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閱讀
稽顙應感:後龍普玄壇祖壇之《祈雨科》及相關文物

稽顙應感:後龍普玄壇祖壇之《祈雨科》及相關文物

Ritual Inspired: Houlong Pushuantan Taoist Priest’s “Rain Requesting Rituals” and Related Artifacts

2021年,臺灣面對旱情挑戰,政府進行多項限水政策舉措,而在民風信俗氛圍濃厚的臺灣,民間也自發性地進行多場道教的祈雨活動,希望藉由官民齊心,自助天助之下,能夠協助臺灣寶島挺過難關。

2021年,臺灣面對旱情挑戰,政府進行多項限水政策舉措,而在民風信俗氛圍濃厚的臺灣,民間也自發性地進行多場道教的祈雨活動,希望藉由官民齊心,自助天助之下,能夠協助臺灣寶島挺過難關。

彼時,唐山過臺灣的飄搖年代,有支道脈從福建同安出發,抵達後壟港(今苗栗縣後龍鎮),擔著道教經書與法物渡海來臺的他們,相信這裡是祖師爺給予他們的應許之地,於是正式落腳於後龍,開啟長達200多年的普玄法脈,其地位對於臺灣的道教史,尤其是竹苗海線靈寶道派系統,占有重要的一角。本文針對後龍普玄壇祖壇流傳之《祈雨科》及相關文物進行初探,析理道教特有的祈雨法科與教化思維,延伸發掘潛藏於民間信俗的藝術經典。

清道光年間《祈雨科》法本內所記載各大龍王之聖號。(王凱平提供)

後龍普玄壇祖壇及其《祈雨科》之法本內容

後龍普玄壇祖壇之先祖吳曹,約於清乾隆至嘉慶年間,攜帶經儀法本與法物,自福建同安渡海來臺,遷居於今日苗栗後龍街市衍續法脈,傳香至今200餘年,其道脈屬於道教靈寶派之一支,平日於鄉里從事各項道教法事服務與禮俗相關諮詢,凡舉廟宇神誕慶典、地方建醮法會,或是喪葬功德齋儀皆有涉略,其後人秉持一貫「奉道虔誠」、「紮實行法」的執業精神,在地方上頗負盛名,堪受鄉里委託,故能傳芳百年,尤其在竹苗海線靈寶道派式微的今日,後龍普玄壇祖壇之地位可謂屹立不搖而獨樹一幟。

《龍王呌雨歌》內容為百姓向龍王傾訴炎旱之苦,希望藉由虔心禮拜, 能得到上帝的悲憫,降下沛霖。(王凱平提供)

道教之《祈雨科》隨著道派法門多元、錯縱的歷史脈絡影響之下,各地作法也有所異同。今日後龍普玄壇流傳之《祈雨科》乃清道光年間之法本,其儀式結構尚屬普玄壇之特有作法,儀式如下:

先於高地搭設莊嚴法壇,再至水邊另外結壇進行祈雨科儀。科儀開始即先啟請諸神,首先恭請昊天主宰玉皇上帝臨壇做主,再禮請素有祈雨盛名之神真─清水祖師、富有仁憫之心的護法尊神─康王(康元帥)、以及司掌雨水之一切龍王暨諸位列聖,降臨壇場接受生民獻衷虔禮。

儀式經由道士替百姓說文呈詞,上表黎庶急切渴望甘霖的心願之後,即開始禮拜「玉皇大塔聖號歌」,令所有祈雨百姓進行九千九百九十九次的叩拜,藉由群體共同表現如此至誠苦勵的行為過程,冀能感動上天,進而使上蒼生憫念之心,然後再拜「龍王祈雨聖號」並在石頭、布帛、犁頭之上書寫符令再投入水潭,亦將祈雨牒文焚燒入水。

接著自水潭取一缸水,作為龍瑞甘霖的象徵,之後將此「龍水」恭敬迎入高地之莊嚴法壇,最後唱三次「龍王呌雨歌」,向龍王傾訴百姓的苦處,祈求上帝的悲憫,再於法壇之中,接續禮拜三官經、北斗經、玉樞經、祈雨經等一系列有關於祈雨之降福消災的道教經典。如此慎重齋誠之行科,倘若得到上天感通,普降甘霖,須再擇吉日舉行「謝雨科」來答謝上蒼。

上述即是普玄壇流傳之祈雨科的法本內容與作法。

後龍普玄壇祖壇《祈雨科》之相關文物

民間道士善於「結壇」,意即於廟宇、吉地或是喪宅布置「壇場」,作為儀式進行、演科行法的重要場域,鑑於此類型之壇場通常屬於臨時性的布置,法會結束後,便必須恢復場地原貌,但法會期間又必須追求壇場中極度莊嚴、華麗、層次豐富之隆重氛圍,因此大多使用繡布、畫軸等物件,作為壇場主要布置,因為這些裝備不失莊嚴華麗也方便收納,歷史悠久、行科經驗豐富的資深道壇,往往擁有不少精緻的布壇物件與法器。

吳萬成刻製《五雷號令》。雷令為道士在役遣雷部將吏為其行事所使用之法器,通常用於祈晴請雨、掃蕩妖氛等儀式場合。(王凱平提供)

五雷號令

五雷號令對於祈雨科儀來說是相當重要的法器,它是道士在調遣天將騎吏的重要執令,主要用於祈晴請雨、止風禱雪、行符治病、掃蕩妖氛之場合,由道士執此號令驅役雷部將帥為其行事,此號令即道士調遣雷部官將的兵權象徵,而道士之所以能夠行法靈驗,也正是由於這些官將的立彰通達,悉應如感。此塊〈五雷號令牌〉,乃是後龍普玄壇現任壇主吳鎮雄之父親─吳萬成道長親自刻製,令牌中間書有「五雷號令」四字,周邊飾以民俗物件流行之「忍冬紋」,此令牌有別於其它款式之號令,在於令牌上並無其他有關道教符碼之紋路,只以「五雷號令」四字,言簡迅即令下,加上忍冬紋的陪襯,使得嚴肅雷厲的法器,萌生雅緻之氣度。

吳萬成繪製《三寶聖位牌》,紙本設色,聖位牌47.5×24公分,仙童像48×16公分,後龍普玄壇祖壇藏。道士通常將其豎立於法壇中央之科儀桌上,作為醮獻神位。(王凱平提供)

三寶聖位牌

老子《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故道教存在所謂「三寶」信仰,此三寶為「道」、「經」、「師」,被視為道之形象,並作為道教至高之崇拜。在道士布置行科壇場的過程中,依照空間大小,習慣在法壇中央之科儀桌上豎立神牌,作為醮獻神位,由於三寶至高無上,故將三寶聖牌立於聖位之主尊。普玄壇之《三寶聖位牌》,亦是竹苗海線靈寶道派的特色型制,直接以宋體字型書寫三寶之名,再佐以龍紋、雲景以示尊崇。此《三寶聖位牌》亦由吳萬成道長親自繪製,整體線條穩重,用色儘管繽紛卻配色得宜,令人敬佩之處在於吳萬成道長未受過太多正規教育,卻能以宋體字親書三寶之名,其字端楷莊嚴,具有可垂永久之感,此乃長期禮頌道教經儀之下,內化於自身之道學涵養的展現。

鍾金枝《水國諸神》,布、漆彩,150×78公分,後龍普玄壇祖壇藏。(王凱平提供)

神祇畫軸

道士為布置臨時性之法壇,習慣使用神祇畫軸作為莊嚴仙境之表現,正由於畫軸便於收納,加上壇場布置效果極佳,可謂功能性強烈,但這些物件唯有在儀式進行當中,才有其宗教象徵的神聖意義。有關於祈雨儀式之神祇畫軸,包括《水國諸神》與《普化天尊》。

《水國諸神》來自於道教將神祇空間劃分為四大領域:天京、地府、水國、陽間,通稱「四府」,該四處皆有神祇執掌駐居,護佑寰宇,故祈雨壇場內必會懸掛四府諸神之圖軸,營造萬聖齊臨的神聖氛圍。《水國諸神》圖中依循道教神仙譜系,為神祇進行層次性的構圖安排,其畫面中央繪有水國主宰丹霖大帝,象徵統領水國諸仙,而執掌風雨雷電之神祇則位於上方雲景之中,翱視善惡,下方則繪有操雲覆雨的龍王尊神,悠游於波濤之中,並由水族部屬隨侍左右。

後龍普玄壇所使用之神祇畫軸,大多出於苗栗畫師鍾金枝之手筆。早年即從事繪畫工作的鍾氏,雖善於著色,但有關道教神祇之形象、線條比例方面,水平尚未成熟,而後因緣際會之下結識普玄壇吳萬成道長,鍾氏遂向他請益道教神祇畫之繪製技巧、細節等,吳道長不僅不藏私,甚至親自開稿,一連繪製三清、玉皇、紫微、帝闕等道教重要神祇畫之白描稿予鍾氏,令鍾氏攜回著色,這段如同英雄惜英雄之情分,使鍾氏精進道教神祇畫的技術,進而獨樹一格,之後更為許多執業道壇繪製壇場作品,其作品多為功能性的神祇畫軸,他習慣使用粗布作為載體,並以漆上濃色,其早期之作品線條清晰、神韻穩健而富趣味,色彩雖濃卻不落俗艷,是許多道壇指定使用之佳品。

從以上這些文物背後的故事,也驗證了道士行內的一句話:「三年能出一個狀元,但七年卻出不了一個好道士。」意味著民間道士往往從傳統訓練而來,不僅要會唱唸做打、文武兼才,集文采、音樂、藝術於一身,對於自身道務科儀的熟稔之外,更要在藝術美感素養上具備一定的技巧能力與審美造詣,方能立於經典,成就「道藝」,實是展現道士在扎實功夫的養成下,顯得如此不易而難得。


本篇圖文節錄自《典藏.古美術》346期(2021年7月號)〈稽顙應感:後龍普玄壇祖壇之《祈雨科》及相關文物〉。欲知更多後龍普玄壇道教祈雨相關文物,以及古代典籍書畫中所呈現的祈雨文化,請參閱本期雜誌完整內容。

【雜誌購買連結】
典藏官網
蝦皮賣場
博客來
電子雜誌
電子雜誌

【更多古美術最新消息】
典藏.古美術FaceBook

王凱平( 1篇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研究生、後龍普玄壇祖壇門下參師嗣法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