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神話動物吸引並激發了世界各地人們的想像力。無論是雄偉還是恐怖,祂們都具備一個重要功能:幫助人類去理解世界。神獸在許多文化中被視為具有超能力,且往往被尊崇為神靈或守護者。在藝術中,這些動物具有鮮明特徵和精緻細節,反映了人類對祂們的敬畏和崇敬。
「神話生物:中國和世界的幻獸(Mythical Creatures: China and the World)」特展以龍、鳳、麒麟等中國傳說動物為出發點,探討多元主題。展覽同時呈現來自東亞、南亞、東南亞、波斯與西歐的物件,以揭示這些文化彼此之間的相似性與差異性。展覽包含亞洲展區的三間展廳,展示了從12世紀至當代的繪畫、雕塑、陶瓷、建築部件、服裝與珠寶等各種媒材的作品,以說明這些奇幻圖像從古至今是如何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檔展覽是本館第三場由何鴻毅家族基金贊助的展覽,旨在探索如何藉由藝術來銜接文化與連結觀眾及其生活。
在第一展間,由兩位當代藝術家呈現神話與傳說中,真實與虛幻動物的故事是如何形塑我們當今的想法。徐冰(1955-)的靈感來自猴子試圖從水中倒影撈出月亮的中國傳說故事。他的裝置作品《猴子望月》(圖1)反映了現實的虛幻性,以及語言用以傳達意義的方式。每件作品都是由上了漆的波羅的海樺木所製成,組成各種語言的「猴子」一詞,藝術家交替使用包括點字在內的21種語言。而艾未未(1957-)則從4世紀中國古代志怪地理名著《山海經》中的神話世界取材,創作了怪魚「何羅魚」的離奇版本,根據文本,何羅魚有著「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的特徵。這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是以量產的塑膠積木玩具堆積而成,並將何羅魚的頭替換成艾未未的臉,令人會心一笑,同時挑戰了「什麼才能成為藝術」的觀念,探討藝術表現的材料和方法。

過去,奇幻動物往往是神話傳說的一部分,祂們表達了各個文化的核心信念與關懷。在中國,這些信念以本土的道教和印度的佛教思想為基礎,而中國西南少數民族的起源傳說也形塑了中國神話。在第二展廳,借展品中由苗族與侗族所製作的色彩繽紛刺繡外套與精緻複雜銀項圈和頭飾,即裝飾有龍、鳳凰般的鳥,以及其他動物。這些動物在漢族文化中常與王權、階級和性別相關聯,但在少數民族文化中,祂們卻傳達與自然與起源故事相關的含義。苗族文化視龍為給予人類祝福的善神,外觀不同於漢文化的龍,祂們有著牛的頭、蛇的身體、昆蟲的腳和魚的尾巴。還有著不同類型的龍,如:水牛龍、魚龍、蛇龍、蠶龍、蜈蚣龍、人頭龍和花龍,顯示了大自然在這些以農業為生的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中國,龍是居於空中之尊貴而良善的動物。古代文獻記載龍象徵水,水滋養了大地,讓中華文明得以昌榮。自遠古神話以來,有翼的龍(應龍)與傳奇人物大禹有關,祂以尾巴阻隔河道防範洪水。後世的中國工匠則製作陶龍於旱災祈雨。
最晚從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就有文獻將皇帝與龍劃上等號。龍常與鳳凰或南方的朱雀相配,用來裝飾建築,並藉由服飾和律法規定,來彰顯皇室宗親和朝廷官員的地位。五爪龍是皇帝的象徵,也是明清紫禁城藝術和建築上常用的紋飾。一件大青花瓷罐(圖2)筆意自由的使用深色的鈷藍料畫出兩條五爪龍,這件大罐是景德鎮官窯專為嘉靖皇帝(1522-1566在位)所燒製的作品。這種罐子用於道教儀式與宴會中展示,或存放酒或穀物。五爪龍傳達了皇權,而罐上所繪從岩石長出的靈芝,由其所散發出的氣組成的「壽」字則帶有道教意味。熱衷實踐道教理念的嘉靖皇帝,花大半輩子尋求長生不老的方法,藉由在宮中放置這樣的罐子,希望能喚起不朽的仙境。

來自北京智化寺的漆木藻井(圖3)是第三展廳的焦點,這一區展示不同文化的神話動物,特別是龍。智化寺是至今保存最良好的皇家寺院之例,建於1444年,原是明代一名惡名昭彰的太監為私人所用而建,後來在皇帝的支持下改為寺廟。這座建築在建造上完全沒有使用釘子,而是以傳統的榫卯結構建造而成。如此裝飾華麗的天花稱為「藻井」或「天井」,被認為具有防火功用,也界定了重要的空間。展出的藻井原位於智化寺中的第二進──智化殿內的佛壇之上,其以華美且複雜的雕刻技法表現帝王和佛教的紋飾,符合其功能和地位。頂心裝飾著一條巨大、盤捲的龍自雲彩降下。由於龍與降雨相關,所以天花板的龍形象被認為帶有避火的效果。自14世紀以來,象徵皇權的龍也與中國宇宙論中的陽剛的「陽」產生連繫。奇數是陽數,而九是最大的單位陽數;大龍被八條小龍包圍,構成最強大有力的形象。

在東亞的其他地區,龍同樣被視為與水相關的強大神話動物。傳為狩野元信的掛畫即描繪了一條從烏雲降下之龍的妖嬈特寫(圖4)。這位日本畫家巧妙運用中國文人畫風,以深墨渲染夜晚,突顯出這隻靈獸的頭部,而祂如蛇般的身體被連接下方波浪的烏雲遮蔽,清楚展現出祂與水的關係。水墨龍畫最初隨著禪宗從中國傳到日本,並在室町時代(1336-1573)成為一種繪畫主題。龍被描繪在禪寺的天花板上,特別是在法堂,作為保護佛教的八位神祇之一,這種神話動物據說能帶來「法雨」(佛教教法)。祂與水的關係也確立了其作為守護者的角色,守望著寺廟,保護它免於火災的威脅。

一件日本陣羽織(甲冑外衣),日本安土桃山時代(1568-1615)武士穿在盔甲外的短袖無袖的和服,裝飾著一隻面容無畏的捲曲龍紋(圖5)。這件輕便服裝在戰鬥中能保護穿戴者免受風寒,同時也能顯示出穿戴者的地位。龍象徵著優秀君王和英雄,故其形象常飾於武器和盔甲之上。武將喜歡搶眼的紋飾,以炫耀他們的軍事力量,也喜愛吉祥圖案,來保護自己免受災難。龍紋布料很受將軍和其他高層階級人士的歡迎。至江戶時代,隨著戰爭的結束,陣羽織轉為儀式性服裝,不過龍紋依舊流行不敗。

觀音是東亞最廣為人知與崇敬的佛教神祇之一,在這尊16世紀中國陶瓷雕像(圖6)中,三彩龍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祂友善地盤繞在觀世音菩薩的腳邊。操控水的龍,以及神像腿部附近的母花斑虎,表現出該名神祇的形象特徵,暗示著這尊造像是南海觀音。這種女性化的型態,是隨著浙江沿海普陀山成為新信仰中心而出現,並從16世紀開始流行起來。

與觀音相伴的友善祥龍,正好與西方中世紀邪惡危險的龍形成了鮮明對比。西方人認為,龍能噴出火焰,毒害空氣,也會食人,只有神、天使、聖人和英雄才能在這種帶鱗大蛇的憤怒中生存下來。西方龍中最著名的形象是聖喬治(Saint George)所屠殺的會噴火、有翅膀、有尖牙的怪物,不過與中世紀描繪的龍形像差距很大。它們可能有兩條腿,有人類外貌,有鱗,或多毛,但它們都表現出惡魔或邪惡的特質。
龍也被比擬為魔鬼,大約在3或4世紀時,基督教道德家把說教意義加諸於異教故事上。一件15世紀的法國木雕呈現聖瑪格麗特(Saint Margaret)和龍的故事,以作道德警示(圖7)。在這個故事裡,一名異教總督向瑪格麗特求婚,條件是改變信仰,但她拒絕了財富的誘惑,結果被折磨和扔進監獄。在獄中,一條惡魔所變的龍出現,吞下了這位聖女,瑪格麗特呼喊神的幫助,讓她毫髮無傷地從龍腹中脫出,該件作品捕捉即是這一刻。這裡的龍是圓胖的生物,有著毛茸茸的皮毛和扭曲的尾巴,看起來不像是歐洲藝術中通常描繪的可怕野獸。

由於西方的龍被認為是邪惡和危險的,它們的外觀與東方的同名生物有很大的區別。文獻描述龍是體型最大的蛇,並且類似於撒旦,它們都有冠、能飛行,且能以蛇形尾巴捕捉獵物。這幅17世紀的法國銅版畫〈聖安東尼的誘惑〉(圖8),由卡洛(Jacques Callot)所作,生動描繪出一隻可怕邪惡生物。在這幅銅版畫中,聖安東尼(St. Anthony the Great)的小身影被畫面右下角破敗的橋梁所框住,而高大的龍與其他盤旋於空中、姿態扭曲的惡魔和超自然生物籠罩著他。自15世紀起,隨著印刷術的興起,這種新的媒材更自由地描繪出惡魔、龍和其他超自然生物的兇猛和怪誕,更利於廣傳這些旨在讓觀眾震驚與畏懼的場景。

在波斯,龍也被視為惡靈。一幅17世紀的波斯畫(圖9)中,伊朗的王子古什塔斯普(Gushtasp)在魯迷(君士坦丁堡)殺死了一條可怕的龍。英雄直接撲向這個被箭矢射滿的恐怖野獸,將劍刺入這個生物張開的嘴裡,以宣告他對王位的合法繼承權。這幅畫曾經是《列王紀》(Shahnama)手抄本的一部分,這是一部描述波斯帝國神話、史詩和文學傑作,由費爾多西(Firdawsi,1020逝世)所寫。

19世紀,隨著西方對古物學和東方藝術的興趣,出現了更奇幻的龍形象。這件愛爾蘭貝利克(Belleek)茶壺(圖10),壺嘴飾龍,足以龍爪支撐,可能是為了1872年都柏林展覽而設計的展品。貝利克瓷器以其精美的虹色釉聞名,常以神話動物作為紋飾,深受維多利亞女王和英國貴族的青睞。在當時,英國的社會結構因更趨城市化與複雜化,人們藉由尋求異國文化或過去輝煌的歷史來逃避現實。雖然19世紀時人們正熱衷於日本藝術,但從本作中所謂的「中國茶壺」,可以看出當時英國早期的中國熱(Chinoiserie),尤其將蓋子壺紐製作成半身東方人像的設計,顯示了維多利亞時代對「異域東方」的觀點。

中國的鳳凰常與龍相配,亦是代表南方的四大神獸之一。自周代以來,鳳凰即被視為太平盛世的預兆。鳳凰以其美麗著稱,明代後鳳凰也象徵皇后,且與龍相配時則暗示了皇權,這樣的圖像在整個宮廷都可以看到。例如,皇家佛寺智化寺的天花角落雕刻著兩對鳳凰,其天花正中央則裝飾著九條五爪龍(見圖3)。和龍一樣,鳳凰也因其吉祥寓意而被裝飾於建築、繪畫、紡織品等。本展覽亦展出以鳳凰和麒麟為飾的作品,麒麟是另一種古典神話動物,如同龍和鳳凰,麒麟也是祥瑞的複合傳說動物,據說英明帝王會引出麒麟的現身。
針對紙張和紡織品這類對光線敏感的展品,本展將會有兩次換檔,盡可能展現博物館藏品的多元性,讓觀眾能更全面地將「他者(other)」納入思考。儘管歷史上許多不同的文化都以神話動物來理解世界,但當它們並置陳列時,可以揭示多元文化中被認為是相同的生物,實際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神話生物:中國和世界的幻獸
展期|2023.12.21-2025.06.01
地點|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