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年年底開始,無論是在藝術同好間的閒談,還是業內人士的深度對話中,「市場真的不好了」幾乎已成為無需證明的共識。全球藝術市場告別了疫情後那段略顯狂熱的時期,正式進入一個更趨審慎與理性的調整週期。這不僅是客觀數字上的呈現—根據《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環球藝術市場報告》,2024年全球藝術市場銷售總額下降了12%;更是來自市場第一線的真實體感—高端藏家趨於謹慎消費,賣家若無迫切資金需求也多傾向觀望。
然而,幾乎所有我們訪談的專家都一致認為,這場下行週期與其說是一場令人恐慌的危機,不如說是一次健康的「壓力測試」,或是一個必要的「淘選機制」。當熱錢與情緒性消費退去,抱持短期買賣套利的人最先離場,反而讓市場得以回歸穩定。更重要的是,這為眼光獨到、準備充足的知識型藏家,創造了在競爭相對減少的環境下,以更合宜價格購藏重要作品的絕佳良機。
但一個更深層的問題隨之浮現:這場調整,僅僅是歷史上又一次可預期的週期性起伏,還是一場更根本的結構性變革的序幕?
從宏觀歷史的角度看,獨立顧問龔若靈提出,我們可能正處於一個「見山不是山」的階段,過去半世紀以來由「畫廊、拍賣行、美術館」構成的「鐵三角」權力結構,因三者邊界模糊、權力失衡,已顯陳腐,瀕臨崩解。市場正迎來一場大破大立的典範轉移,舊有規則正在被即時改寫。然而,來自一級市場的許宇則從內部反思,認為危機的根源,或許來自產業自身「手工作坊」式的傳統商業模式,其產品線與客戶畫像分析的錯位,已無力應對當下多元的客戶生態與挑戰。而將視角聚焦臺灣,研究者石隆盛則指出一個更在地的結構性病因—斷鏈型孤島市場。他認為,臺灣市場因學術、產業、政策與專業服務之間缺乏有效連結,導致高端交易外流,若不從國家戰略層面進行改革,將持續被邊緣化。

本專題從三個層次的專文分析,以及一個匯集多元聲音的訪談實錄展開。我們廣泛採訪了包含蘇富比、富藝斯、保利香港、邦瀚斯等拍賣行專家,以及Patti Wong & Associates創辦人黃林詩韻(Patti Wong),藝蔚閣(Wei & Associates)創辦人魏蔚(Rebecca Wei)等藝術顧問,呈現他們在面對市場調整時,最即時的策略思考與板塊觀察。這些專文與採訪的觀點或有共通,或有分歧,但共同指向一個事實:舊有的規則正在鬆動,新的路徑正在浮現。幾乎所有專家都抱持著審慎的樂觀,他們一致認同,無論挑戰為何,此刻對於回歸收藏初心、勤做研究、並堅守「品質」與「稀有性」準則的收藏家而言,都是一個充滿機會的時代。
本專題將透過紙本雜誌與《典藏ARTouch》網路平台共同呈現。本期雜誌試圖為您勾勒一幅當前市場的結構全景與未來路徑,而包含佳士得(Christie’s)與藝術顧問寺瀨由紀(Yuki Terase)在內的完整對話,將於ARTouch網站上持續擴充。我們期盼,這份跨平台的深度專題,能為每一位在市場中尋找新座標的您,提供一份最堅實的參考與前行的勇氣。
專題文章

大學學習西班牙文,後修讀中國藝術史,有感於前生應流有鬥牛士的血液,遂復研習拉丁美洲現代藝術。誤打誤撞進入藝術市場,從事當代藝術編輯工作。曾任《典藏投資》編輯、《典藏.今藝術&投資》企劃主編,現為典藏雜誌社(《典藏.今藝術&投資》、典藏ARTouch)副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