更多人接觸到藝術。對於兒童的藝術教育機構而言,來參觀的兒童是少有自主性的,多半是家長將他們帶來,12歲以下兒童最為密集,而國、高中生的參觀人數較少,也許是與他們自身在成長過程中所有的階段任務有關,在這個時間會距離美術館比較遠,而到了大學之後,擁有更高的自主性,則又會返回到美術館的場域,並且這個階段也可以欣賞非兒童取向的展覽了。
北美館兒藝中心中展示的展覽,比起傾向於策劃「年齡上的兒童」的教育計畫,更不如說是提供「藝術上的兒童」進入藝術世界的通道。並且據北美館的資料顯示,來北美館兒藝中心參觀人次占全館的1/3。顯見此處正是提供藝術入門者的一個起始點,淺顯且開放給每一個人,就算不熟悉、不太明白也沒關係──因為重要的是找到屬於自己的想法,每個人純粹的第一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