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館

2024臺北美術獎揭曉:邱子晏《曼德拉記憶》獲首獎,何彥諺、林彥翔、梁廷毓、張哲榕、謝佳瑜獲優選
「2024臺北美術獎」首獎由邱子晏以探究歷史與記憶交互辯證的《曼德拉記憶》獲得;5組優選獎得主包括何彥諺、林彥翔、梁廷毓...
藝術沒有標準答案:喚醒內在小孩,以感知探索「空間的一堂課:點線面」
百年前抽象藝術的問世,使觀眾得以徜徉於浩瀚的藝術想像之中,以更為個人的主觀視角去體會、理解一幅抽象作品。這樣的藝術欣賞方...
多重時間中的「她」傳:「飛地:一部自傳的誕生」
此次「飛地」展覽更加不那麼明確地祭出「女性」或「女性主義」的大旗,或許試圖更接近的是某種「女性藝術」的本質,其中的重要的...
迎接策展時代的必要性革命——側記北美館 CIT24 國際策展論壇
CIT24國際策展論壇時隔五年再度於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吸引國內外策展人共襄盛舉。本屆論壇主題為「演變的風景—『危機即轉...
喧囂的孤獨——關於臺灣膠彩畫的三個提問
「膠彩」這個誕生於1970年代的「台灣的發明」,在現今「重建台灣藝術史」的熱潮之後,許多日治時期的相關作品,也躍入觀者眼...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美術館館長?】館長們的感想與展望
美術館館長們如何在體制的限制與可能性之間找到平衡?在本次專題中,我們採訪了多位現任與曾任職於公立或行政法人美術館 的館長...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美術館館長?】美術館館長該具備什麼特質?
在這全新的藝術環境風景中,關於美術館的人力資源結構與館舍發展方向的再討論,也再次成為了當下必要關注的課題,而「館長」恰是...
影像作為非典型敘事的共犯——蔡咅璟「帝國的標本」無法展示之必要
我們可以說蔡咅璟保留了一段觀眾無法直視主體的距離,而這個距離正是藝術家得以施力之處,包含透過靈通、動態捕捉技術、影像模型...
「我家」起義,誰在暴亂:「大家都來看你了」倪祥個展
如果「現代化」、「殖民史」和「共榮圈」成為包、裝、修、改、飾的代名詞,這些裝備、包袱或武器,又能為小國小民帶來什麼樣的未...
威廉.肯特里奇的方法及其啟示 透過臺北市立美術館同名個展看肯特里奇的「邊緣思考」如何運作
肯特里奇的藝術之獨特,很大程度上就在於其創作生成的方法和過程之中。在如今的當代藝術世界,以身分認同、歷史反芻為基底,或是...