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圍繞AI科技、人權關懷的創意性思維探索:台北當代藝術館公布2024年創新計畫與年度展覽

圍繞AI科技、人權關懷的創意性思維探索:台北當代藝術館公布2024年創新計畫與年度展覽

台北當代藝術館2024年度展覽計畫緊扣全球社會關注議題,從AI科技、人權關懷、青年藝術計畫主題中策劃4檔主題展,以藝術的視角展開創意性的思維探索;10檔實驗型展覽將匯集國內外藝術家,展現當代館國際藝術交流的能量,串聯當代藝術多樣性視野。

台北當代藝術館(以下簡稱當代館)作為台灣第一座古蹟改建而成的美術館,延續20多年來持續不斷呈現各式當代多元展覽之特色,2024年當代館將呈獻一場百年古蹟與當代藝術交融的創新展覽計畫,首次開啟當代館與建成國中之間的大門,開放當代館另一古蹟建築立面,展開歷史、空間、人與人之間的嶄新體驗與對話。承襲當代館前衛與開放包容的精神,全新品牌識別系統也將同步亮相,以開放的態度迎向未來。

今年當代館年展覽計畫緊扣全球社會關注議題,從AI科技、人權關懷、青年藝術計畫主題中策劃4檔主題展,以藝術的視角展開創意性的思維探索。10檔實驗型展覽將匯集國內外藝術家,展現當代館國際藝術交流的能量,串聯當代藝術多樣性視野。

一、 2024年創新計畫登場:

(一) 一年計畫「川堂」

藝術家:賴志盛

展覽日期:2024/1/27-2025/1/5

大家是否曾經好奇當代館古蹟建築的後方是什麼樣子呢?2024年當代館將打開新的空間場域,與建成國中相連之處,化身成一個新的「川堂」。藝術家賴志盛將此區域打造成一座帶著記憶與互動的兵乓球桌場域,將美術館與學校融合,是美術館也是學校,迎接不時出現的學生身影與歡笑聲;而觀眾在簡單的一來一往互動交流中,發掘古蹟建物意想不到的另一面。

(二)全新識別系統,展開新意象

2024年當代館全新識別系統由三頁文操刀設計,以本館特色顯著的古蹟外觀為基礎,將特色性的長廊與建物中心之鐘塔,簡化為基礎造型,強化場域性格。透過動態性的識別規劃,延展外型呈現多元自由之姿態,藉此展現主題 「開啟自由對話的當代容器」,回應當代的前衛與包容精神,以及本館致⼒於實驗開創,並探索各種對話的可能性。

(三)2024新設計商品上市

「MOCA」是大家對當代館另一個親切的稱呼,2024年首波新設計商品以 「幾何解構.回歸初心」為設計概念。將當代館「MOCA」四個熟悉的英文縮寫字母外型,解構成幾何圖形的色塊元素,重新排列組合,塑造出充滿活力的配色與風格,象徵當代藝術創作的多種可能性。將陸續推出的商品項目包含:4款幾何色彩符碼鑰匙圈、內附幾何色塊貼紙可自行黏貼創作個人風格的隨行筆記本、4款當代館明信片套組,將當代藝術的創意活力帶回家!

二、2024年度主展覽介紹:

「你好,人類 Hello,Human!」參展藝術家列夫. 曼諾維奇(Lev Manovich)作品《美學碎片》。(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一)你好,人類 Hello,Human!

策展人:林欣傑、蔡宏賢

參展藝術家:莫雷辛.阿拉亞⾥ Morehshin Allahyari、傑森.艾倫 Jason Allen、喬納森.班迪克森 Jonas Bendiksen、爆炸理論 Blast Theory、超維度 Dimension Plus、fuse*、江戶未來世 Hello Edo!、馬里奧.克林格曼 Mario Klingemann、真鍋大度 Daito Manabe、列夫.曼諾維奇 Lev Manovich、松尾公也 Koya Matsuo、onformative、安娜.里德勒 Anna Ridler、孫詠怡 Winnie Soon、魏廷宇 Tim Wei、楊雨樵 Yu-Chiao Yang

展覽日期:2024/1/27-5/12

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已經被剝奪了不AI的選擇,AI人工智慧狀似溫柔地擁抱人類,更像是冷靜殘酷地向人類切割道別。人類是否能夠建立起真正開放,可信任,共享的AI人工智慧系統?或是AI人工智慧已經如無限套疊的俄羅斯套娃黑盒,朝向自主沒有止境的高速演化進程,一切都終將無關人類,待衝出層層黑盒,嘶吼著「Hello,Human! 你好,人類!」,正是AI人工智慧向舊物種人類告別之時。

「關係人」(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二)關係人

策展人:蔡佩桂

參展藝術家(暫定):洪鈞元、余彥芳、高俊宏、廖建忠+女性團、曾靖雯、吳俞萱、游恩恩、何睦芸、走路草農/藝團、倪祥、李奧森、李慈湄、鄒欣寧、市村美佐子、林正偉、花慈璐、羅昭婷、跨藝桌遊小組

展覽日期:2024/6/1-9/8

平權展「關係人」以藝術感性重新發現生命交會時牽涉的多樣關係,並尋求關係中的平等對待,因為這是落實「平權」的重要基礎,也是#MeToo運動抗議的對象、性別壓迫、數位性別暴力等問題的治本之道。

展覽前期的創製基地為眷舍樂群村3號,藉此重探家與眷之關係,而眾多的參展者也都是「關係人」。展覽場域將化身為劇場、遊戲室與另類電影院等情境空間,展開系列論壇、影展與工作坊等交流。策展人蔡佩桂從正值前青春期的女兒之成長需要出發,以探索、回應、修復三個主題規劃展覽,讓藝術作品帶領大家探索身體與情感,從中辨認權力藏匿的縫隙,並在安全的情境練習回應,同時尋找自我與彼此修復之道,朝向未來。​​

三、2024年青年藝術計畫

當代館推行的青年藝術計畫明年將邁入第四年,秉持鼓勵及支持青年藝術創作者的精神,提供具專業性的展覽平台,展現當代藝術現在進行式的樣貌,並預見當代藝術未來前景的想像。每年度策劃的展覽品質也深受外界肯定,今年將持續以培育「青年藝術」的精神,推出2檔策劃展。

「Beta+」參展藝術家楊⼦強作品《電⼦傳送⾨:朱銘》。(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一)Beta+(1樓展區)

策展人:邱杰森、莫珊嵐(法國)

參展藝術家:超級浪、鍾興賦、鄧雯馨、楊⼦強、Munkhbolor Ganbold、林育正、⿈萱、Marie Havel、Clément Philippe

展覽日期:2024/9/28-2025/1/5

有別於傳統的靜態展覽型態,此展覽將透過⼀個即時性的動態展演體驗來應對當代視覺⽂化的挑戰。策展人與藝術家們將嘗試在現場進行作品組構與思考過程的展現,並於展覽場域中,以「作品」揭露不斷組構與重構的過程,觀者將被邀請見證這時時刻刻都在變化的「展覽」之中,與藝術家及現場作品展開即時性的交流模式,感受無常之形式轉變。在戶外廣場將同時設置製作⼀個移動性的建築裝置,以⺠眾參與性的交流⼯作坊,拓展藝術創作更多可能性與實驗性。

「熱影像」參展藝術家丹尼爾・卡諾加(Daniel Canogar)作品《Chyron》。(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二)熱影像(2樓展區)

策展人:陳韋綸

參展藝術家(暫定):丹尼爾・卡諾加 Daniel Canogar、吳宜曄、李亦凡、莊培鑫、許哲豪、馬修・格里芬 Mattew Griffin 等。

展覽日期:2024/9/28-2025/1/5

本展將試圖藉著網路世界中的影像環境為主題,探討不同層面的資訊所塑造的想像世界與社會價值觀,如何影響著我們對於世界的認知。在展出藝術家的作品中,展開關於生存、性別、身體和社會身份等議題,影像將作為一種數據,藝術家如何在數位資本主義形塑的影像環境裡,思考影像對於人類感知的形塑與控制,影像如何成為新時代的行動。

四、MoCA Studio & Video

2024年度MOCA Studio & Video將依序展出10檔來自國內外藝術家的展覽,進行國際交流對話,串聯當代藝術的新視野。首先是2021年「LOOP錄像藝術製作獎」得獎者印尼藝術家Timoteus Anggawan Kusno個展「PHANTOMS」,透過與爪哇傳統舞者合作,探索時間的循環感知,及對爪哇精英封建圈為核心的文化觀念展開抵抗。由窮學盟策劃「貧窮人的台北:《轉運站》」,《轉運站》致敬步行距離當代館僅10分鐘的台北交通要塞,不同世代群體搭乘長途列車,由此進入台北這座繁榮城市,在新自由主義之下經濟變遷與不平等加劇貧富差距、階級流動停滯,城市未成為底層者的應許之地。然而,人們仍駐於此搏鬥、生根,期盼下一次機會到來。「未境之域—林書楷個展」以「未」及「境」二字出發,從佈展中的狀態呼應藝術家的創作歷程,從「展板內城市文明」去窺探、探索,甚至是未來城市文明的樣貌想像及考古現場。「反覆演練」由嚴淳齡策展,邀請李秀芬、林佩瑤、程時雍、馬洛書、劉馨檜、趙曼君參與展出,主題將圍繞在「女性經驗的操演體現」和「空間作為性別結構」兩個方向。

MOCA Video依序推出韓國藝術家Jaewook LEERe-imagine Human-Nature一個旨在挑戰觀念,並為歷史藝術實踐注入新生命的影像展。陳省聿、林怡平聯袂展出「居家符號學」,以廢棄物回收廠作為隱喻,探討意義與價值體系如何在語言、空間及社會系統中被建構、解構及重構。李勇志「過期霓虹─戶外放映」以現今不再流行的霓虹燈招牌作為主要的「臨摹」對象,不僅是歷史圖像的蒐集及拼貼(collage),同時亦是可觸及個人記憶及經驗,介於虛實交錯之間的弔詭再現。毛友文展出「歷史的例外狀態」緣起尋訪七星山傳說中的金字塔,經由踏查的身體感知記憶,透過影像的「時間性」與寫實虛幻的「建構性」,展開對於記憶、歷史與自然之探究。魯志楷「懸停記憶」錄像作品以空拍機的視角與人機連結關係,揭示其作為創作技術性工具外新的詮釋可能,更帶出常民生活與信仰傳說背後關於「人」的記憶面貌。

ARTouch編輯部( 1689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